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A . 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 . 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 . 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D . 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的制约与分权

材料一:

思想家

主张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董仲舒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放弃不用)矣

材料二:上(太宗)谓黄门侍郎王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

——《资治通鉴》

宋朝设官之制……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皇宫),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宋初,中枢权力机构在事权上不相上下、互相钳制。

——选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1.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析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如何体现制约君权的。
  2.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唐、宋中枢权力的分权与制约。
中国古代的一位大儒用“四句教”概括了他一生学问的精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位大儒是(   )
A . 孔子 B . 董仲舒 C . 朱熹 D . 王阳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一旦这项社会公约被违反,每一个人便又回到立约前的权利状态,恢复了生来就有的,但为了社会约定的自由而放弃的天然自由。……人因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一切对其有诱惑力和其所期待的事物的无尽权利。人因社会契约所得到的,是公民自由,以及对其所占有的一切的所有权。

——《社会契约论》

  1. (1) 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其主张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卢梭的政治观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曾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主张,下列对其主张评述正确的是(    )
A . 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 B . 推崇先秦儒学的大同理想 C . 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 D . 反对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 .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 . 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 C .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D .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黄宗羲认为君臣的共同职责是“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子对君主应该“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这些主张(   )
A .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思想精华 B . 适应建立君主立宪的时代需要 C . 体现百姓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D . 全面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顾炎武以考据学著称于世。顾炎武注重对历史现实的揭示,但是他揭示历史真相和考订史料并不是为求真而求真,而是要揭示历史成败兴衰之理。这反映出其思想实质(   )
A . 民贵君轻 B . 天人感应 C . 格物致知 D . 经世致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主天命说”作为一种政治理论明确地被提出来,一般认为是在般周之交,这些思想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渊源。孟子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出“王朝革命”思想。《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言道:“喊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裁君也。”

﹣﹣摘编自林坤《在理解思想的延续中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材料二: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从来天生民而立之君长,所以为民役者也,君一人不能独治万几,于是建设臣工以分治之,凡佐君为民役者也。

﹣﹣孙中山《原君•元臣序》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及其理由。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3. (3) 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民与君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黄宗羲的思想有怎样的继承和发展。
明末思想家颜元指责“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下列观点与其一致的是 (   )
A . “发明本心” B . “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 . “致良知” D . “为学从切实处下手,自不落空”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的思想是人类智库永远的宝藏。他们有的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有的提出“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的提出“必须 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是:(   )

①韩愈    ②康德    ③李翱    ④苏格拉底

A . ①②④ B . ③②④ C . ①④② D . ③④②
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   )
A . 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B . 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 C . 有助于摆脱正统儒学的束缚 D .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黄宗羲肯定“三代(夏商周)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所谓“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人民谋利防乱的公平之法,而“一家之法”,则是专为帝王一家谋私利的专制之法。这说明黄宗羲 (    )
A . 推崇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 B .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 . 批判旧思想触及制度层面 D . 积极宣传西方民权思想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从而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说明顾炎武 (    )
A . 已具有了初步分权的思想 B . 主张实行郡国并行制 C . 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D . 践行积极入世的态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献章(1428年~1500年)世称“白沙先生”,由于科举屡次落第,毅然放弃科举,潜心于学问,他是明代学术思想转向的关键人物。陈献章是明初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吴与弼的学生。在刻苦奋力注重践履方面,他受到吴与弼的很大影响。但是,他与谨守程朱理学传统的明初学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注重独立思考。他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种精神在万马齐喑的思想界无疑是一声惊雷,他的思想成为明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极力倡导“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的心学世界观。陈献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明初程朱理学统一局面的结束,也是明代心学思潮的开始。后继者王守仁高举陈献章的大旗,把他的心学发展到极致。万历年间,朝廷批准他从祀孔庙。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献章学术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献章的学术思想。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
A .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 . 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 . 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D . 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弊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日: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顾炎武主张(   )
A . 废弃分封制 B . 废除郡县制 C . 改革集权专制制度 D . 改革中央决策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辛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战!”

材料三:自汉以来,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也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词汇和功能,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摘編(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明中期以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王艮“离经叛道”,认为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李贽抨击“道统说”,主张民利高于君利。这说明(    )
A . 儒学价值出现严重危机 B . 早期人文主义思潮萌发 C . 平民社会地位大幅提升 D . 经世致用学说受到推崇
从明清之际到近代,中国出现了两次“思想启蒙”思潮,对儒学的发展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下展开的。当时所有中国知识精英几乎有一个共识:“救亡的唯一途径就是启蒙”,而这个启蒙又是(西方)外来的,不是源自本身,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的极端偏执的“西化论”。……把矛头指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正因为如此,类似于“孝道”“礼教”“男权”“纲常”“名教”等儒家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就成为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的主要目标。

——李宁宁《启蒙语境中儒学的命运与现代性》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主要内容及进步意义。
  2. (2) 写出材料二中“中国的启蒙运动”所指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儒家思想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前后两次“思想启蒙”的出发点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