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知识点题库

戊戌新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主要表现在

A . 维新派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 B .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 C . 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 D . 京师设立大学堂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 . 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 .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 .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 .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
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其核心是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是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开始
④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宣扬了西学,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

A .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 .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 .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 . 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

A . 设立议院 B . 发展工商业 C . 改革科举制度 D . 改革政府机构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英国人赫德对中国戊戌变法的看法,赫德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对赫德的评论认识正确的是

A . 赫德揭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B . 赫德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康有为等人的筹划失败 C . 赫德认为宣统皇帝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D . 赫德认为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③
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 式有利于(  )

①减少变法阻力                  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③获得列强的支持                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此制度”当指(     )

A . 科举考试 B . 君主专制 C . 纲常伦理 D . 军机六部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 (2) 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3. (3)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 . 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 .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 .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

A . 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 . 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 . 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 . 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 . 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 . 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 .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 .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

——《李鸿章》

材料二 严复说:“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革新家大久保利通说:“英、美、法等国的开化,高我数层,(日本无论如何模仿)也望尘莫及,我认为德、俄两国必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准绳。”

——《明治维新史》

材料四 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提出“道器兼备”的含义及实践的结果?

  2. (2) 材料二中严复提出的“治标”和“治本”的含义各是什么?与李鸿章提出的“道器兼备”有什么不同?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日本政治家主张效法德、俄,而康有为主张中国应“以日本为图样”。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问题:

  1. (1) 材料一、材料二的作者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 (2) 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的侧重点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革命元老吴玉章曾回忆道:“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学子纷纷集会、情愿,康有为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他们上书要求拒签的和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爱新觉罗·善耆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皇亲贵族,从戊戌变法起,善耆就一直支持光绪帝进行维新,被称为“帝党”……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善耆出任崇文门监督,开始担任实缺并着手整顿崇文门税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责任内阁成立时,为民政大臣),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

    善耆在新政建设过程中,严于律己,雷厉风行,大胆任用新知识分子,着力整顿巡警,从而奠定了京师近代警察的基本规模;参与编订《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和《禁烟条例》等一系列律令条文,使执法者有法可依,守法者有法可循;同时积极筹办京师自治,推动立宪运动的发展;还对京师海军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善耆的这些措施是清政府新政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

——摘编自孙燕京《善耆与清末新政》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善耆推行新政的有利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活动。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    )

A . 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 . 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 . 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 . 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1860年北京政变后,慈禧垂帘听政,成为清朝最高的掌权者;1898年,面对瓜分之祸的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推行维新变法。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 后党和帝党矛盾尖锐 B . 清政府内部机制发生了改变 C . 清政府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 D . 清政府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