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知识点题库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对孙中山的“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的重要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宣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 ②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等职推进发展实业 ③要求北京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初国会 ④颁布法律赋予国民自由权利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④①② D . ④②③①
1924年10月,孙中山告诫国民党员:“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彼此既志同道合,则团体以内无新旧分子之别。在党言党,唯有视能否为本党、为主义负责奋斗而定其优劣耳。”这表明孙中山

A . 提出“三大政策” B . 维护国共合作 C . 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反对国民党分裂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

A . 反对袁世凯独裁复辟帝制 B . 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C . 传播民族、科学思想 D . 维护共和体制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最主要体现在( )

A . 同意改组国民党 B . 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 C . 召开国民党“一大” D .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

A . 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 . 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C . 认为需要反对帝国主义 D . 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孙中山上书清政府某要员,要求改革中国政治。此要员是(  )

A . 曾国藩 B . 李鸿章 C . 左宗棠 D . 袁世凯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根本弱点是(  )。
A . 缺乏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 B . 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C . 政府内部有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D . 没有采取措施扫除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
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 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 . 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 .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根据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 历史进步性。  ……  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 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 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 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 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在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上,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二、继承中国酷爱统一的传统,始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三、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提倡“济弱扶倾”,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辨证统一。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民族主义思想往往具有的狂热情绪和各种非理性成分,避免了由信仰民族主义而走上大国沙文主义歧途以及民族国家建立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不但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亦有助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类共同思想财富。

——摘自孙中山《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特点》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说明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了实现民族主义而做出的努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

最近几年民生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民生”一词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压倒全场)时代也。……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结合中外史实,评述孙中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贤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国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异同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加试题】铁路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孙中山先生很早就重视中国的铁路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孙中山关于铁路的一些言论:

“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

“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修建铁路)“则为保障统一之真实,盖中国统一方能自存也。”

——摘编自《孙中山与铁路》

材料二: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固拒,故当铁轨车头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遂致买而拆卸之,弃其铁轨车头于孤岛。……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权与主权并落于强邻之手。

——《孙中山》

  1. (1) 有人说:“中国政治革命始于铁路问题。”你如何理解?根据材料一阐述孙中山提出的大规模修建铁路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最终未能完成铁路修建宏愿的具体原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自发吊唁、书写挽联纪念,孙夫人宋庆龄的挽联是:负改造宏谟,许世以身,有功于民,有功于国,斯人卓著千秋业;综平生伟绩,大书其事,或布在方,或布在策,此后流传万古名。若为此联进行注释,可选的事例有(    )

①建立中华民国

②制定“实业计划”

③促成国共合作

④发动北伐战争

⑤建立黄埔军校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③④⑤ D . ①②③⑤
“为东亚造和平,拯斯民于水火;与列宁相伯仲,极世界之荣哀。”此联所悼念的是(    )
A . 孙中山 B . “圣雄”甘地 C . 凯末尔 D . 日本明治天皇
今年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下列对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
A .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 B . 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C . 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 . 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已经大势已去,舆论管制不可能有效④个人成功关键在个人事业与时代要求的结合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100前结束的“一战”,使亚洲一些国家也卷入了世界政治的漩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后印度反英运动的)一个原因在于战争本身的影响——有关民族自决的种种口号的影响和海外服役对成千上万名带着新思想和新观念返回家园的士兵所起的扰乱性影响。战争刚结束后的几年中的一系列灾害也促进了运动,1918年的季风不足给印度许多地区带来了饥荒和疾病。促成运动的另一个原因是战后英国奉行的压制政策,1919年3月《罗拉特法案》准许政府不经审判就能拘押宣传鼓动者,授权法官不用陪审团即可判案。在随后发生的骚乱中,英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阿姆利则惨案”,近400人被打死,1000人受伤。不久,强烈的抗议浪潮立即席卷全国。

——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涉及中国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九国公约》,二是关于解决“山东问题”的办法和条约。近年来,围绕这两个问题,学术界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表现和结果,有两种不同的意见:①有的学者坚持传统的看法,依然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表现和结果持基本否定的态度。②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表现和结果也有其成功的一面,认为是一次“难得的成功”。

——摘自“清史所”李育民的《废约史研究30年》

  1.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后印度“强烈的抗议浪潮立即席卷全国”的原因,并列举一战后的10多年中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若干史实。
  2. (2) 学术界不少学者把“华盛顿会议”作为中共二大召开的一个重要背景,用一句话指出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历史地位。结合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一大的会议内容,简述这次会议是如何体现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的?
  3. (3) 对于材料二中提到的学术界关于“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表现和结果”的两种意见,你更倾向于哪一种意见?请你围绕材料二中提到“涉及中国的两个问题”并结合所学加以扼要说明。(只作选择不作说明者,不得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这个意思,就是要农民得到自己劳动的结果,要这种劳动的结果不令别人夺去了。……统一之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摘自尚劝余《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与甘地经济思想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主张。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早期部分经历如下

主要活动

1878年

到檀香山生活,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也开始接触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1883-1884年

回国,先后就读于广州、香港的西医学校,密切注视当时正在进行的中法战争

1892-1893年

在澳门、广州行医

1894年

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的改革主张,但被拒绝。自此,孙中山放弃了“医人”的职业,改从事“医国”的革命活动。11月,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5年

2月成立香港“兴中会”,10月组织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

1900年10月

发动了惠州起义,由于政府破坏了孙中山接济起义军的计划,起义失败

1905年8月

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阐述了民族、民权、民生思想

材料二:关于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我们就是从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对外的责任,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都来解放。”

——孙中山

材料三: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

——孙中山《中国内乱之原因》(1924年11月)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思想变化的历程,并分析孙中山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 (2) 从民族主义的内涵看,与以往孙中山的思想相比,材料二有何明显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三,说明出现这种进步的原因。
  3. (3) 材料二,三中孙中山的主张在当时形势下有何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