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知识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孙中山领导下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还不满100天,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北洋军阀袁世凯夺取。在窃取了中央政权后,袁世凯倒行逆施,对外卖国,对内独裁。令中国人民发指的是,1915年12月12日竟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在这种情况下,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改行帝制
为了推行帝制,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1915年8月由总统府美国顾问出面发表文章宣称共和宪政不符合中国国情,鼓吹君主制。之后由袁世凯的党羽作请愿团要求改变国体,10月组成袁记国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国体。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2)君主立宪
1915年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国民代表一律赞成“君主立宪”,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大会总代表,上书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袁接受帝位后,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登极)。袁帝制自为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
护国战争:
1915年底至1916年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讨袁战争失败后,袁世凯下令取缔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和解散国会,图谋复辟帝制。护国战争(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知识点题库

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你将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哪些场景 ①1916年,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抑郁而终 ②1918年,胡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白话文的优点 ③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④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辛丑条约》 D . “二十一条”
天津历史档案馆现存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中,针对日本提出在内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这反映出(    )

A . 袁世凯拒绝接受“二十一条” B . 日本侵华的野心被遏制 C . 民国初年外交受制于实力 D . 北洋政府对日政策强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国时期,恰逢乱世,人们又强烈认清自己的意愿,而历史学的作用恰如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了很多著名的史学家,如王国维、陈寅恪、傅斯年、胡适、唐德刚等。

——摘编自凤凰网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历史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农民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变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的觉醒。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孙中山为挽救中国革命决定依靠哪些新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么做的原因。
  2. (2) 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 (3) 综合二则材料,概括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古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非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儒、法政治主张各是什么?两种主张在目的上有何相似?
  2. (2) 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 (3) 以上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沉浮。北洋军阀时期,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其真实用意何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有何积极意义?
1912年3月宋教仁被杀后,在社会舆论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秉钧身上,如坚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凯极为被动,国民党于法有据且哀兵动人,胜算很大。但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不到两月二次革命失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B . 国民党破坏民主宪政 C . 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 D . 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干军队编制的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   )
A . 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 B . 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 C . 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 D . 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
保罗•S•芮恩施在《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一书中评价中国近代某位历史人物“名义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该历史人物是(   )
A . 梁启超 B . 康有为 C . 孙中山 D . 袁世凯
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宣布光复,袁世凯在婉拒清政府任命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务之后,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材料表明袁世凯当时的目的是(   )
A . 统一南北,幕后操纵 B . 实行民主,窃取果实 C . 迎合革命,等待外援 D . 投机革命,觊觎实权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尽管1915~1916年和1917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辛亥革命的尝试,但主张共和政体革命党人还是达到最低目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这里提到的企图是(    )
A . 签署“中日民四条约” B . 段祺瑞与黎元洪“府院之争” C . 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 D . 颁布了《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袁世凯在谋划帝制时所操弄的各种团体请愿和地方请愿,都意在营造多数之相,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这说明当时(    )
A . 帝制复辟具有一定的宪政色彩 B . 传统纲常伦教的统治地位动摇 C . 社会观念受革命影响渐次嬗变 D . 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
1913年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报刊,全国报刊由1912年的500家减少到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表》《孔圣志》(宗杂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 .   控制舆论为复辟造势 B . 舆论自由被破坏 C . 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D . 尊孔复古是时代所趋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   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 . 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 . 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 . 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北洋三杰”之一的段褀瑞曾对袁进行劝诫,称:“南方寸步不让者,乃国体问题,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授人以柄”,“国体变更必将引起人心浮动,一隅有变,牵动全局,说不定又要酿成大乱,后果难堪设想!”这说明(        )
A . 袁世凯损害了北洋集团利益 B . 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 民众的民主意识有较大提高 D . 段褀瑞等信奉三民主义
下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寓意当时中国(   )

A . 积极顺应世界民主化潮流 B .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 民众对袁世凯称帝的不满 D . 政治转型的艰难
1915年3月31 日,英国《泰泰晤士报)的记者说:“袁世凯的情形变得不容乐观。广东爆发反叛,都督对中央政府的效忠正开始变得愈来愈有中立的色彩。至于其他省份,表面上虽仍表示效忠政府,实际上,就算没有秘密地表现出敌意,也至少维持中立的立场,以图斡旋于各方之间。”这一报道( )
A . 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有关 B . 为北洋政府的国政治理进行辩护 C . 反映出当时中国面临严重外患 D . 反映了中国国内政治力量趋向重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们爱孙中山先生,尤其爱工农兵群众的利益与自由,所以,虽然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对于三民主义中东方文化、阶级妥协的理论,是要攻击的;对于利用孙中山先生的偶像以厉行反革命的中国国民党,是要打倒的。

——1927年11月恽代英《纪念孙中山先生》

有的以为三民主义近于国家主义,有的以为三民主义近于共产主义,现在可说正是一个思想很纷杂的时代……我们中国要在二十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只有依照总理(指孙中山)的遗教,拿三民主义来做中心思想,才能统一中国。

——1928年蒋介石《中国建设之途径》

孙先生所创立的中国国民党的传统精神,是一种革命联盟的精神……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极端需要的。

——1938年周恩来《怎样纪念孙先生的伟大》

在这艰苦抗战的时期,对于总理的这种意志坚定,不畏艰苦的人格和精神,更要深切认识,切实效法,坚持我们抗战到底的国策,坚定我们最后胜利的信心。

——1938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总理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湾同胞,紧密地团结起来,把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摘自习.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25年孙中山逝世,在此后对孙中山的纪念、宣传和崇拜中,不同时期和不同党派表述各异,请解读这一现象。

下列事件反映的问题实质是(   )

1宋教仁案

2袁世凯复辟与护国运动

3张勋复辟

4护法运动

A . 军阀派系之争 B . 民主专制之争 C . 欧美列强之争 D . 政党派系之争
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
A . 避免了徇私舞弊 B . 民主政治的确立 C . 摆脱了封建束缚 D . 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