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知识点题库

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 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 B . 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 C . 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驶离 D . 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已出现,魏晋以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新旧税率比较

项目

旧税率(实征银两)

新税率(银两)

进口

0.373

0.100

棉纱

2.406

1.000

出口

南京丝

23.733

10.000

茶叶

0.475

0.250

材料三:1860年英法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把对白兰地征收的关税降低到殖民地产品的水平,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这使法国获利最大。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工具、纱线、大麻及亚麻制品的关税,在1864年10月1日达到商品价值的30%,以后不超过25%,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并概括该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19世纪中期英法贸易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有两重性。它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和可能,然而由于这种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扩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材料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户,资本金24756.22亿元;个体工商户2850.53万户,资本金3782.35万亿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

——《2002年企业改革综述》,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 (1) 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生产模式及其经营方式的主要特点。
  2. (2) 概括材料二中“变化”的表现。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消极后果?
  3. (3) 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4. (4) 综合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我国近现代两次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碣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间倍之,以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綱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

材料二:研究华高历史的郭德利(M,Cowl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儿乎毫无例外,过去儿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漫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賞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揮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赏史》

材料三: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枳于厦ロ”。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阅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四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2. (2) 材料二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分析他的论据是什么?除此以外,你认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3. (3) 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某种前所未有的变动,这种变动具体是指什么?有何客观进步性?
近代中国,外国工厂中的部分投资归住在通商口岸的中国股东所有。一份研究材料确定,有130个中国的大股东曾在1860至1900年期间向44家外国企业投资。这主要是由(    )
A . 通商口岸地区优势明显 B .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 C . 中国近代化企业的缺失 D .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投资热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接轨”时的世界大势;这两次接轨给你哪些启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认为,“领事裁判权”实际是用“以夷制夷”的好办法让洋人自己管理自己;认为“协议关税”是通过关税包干性质的固定税率,来减少中外通商冲突和增加清廷财政收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B . 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 . 在外交上取得较大主动 D .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如图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

身份

词语

传统保守

知识分子

传统开明

知识分子

中西之间的

知识分子

新型知识分子

22

10

5

1

0

38

12

86

西

0

6

15

88

其他中性词

0

5

2

20

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

A . 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 B . 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 C .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 . 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魏源《海国图志》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地改变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的“世界观”。
  2. (2) 对比材料一,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命运坎坷的根本原因是 (    )
A . 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 . 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 . 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 . 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征收的正规关税是相当低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关官吏经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见。这种状况(  )
A . 有效维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 .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 C . 有利于缓解清廷的财政负担 D . 妨碍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流
如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分布情况

省籍

广东

广西

四川

山东

江西

河北

福建

湖南

江苏

浙江

贵州

八旗

湖北

台湾

人数

50

1

1

2

3

1

11

8

28

23

4

16

2

1

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   )

A . 地方政治派系林立 B . 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 C .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D . 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
19世纪末,外国资本被允许在中国投资设厂,国人和部分企业家对各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得更为清楚,从“实业振兴”到“棉铁主义”,“重工”逐渐从“重商”的话语体系中摆脱出来。这一转变(   )
A . 说明重商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B .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C . 完善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比例 D . 推动了清末民初的工业化进程
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   )

年份

1875年

1905年

1919年

1931年

比重

78.1%

78.7%

65.53%

61.6%

A . 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 . 农村自然经济已经走向了衰亡 C . 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D . 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
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

177

A . 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 B . 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 . 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D . 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开始于1914年的这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学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在过去的40多年里,外国公司已经在众多民生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引发了消费的空间。民族资本正是在这一前提下,靠生产成本的低廉以及对本土市场的熟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材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前提是(   )
A . 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加 B . 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 C .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国内市场的扩大 D . 政府的鼓励与扶助
嘉庆年间(1796-1820)两广总督百龄说:“查夷商所需食用等物,因语言不通,不能自行采买,向设有买办之人。……由澳门同知发给印照,近年改由粤海关监督给照。……如感于买办食物之外,代买违禁货物,及勾通走私舞弊,并代雇华人服役,查出照例重治。”关于材料中的“买办”认识准确的是(   )
A . 对政府依附性很强并受其掌控 B . 服务外商体现半殖民地化色彩 C . 近代服务于外商的贸易中介人 D . 帮助政府监督外商行为的官商
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

A . 经济形势与政府决策的关系 B . 民族情感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C . 经济发展对社会环境的依赖 D . 经济发展与政治运动的互动
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 . 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取得镇南关大捷 B .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建省加强管辖 C . 法国军队在③偷袭军港,炸毁造船厂 D . 日军在④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成都茶馆最多时达到1000多家,茶馆从业者近10万人,比1931年时的茶馆数量多了近一倍,从业人数多了近9倍。由此可知,当时的成都(   )
A . 民族文化得到弘扬 B . 市民生活闲适安逸 C . 传统经济模式稳固 D . 社会人口流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