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 知识点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知识点题库

1898年谭嗣同在《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中曾指出:“中国艰危……然吾约计开辟以来,战国与今日遥遥相映,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 . 借鉴历史经验,主张中体西用 B . 民族危机加深,出现变革契机 C . 认同百家争鸣,致力托古改制 D . 主张救亡图存,提倡民主共和
所谓“预备立宪”,就是做好正式立宪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或者说是由原来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过渡的时期。预备立宪标志着清政府业已承认封建专制制度的破产。由此可知(   )
A . 立宪推动政治近代化 B . 慈禧始终掌控着立宪进程 C . 清朝统治者因循守旧 D . 革命派识破了清廷的阴谋
康有为在早已了解西方进化论的情况下,却仍旧用儒家公羊学派“张三世”学说,指出人类历史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递嬗而进,即从君主专制而君主立宪而民主共和,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这表明康有为(   )
A . 意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B . 已有依据国情推动改革的意识 C . 不认同西方的社会进化史观 D . 坚持“中体西用”的改革原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忠孝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特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十年身到风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四、读華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病酿期。新式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美学类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士大夫读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草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20世纪初,中国主张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实行宪政的是(   )
A . 洋务派 B . 维新派 C . 革命派 D . 立宪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社会对博览会认知的变化历程

时间

有识之士的代表性观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博览会为“聚珍大会”“赛奇公会”“种种奇巧,不可思议”

博览会“志在联友谊,奖人材,广物产,并藉以通有无”

19世纪末

博览会有八利“联交谊、扩物产、奖人材、察商情、广贸易、增关税、兴商地、除积习”

“中国不兴商务则已,中国而兴商务,必自赛会始”

西国“足以开益商学神智者,尚有赛会一法”

20世纪初

博览会“鼓励国民之精神,融洽万国之交际,比较全球之实业,以作20世纪后商战之竞争也”

“充实国民经济之能力,使之人自为战,制胜于无形之竞争,以收回已失之利权”

“欲发生农工商民之世界思想、 国家主义,尤非借赛会之力不可”

——转引自洪振强等《论晚清社会对博览会的观念认知》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段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细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4697

19

1616196

103

228000

1895-1913年

4463

9090801

86

2828469

136

103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材料二:《孙中山伟大的历史贡献》一文中提到:“在一个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即当国家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1. (1) 依据材料一,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各自的原因。
  2. (2)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的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康有为最早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但他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 分。康有为立宪思想的“保守”主要在于他(   )
A . 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 B . 主张采用西方政治制度 C . 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 D . 倡导政治体制中西结合
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
A . 抵抗派和洋务派 B . 顽固派和洋务派 C . 维新派和革命派 D . 洋务派和维新派
有学者指出:戊戌人士变法运动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
A . 为革命派提供经验 B . 领导阶级未实现联合 C . 促进变法队伍分裂 D . 以激进举措推进变法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    )
A . “师夷长技以自强” B .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C . “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D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觉延续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部分;其次,注重理解和诠释他者文化的经验和长处,自觉吸收他者文化中的精华;第三,在分析、比较、鉴别、吸取和整合传统文化、他者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实现文化创新。

——摘编自李艳《文化自觉的三重释义》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证清晰)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度(1875-1931年)湖南人,早年习“帝王之学”,1892年赴京会试落第,痛感清廷腐败,国事危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上书清政府,请求参加抗日,并在湖南投入维新改良的运动之中。1902年,随首批湖南留日师范生赴日,同年转而主攻法律政治。在东京时,他不赞成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拒绝参加同盟会,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民国三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度任参政院参政,民国四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应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君主立宪失败后,他逐渐转向民主共和,民国十一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北伐期间,他开始和一些共.产.党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民国十八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范济国《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度提出“君宪救国论”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度政治思想的转变并简析这一转变所体现的精神品

    质。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中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 . 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B . 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 C . “跪着”变法的策略 D . 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期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粱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1. (1) 依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 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单纯的经史内容教育,学生缺乏创新性以及缺乏科学方法的训练的弊病, 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 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 始准他妙法制造”,…随着“科学” 一词的广泛运用,科学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明晰并深化, 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 并有意识地概括科学的内涵.

——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特点。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顽固派,曾经在1898年秋季以血腥的手段镇压了康梁领导的维新运动,扼杀了一切改革事业;如今(1901年)却又摇身一变,高唱起“改弦更张”“维新变法”的调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B . 国内外情势的变化 C . 政府治国理念的调整 D . 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方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 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 .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 .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 . 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务实之才”,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狈离京,“经济特科”随即“停罢”。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设立经济特科违背历史潮流 B . 维新变法缺乏知识分子认同 C . 经世致用思想遭到清廷摈弃 D . 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