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

A . 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 . 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 .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 D . 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 . 利用义和团 B . 颁布《定国是诏》 C . 预备立宪 D . 南北和谈
材料  立宪政治,以代表国民公意为准则,而最适于运用此制者,则莫如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体的。盖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

(政党)贯彻国利民福之蕲向,进而组织政府,则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以其所信之政见,举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已处于监督之地,相摩相荡,而政治乃日有向上之机。 ——摘编自宋教仁《国民党宣言》《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教仁政党政治活动的作用。

右图是1912年1月在浙江杭州出现的一幕情景。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C .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D . 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中国古代儒家有“庶人议政”的传统,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传统的是(   )


A . 黄宗羲主张建立“学校” B . 康有为主张设立“议郎” C . 清末设立“皇族内阁” D . 民国初年设立参众两院
下图是辛亥革命后期张聿光作的漫画《袁世凯骑木马》,画中袁世凯着清朝官服骑着木马,其寓意主要是(   )


A . 袁世凯无法领导中国前进 B . 痛骂袁世凯卖国求荣 C . 讽刺军阀政客和揭露侵略者野心 D . 袁世凯篡权阴谋以及民众的反袁斗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君主顺时势而立宪法者,则其君安荣,其国宁息……君主不肯立宪,民迫而自立,遂变为民主立宪者,如法国及南美洲诸国是也。……特今日而立之,则国民之蒙福更早……苟真有爱君爱国心者,不可不熟察鄙言也。

——梁启超著《立宪法议》(1901年)

材料二 ……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宪法者……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国家宪法良,则国强,宪法不良,则国弱。……三权为欧美所需要,故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把全国的宪法分作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个权,每个权都是独立的……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关于“宪政”思想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谈谈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1. (1) 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

“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B . 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 . 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D .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

(   )


A . 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 . 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 C . 被迫向革命党屈服 D . 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护国运动、二次革命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


A . 孙中山是否参加领导工作 B . 帝国主义是否支持袁世凯 C . 革命党人是否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 D . 讨袁斗争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915年,西南军阀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支持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又与直系军阀串通, 排挤孙中山。这些情况表明(   )


A . 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 B . 革命派可以同军阀结成可靠的同盟 C . 军阀集团对革命派的根本立场不断发生变化 D . 封建军阀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其根本意图是(  )
A . 侵占整个山东 B . 排斥欧洲列强 C . 灭亡整个中国 D . 控制北洋军阀政府
孙中山虽然两次发表了讨袁宣言,但没有真正领导讨袁战争,发动讨袁战争的人是(  )
A . 梁启超 B . 段祺瑞 C . 蔡锷 D . 黎元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

——宋教仁《国民党欢迎会演说词》

材料二 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

——袁世凯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大的政治愿望是什么?
  2. (2) 材料一宋教仁主张的责任内阁的实质是什么?对袁世凯的权力有何威胁?是否能把袁世凯“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为什么?
  3. (3) 根据材料二以及材料三的图片分析,袁世凯用什么手段解决了他的“就怕”?解决了“就怕”,袁世凯下一步干了些什么?
  4. (4) 孙中山先生曾题写一副挽联:“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副挽联是为谁而作?
  5. (5) 宋教仁被刺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11年6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革命赢得了对改良的时间 B . 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 C . 推动国会请愿运动的深化 D . 滋长汉族官僚的反满情绪
905年,在广西桂林的一个官方集会上,主席台横额上有“立宪万岁”四个大字。这一年,清政府采取的所谓“立宪”措施是(  )

A . 派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宪政 B .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C . 下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D . 设立“责任内阁”
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A .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 .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 . 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 .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 . 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 .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清末,在挽救危亡的压力下,中国新兴知识阶层产生了现代乡土意识,开始书写现代乡土史志。政府也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在历史和地理两科规定对儿童进行乡土教育。这一现代乡土史志运动(    )

A . 促使张謇在家乡创办保兴面粉厂振兴地方工业 B . 被维新派和革命派利用来建立反清组织 C . 是传统“家——国——天下”观念动摇的结果 D . 利于政府消除军阀割据土壤增进民众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