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A . 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 . 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 . 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 . 中国已被支解的具体表现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 . 史学即史料学 B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 . 治史所以明变 D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下列有关维新派的民权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民主的向往               B . 在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行性很大     C . 对中国当时的社会影响不大                       D . 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孙中山把民权主义视为“政治革命的根本”,其主旨是(  )
A .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 . 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C .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 . 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康有为是清末维新派的领袖,他最早体验到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是在()
A . 日本 B . 俄国 C . 香港 D . 澳门
下列关于维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是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B . 它在中国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 C . 它是一股进步的、爱国的民主思想           D . 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康有为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他的这种观点(  )
A . 完整地照搬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 B . 违背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学说 C . 是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D . 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独创性理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完成:

  1. (1) 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2.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思想的核心。
  3.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略序》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
  2. (2) 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 (3) 结合材料三说明,“斯役”“武昌革命”是材料一、二中的三种革命中的哪两种?孙中山为什么说“斯役”真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呢?其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 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 . 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 . 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 . 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鲁迅有段评述说:“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    )

① 林则徐 ② 洋务派 ③ 顽固派 ④ 维新派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 D . ②③
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他主张“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

A . 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B . 中体西用的观点 C . 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 . 还政于民的主张
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曾说:“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进步的思想。”李鸿章“进步的思想”是指(  )

A . 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 B . 最早在中国提出进行政治改革 C . 最完备地论述了“中体西用” D . 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 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 . 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严复指出:“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技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严复《论世变之亟》

  1. (1) 步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代表了哪个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其主张和依据。
  2. (2) 从材料一、二看,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各自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3. (3) 在近代,为什么会出现西学与中学优劣的争论?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郑观应认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证与书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主张君民共主的思想家们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尽管如何“防效外洋设议院有不同方案,但多强调在君主之下设立。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君民共主”主张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君民共主”思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式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 (1) 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 (2) 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

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    )
A . 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 B . 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C . 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 D . 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国外,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理,极力主张“将世界学说为无限制的尽量输入”,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标为民族竞争公理,鼓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甚至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持批评态度。但是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梁启超直言“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更以儒家传统为观照鼓吹互助互爱和世界主义,调和东西文化,并预言在未来世界秩序重建中,中华民族必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他还预言社会革命是“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不过他认为“农民最富于保守性,欲倚之为改造社会之先驱,殆不可能。”

——摘编自董增刚《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梁启超的思想影响》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在一战前后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的思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