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知识点题库

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②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④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
A . 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 . 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 .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 . 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文学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摘编自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正俗》

材料三: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1. (1) 指出宋代主流文学的表现形式。根据材料一,概括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小说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学发展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8世纪东西方美术代表作,据图提炼出一个不同之处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准确;总结和归纳完整;解读分析逻辑清晰)

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 . 白话文开始兴起 B .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 .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 . 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
A .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生活 B .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 . 中央集权制全面走向反动 D .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 .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趋势的概括,正确的是(    )
A . 逐渐贵族化、高雅化 B . 逐渐复杂化、思想化 C .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 .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下表内容反映了关羽形象的变化。

时期

关羽形象

三国到隋唐

《三国志》中的关羽: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

宋元

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使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明清

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城位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20世纪初

1917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此等谬见,今后亟应扫荡无疑”。

——摘编自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关羽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描述的中国传统艺术是(   )
A . 魔术 B . 戏剧 C . 绘画 D . 杂技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④ D . ①②③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画竹,为了迎合顾主的喜好,他画竹常常在不同情境下寓意有别,或表长寿吉祥寓意,用于祝寿;或代表鱼竿,表向往隐居生活。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 文人画逐渐走向衰落 B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 . 传统绘画开始商品化 D .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史籍不载,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汉末有异性兄弟金兰结义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桃园三结义着墨甚多,同时期在许多水陆码头出现了“三义庙”“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  )
A . 地域性文学得到充分发展 B . 商品经济发展对信义的重视 C .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 D . 三国历史受到商人们的推崇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
A .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 .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 .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这反映出(   )
A . 社会动荡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B . 世俗文学成为反封建的主要载体 C . 商人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D .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   )
A . 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B . 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C . 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D . 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四大名著中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是(   )
A . 《水浒传》 B . 《三国志通俗演义》 C . 《西游记》 D . 《红楼梦》
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下列作品中反映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被称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高峰的是(   )
A . 《水浒传》 B . 《三国演义》 C . 《西游记》 D . 《红楼梦》
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下列有关清代文化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古今图书集成》由木活字印成

②乾隆五十五年,徽戏进京

③《船山遗书》为王夫之所撰

④清朝中叶起,昆曲如江河日下。

A . ①③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②③④
京剧脸谱中,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等,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艺术(   )
A . 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B . 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 C . 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 .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