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知识点

1.心学崛起与发展(明初,程朱理学被奉为正统哲学)
陈献章:白沙人,世称白沙先生。强调自我存在和价值,将理心合为一体,开明代心学先河。
(1)王守仁:曾在浙江阳明洞学院读书,世称阳明先生。对程朱理学的反动,发展、完善陆九渊心学体系,有“陆王心学”之称。第一,强调“心即理”;第二,鼓吹“致良知”;第三,倡言“知行合一”。以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以先验观念管辖心灵,体现平等和叛逆萌芽。王学后期分为两派,一派走向空疏,探空说玄;一派走经世务实。
(2)王艮与泰州学派:王学激进派的代表,宣称“人皆可为圣人”,肯定人类物质欲望的合理性,体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再传弟子何心隐,认为人为天地之心,心即是理。
(3)李贽:鼓吹“童心”的修养标准,提倡个性自由、感情解放,否定传统伦理。《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
(4)反理学:曹端是明代理学的奠基者与开山鼻祖。反理学,王廷相(务实求真,因时而作),高拱(经世致用,权变),吕坤(《呻吟语》,民本思想)。
2.对心学的反动
(1)王夫之:斥责“流俗”为“禽兽”,倡导学术经世致用,对历史和政治进行总结探讨。《读通鉴论》,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和具有革新色彩的进步历史观。《周易外传》。
(2)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理在气中,工商皆本,反对专制,宰相分权,舆论监督。其弟子形成浙东学派。
(3)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疏学风,强调博学多闻和实证研究,主张经世致用。《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
(4)颜元与李塨(gōng):反对程朱和王学,主张实用、实行,人称颜李学派。
(5)戴震:皖派,《孟子字义疏证》。其后,门生分为两派,一派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为代表,专重音训考据;另一派以汪中、阮元为代表,音训考据与义理之学并重。
3.考据学/朴学的发展(清)
(1)考据学的兴起:考据学派尊崇汉代学风,提倡汉儒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故称“汉学”。考据学派实实在在地考据典章制度,研究小学训诂,朴实无华,不事虚玄,亦称“朴学”。因其兴盛于乾嘉时期,又称乾嘉学派。中国古代自宋以来即有学者专门致力于考订古书,至清代考据学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清代考据学始于顾炎武、黄宗羲,为清朝学术的开山。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采用考据学,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胡渭的《禹贡锥指》、《易图明辨》,在辨别古书真伪和提倡疑古精神上有贡献。
(2)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考据之风更盛,发展为专门的学问,被称为“乾嘉学派”,也是整个清代学术的主流。分吴派(信家法而尚古训,尊崇汉儒)和皖派(乾嘉学派的主流,不拘一家之言,治学上较有创造性),前者以惠栋为代表,后者以戴震为领袖。
(3)局限性:脱离现实,于时无补。为学术而学术,与高压政策有关。

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材料:王世贞,明朝一代名臣。他少年有才名,史藉称“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隆庆元年(1567年),王世贞被起用为大名副使。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定婚丧礼,力求简约。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則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邵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讥,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晨,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导江陵今,王世负“论奏不少贷”。万历十五年(15S7年),王世贞辞官回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世贞的主要政绩。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世贞的为官品质。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下列思想家中,其政治思想主张与唐甄相似的是(   )
A . 顾炎武 B . 黄宗羲 C . 王夫之 D . 魏源
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反映了(   )
A . 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 B . 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 C . 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D . 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顾炎武是一位开近代学术之先河的巨匠。从他开始,中国的学问开始摆脱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逐步走上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对此,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反对理学家脱离实际,提出和践行“经世致用” B . 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并猛烈抨击之 C . 批判理学的伦理观,否定孔子的“圣人”地位 D . 发展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进步的历史观
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   )
A . 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 B . 主张学术研究应回归儒家原典 C . 强调研究经学要务实 D . 倡导用六经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
A . 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 . 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 .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中国封建社会可以说是“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在明清之际,中国封建社会一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主要表现为(        )

