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地点:广州 珠江口。
结果:英国胜利。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
导火线:虎门硝烟。
英国胜利以后的要求: 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内容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赔款2100万银元(1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白银7钱2分和3分之间)。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结果: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欣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影响:1、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2、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3、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4、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5、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筹办于1878年,但由于内部分歧,筹建工作陷于停顿。1880年,李鸿章派龚寿图专办“官务”,郑观应专管“商务”并总办局务。郑观应很强调企业的商办性质,在新订章程中提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章程公布后,招股工作进行顺利,很快招集到50万两。但龚寿图等人不愿商股太多,以免影响他们的地位。

1883年,郑观应私挪局款的真相暴露,遂离开上海,织布局由龚寿图主持。1890年,织布局正式投产。但不到一年发生亏空,最后由淮系官员杨宗濂承办。到1893年,织布局有织机500台,工人4000人,所产布匹还远销福州、重庆等地。由于纺纱荻利优厚;李鸿章决定扩充规模。但不久,织布局被烧毁。李鸿章随即派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等人负责恢复,这就是后来的华盛纺织总厂。1901年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等方式,将纺织厂据为已有。1931年该厂被卖给英国银行,后几经转手,地基归美商公司,机器则卖给审新纺织公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台,言之成理。)

近代列强侵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阅读以下有关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彼族实能觇我要害,制我命脉;而我所以失事者,由于散漫设防,东援西调,未将全力聚于紧要数处。”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在能力”。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他们想那是方便省事的办法。这说明“道光时代的人”(   )
A . 意识到西方的先进 B . 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 . 华夷观念发生转变 D .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 . 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 . 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 .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美国在军事上没有过多行动,在谈判涉及的惩凶、赔款等问题上,为取得清政府好感以便发展美国在华的商业贸易利益,其态度又与其他列强有所不同。这反映了美国(   )
A . 国力强大不屑于炫耀武力 B . 与英国侵华存在本质差别 C . 对华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 D . 因内战正酣无力派兵远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  据统计,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1880年为7929.4万海关两,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于中国而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无穷”的是(   )

①关税协定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开设工厂      ④领事裁判权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 B . 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C . 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 . 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
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取得了很多特权和利益,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下列对应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B .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 C .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 . 军舰“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近代某条约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一规定(   )
A . 直接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B . 破坏了中国的航运和贸易主权 C .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完整 D . 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封建社会
对于 1840 年后长江三角洲村镇的社会变化,时人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说明 (    )
A .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 . 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 . 贸易中心已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影响中国
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 .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 . 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下图是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的天主教堂,建于1880年。它由法籍传教士金式玉筹建,是仅次于上海市佘山天主教堂的华东第二大教堂。与上述历史现象直接相关的条约是 (     )

图片_x0020_636696984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
A .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 . 中国的闭关锁国 D .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此画反映(    )

A .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 B .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 .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 D .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奏称:“沿海文武员弁(低级文武官员),不谙夷情,震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由此推知,林则徐(   )
A . 主张主动了解外国情况 B . 重视改造陈腐的民众思想 C . 彻底反思天朝上国观念 D . 全面分析中国落后的根源
鸦片战争后有人记载:“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种状况表明(   )
A .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 B . 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 C . 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D . 中国市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 . 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B . 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C . 战争没有触及到普通民众 D . 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下表是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白银外流一览表(节选)(   )

年份

白银外流量(单位:银元)

道光十一年(1831年)

6,843,873

道光十八年(1838年)

13,877,144

道光二十年(1840 年)

-3,519,872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9,798,644

道光三十年(1850年)

21,955,964

表格可以佐证

A . 鸦片战争的爆发阻止了中国白银外流 B . 鸦片贸易合法化使中国白银外流加剧 C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台在扭转贸易逆差 D . 鸦片战争是炮舰保护走私贸易的战争
6月3日是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开始日,因为历史上的这一天,一位清朝官员发起了一次著名的禁毒事件,单次销毁毒品数量的记录至今无人能破。这位清朝官员是(    )
A .   魏源 B . 林则徐 C . 道光帝 D . 关天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