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题库

危机,危中有机,危机,不是一味的贬义,危和机是对立又并存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于是二千年来的清一色变成了斑斑驳驳的杂色。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经济萧条不仅使资本主义经济沦为废墟,还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陷于防御地位,并使人们对它将来是否能存在下去产生了怀疑。

——美国历史学家梅尔文·杜博夫斯基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激增,从1939年的910亿美元增加到1949年的2136亿美元。1943年,失业现象基本消失。

——人民版必修二P118

材料三: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币;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1935年

苏联与法国建交,出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写两个即可)?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危害?在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同时,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城乡社会孕育着哪些新机?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经济大危机对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面对大危机的破坏,美国如何危中求机,走出经济大危机的?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苏联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指的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半殖民地型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在协定关税、洋行垄断、长期入超以及进岀口商品结构和不等价交换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不久又失掉了海关行政权。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粵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岀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物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这自然极有利于外国商品在华倾销,而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物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佥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l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岀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1931年贸易总值达23.4亿余海关两,入超达5.2亿余海关两。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抗日战争时期,币制混乱,若折合美元计算,则1941年后方和沦陷区合计,贸易总额仅保持1931年水平(未计美元贬值)。战后,1946年,贸易总额有了一定增长。

贸易总额中,各国所占比重则以它们在华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的消长为转移。大体上,早期是英国执牛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渐居上风,抗日战争后则为美国所独占。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关税主权的演变进程,并指出关税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长达一百五十余年,清朝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日趋保守,一代不如一代。政府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一级蚕丝也不准出ロ。以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操纵、垄断进出ロ贸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颁布《防夷五事》,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宣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1831年)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等等。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1843年,中英双方协商,确定了新的进出ロ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进行大幅度的削减,使各货税率大体相当于5%。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西方人评论说:“鸦片战争后,没有任何事物防阻一个外国人…在上海卸下一船棉花。”

——据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播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 . 广州人民对洋货的抵制 C .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793年,英国以祝贺乾降帝80寿辰为名,派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到北京,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扯绝。这反映了(   )
A . 中华传统礼仪得到英国认同 B . 英围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C . 康乾盛世促使沿海开埠通商 D . 清政府坐失发展经济的良机
下图是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的天主教堂,建于1880年。它由法籍传教士金式玉筹建,是仅次于上海市佘山天主教堂的华东第二大教堂。与上述历史现象直接相关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据史料记载,自19世纪50年代始,上海茶叶出口数量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19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有增无减,1867年中国供给了欧美国家茶叶消费总量的约90%。这表明中国(    )
A . 茶叶物美价廉受欧美欢迎 B . 当时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 . 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D . 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 .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 .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 . 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 . 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
A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 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 .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 .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比较

项目

旧税率(银两)

新税率(银两)

正税

实征

进口货物

棉花(每担)

0.298

1.740

0.400

布(每匹)

0.069

0.373

0.100

白布(每匹)

0.285

0.702

0.150

棉纱(每担)

0.483

2.406

1.000

双幅细布(每丈)

0.712

1.242

0.150

出口货物

南京丝(每担)

15.276

23.733

10.000

广州丝(每担)

8.576

10.570

10.000

茶叶(每担)

1.279

6.000

2.500

糖(每担)

0.269

0.475

0.250

棉布(每担)

1.844

2.651

1.000

注:⒈ 实征(税)包括正税及其他附加税;

⒉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此外各项规费丝毫不能加增。

——摘编自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比较”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44年4月,咸丰皇帝谕令对两广总督耆英“颁给钦差大臣关防”以“专办夷务”。这个钦差大臣“不同于过去的市舶司,也不同于已有的理藩院,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这一“谕令”表明清政府(    )
A . 从传统外交理念中萌生新变化 B . 对外关系体制开始全面改革 C . 正式设立专办夷务的外交机构 D . 与列强间初步建立平等关系
1841年,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保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主力英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保纯清楚双方实力,也知道英军的枪炮不会永远受潮,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这里的“义勇” (    )
A .   提出“扶清灭洋”的战斗口号 B . 对英国鸦片走私进行坚决抵制 C . 开展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D . 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
据统计,1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按年平均则为6400 人。而从1850 年到1875年这2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128 万人,按年平均为51200 人,比, 上半叶的年平均增长8倍。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失败 B . 清政府的对外交往取得突破 C . 清政府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 . 清朝的人口迅速增长且输出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自珍(1792—1841)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政治 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理顺君臣关系、主张君臣共治的思想;二是批判“停年格”(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的选官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的思想;三是倡导经世致用、呼吁革新变法的 思想;四是维护国家统一、加强边疆治理的思想;五是严厉查禁鸦片、反对外来侵略的思想。 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究龚自珍的政治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社会思潮,更有利于我们以史为鉴,指导现阶段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摘编自李伟《龚自珍政治思想浅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龚自珍主张政治改革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龚自珍的政治思想。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
A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 B . 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 . 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 . 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即开上海、宁波、广州为口岸),而福建一省独必增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下列项中同样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 
A .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C .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 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 . 近代外交理念开始萌发 B . 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C . 传统外交格局受到冲击 D . 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前期,清政府只在江苏松江、浙江宁波等处设立四个海关,制定海关则例,管理上限制甚严。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订立的《中英江宁条约》及其附件确定中国海关税实行协定关税。咸丰九年(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H.N.Lay)被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自此外国人把中国上海海关管理体制推行到了全国各口岸。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这些借款都规定以中国关税税款为担保,由总税务司直接从关税收入中拨付债息和赔款,所剩关税才能由清政府支配。清政府关税主权的丧失给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财政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摘编自齐海鹏、孙文学、张军编《中国财政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后清政府海关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后清政府海关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影响。
19世纪中后期,大批华工被贩卖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开采金矿,金矿开采完毕后,由于遭受歧视,很多穷苦的华工只能蜗居在唐人街里,以种菜、做家具、做厨师等方式来谋生,那些巧夺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馆里的可口饭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这些华工(   )

①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③融入了当地的主流文化   ④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