①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

②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等人的科学思想出现

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产生

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最终达到顶峰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历史的巧合,中西两种文明在16-18世纪相逢了。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开始了持续的和多方面的接触和交往。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纪,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尽管法国启蒙思想家没有到过中国,但通过阅读来华传教士、商人、使节的著述,以及与汉学家和中国留学生的直接交往,他们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就是这个造物的上帝。它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正如赫德逊所言:“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的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晚清时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传教士再次东来已没有了先前的谦逊和善,而是“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拿着宝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当时中国现实的需要,西方数理化知识的最新成果系统地传入了中国。但洋务派对西学的引进,主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重在西方的技艺。从整体而言,他们学习西方确乎舍本求末。当然“很有几位忠实的学者——如李善兰、华蘅芳等辈在里头,译出几十种科学书,此外国际法及其他政治书也有几种,自此,中国人才知道西人还有藏在船坚炮利背后的学问,对于西学的观念渐渐起了变化。

——摘编自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的原因和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的部分历史现象

社会人群

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

皇帝、诸侯、贵族、官吏、农民、流民、工匠、地主、士人、商人、士兵、豪强、市民、宦官、外戚、将领、僧侣、民族

统一、分裂、集权、专制、盛世、乱世、争霸、叛乱、戍边、安内、变法、起义、改朝、暴政、篡权

集体农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田庄经济、土地兼并、限田均田、对外贸易、手工生产、雇佣劳动、区域贸易、城市经济、徭役赋税、海禁闭关、人口迁移、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思想统一、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理学、心学、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三教合流、唐诗宋词

——据《中国大通史》概括整理

请在任意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关联史事)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A .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B .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C .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D .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明清时期思想界比较活跃。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
A . 儒家‘民重君轻’思想的影响 B . 抗清斗争的高涨 C .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哪位思想家(    )
A . 孔子 B . 董仲舒 C . 朱熹 D . 黄宗羲
王夫之认为“读古人之书”,必须“揣当今之务”,“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这样才可以“为治之资”,达到为“当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目的。这说明王夫之主张(    )
A . 经世致用 B . 钻研古文经学 C . 格物致知 D . 启发民众智慧
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
A . 沈括 B . 马可·波罗 C . 利玛窦 D . 徐光启
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 应当“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    )
A . 背离儒家思想 B . 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 C . 主张经世致用 D .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龚自珍(1792一1841),浙江杭州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早年从外祖父段玉裁学文字学,研习经学史学,提倡“通经致用”,是今文经学派代表人物和“开一代风气”的大文学家。1814年,龚自珍著四篇《明良论》,抨击君权专制,首次表露自己政治见解。1839年6-9月,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激扬深情、忧国忧民《己亥杂诗》315首,其第125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指斥封建腐败、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体制、呼唤政治改革,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击,惊醒世人沉梦。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1841年,辞官南下,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夏末写信给江苏巡抚梁章钜,准备赴上海抗击英军入侵,9月客死云阳书院。 

——摘编自《龚自珍集》

  1. (1) 根据材料,概括龚自珍的主要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龚自珍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
明朝万历年间,东林党人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撰写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 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 响应,一时声名大著。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 . 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 . 经世致用学风影响广泛 C . 心学空谈玄说进一步传播 D . 政府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王阳明提出“人者,天地之心也;民者,对己之称也”;称人的心“只是一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由此可见,王阳明(   )
A .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 .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C . 具有鲜明的人本思想 D . 坚持客观唯心主义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下列属于“新时代内容”的是(   )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知善知恶是良知” C .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蔡元培称黄宗羲为中国的卢梭,在他看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相当于中国的《人权宣言》,这说法的依据是(   )
A . 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 B . 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 C . 提出人民主权,主张平等自由 D . 否定孔子思想,促进民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