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 知识点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了《四国志》(亦称《四洲志》),使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世界是这么大,这么多的国家,有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等!魏源即是受林则徐的嘱托,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并结合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御外侮,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 知识点题库

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问题与主义”之争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
A . 全面近代化 B . 救亡图存 C . 工业化 D . 自由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瀛寰志略》是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一部世界地理志。作者徐继畲在初版中,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最终在好友的建议下,将其调整到卷一的卷首。这一变化(   )
A . 有利于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B . 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旨 C . 说明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D . 是对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不断演变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中,“华夷之辨”一直是区分中原群体和周边有待“教化”群体的重要概念。1643年钟始声编纂的《辟邪集》则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鸦片战争前后,“夷”的用法更是成为中英交涉争议的焦点之一。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但直至895年,邓华在上光绪书中仍称列强为“外夷”。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致,彻底击碎了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夷之辨”的观念,从而缘发出了解西方的强烈愿望。但在很长时间内,绝大多数国人仍然只承认西方不过是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略比中国高明,而不愿正视清王朝上层建设的落后。

﹣﹣杨理沛《严复话语中的“西方形象”》

材料三 中国的西方形象是中国时西方的形象诠释,也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晚清西方形象背后包含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观念代表着晚清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民族国家的设计,它预示和启迪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重大的社会变革活动,规约了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罗爱华《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初期清政府对西方称谓由“夷”变为“洋”的本质及其原因。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提炼观点,并从特征、成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项重要工作,关于“近代中国”始于何时有很多争论,有代表性的三种,如下表:

时间 依据 代表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1600年前后) 欧洲探险家、传教士东来,从南面向上推进;俄国从北向下挺进,形成钳形势态直指中国的心脏北京;满洲兴起,清朝建立。 传统的中国史学家
19世纪鸦片战争(1839—1842) 西方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与中国革命的演进。 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
折衷方案 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也需要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西方入侵被视作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 徐中约

——整理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起点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   )
A . 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 .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 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D . 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曾经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 (1) 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 (2) 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3. (3) 较之材料一、二,材料三的内容又有何进步之处?
  4. (4) 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
A . 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B . 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C . 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D . 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以下图片听示书籍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下列选项与书籍反映的思想内容相对应的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君主立宪制民主与科学 B . 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与科学君主立宪制 C . 民主与科学师夷长技以制夷君主立宪制 D . 君主立宪制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与科学
习.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 (2) 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
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縻”。这一做法(   )
A . 使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走向崩溃 B . 适应了世界新形势的需要 C . 延缓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 . 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医院在中国大量开设,人们只有在遇到外科、眼科疾病时,才倾向于向西医求助,而内科疾病一般是在中医诊治多次无效后,才去尝试西医。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 中国人“华夷之辨”的心理防线 B . 西医的疗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C . 国人对外来侵略强烈抵制的心态 D . “西学东渐”深刻影响国人生活
魏源认为一个国家“开国之初,如有物本而无知,则延他国知识者以教习;或有知识而无物本,亦往别国 运载”。这说明魏源这一的思想主张(   )
A .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中西文化观 B . 继承发展了林则徐的开放思想 C . 极力宣扬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 D . 突破了传统经世致用的人才观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善兰(1811—1882),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鸦片战争激发了他科学救 国的思想,他认为“今欧罗巴各国日益强盛,为中国边患。推原其故,制器精也,推原制 器之精,算学明也”。从此他在家乡刻苦从事数学和天文历法的研究工作,并开始了翻 译西方科学著作的生涯。他先后翻译了《代数学》《天文学纲要》《重学》《植物学》等著 作 。他翻译的植物学 词汇,至今还在使用并东传日本 。他在 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出版了代表当时中国数学最高水平的著作《则古昔斋算学》,提出了驰名中外的“李善兰恒等式”。1868 年,他北上就任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其间审定了《同文馆算学课艺》等数学教材。他潜心科学,淡于利禄,虽官居高位,却从未离开过同文馆教学岗位,直至去世前夕也没有中断过科学研究工作。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善兰倡导科学救国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善兰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
1885年,康有为在其著作《实理公法全书》中强调人类社会的法则与自然界的法则是相通的,是可以用“几何公理”的形式来表现的。康有为这一言论( )
A . 批判了中体西用理论 B . 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 C . 宣扬了科学救国主张 D . 否定了封建政治体制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提出“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认识。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
A . 国人的世界意识有所增强 B . 清政府的国际地位提高 C . 洋务运动的重心转向求富 D . 变法自强思想开始萌发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 . “工商皆本”的意识 B .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 “三民主义”的纲领 D .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
A . 林则徐 B . 徐继畲 C . 李鸿章 D . 康有为
魏源编订的《皇朝经世文编》是当时经世之学的重要代表,但续编者却认为“八纲六十三目”“不及算学”,且“西学之书日新月异,层见叠出”,“阙而莫载,遗憾实多”。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 天朝上国思维遭到摒弃 B . 知识体系急需更新 C . 师夷长技重点发生改变 D . 经世之学已经过时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畲等人编撰了《四洲志》、《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 等书籍,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说明(   )
A . 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B . 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文化自信 C . 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 D . 先进中国人开始了近代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