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知识点

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政府设立实业部,奖励创造发明,以及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因素下,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l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 (1) 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相同点。
1912年11月,政府邀集工商各界代表来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制定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内容。此次会议的召开(   )
A . 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B .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 表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 . 推动了近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下图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    )。

A . 《定军山》 B . 《渔光曲》 C . 《风云儿女》 D . 《杨门女将》
1912年,孙中山感叹到:“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此处的“报纸”主要是指(   )
A . 《时务报》 B . 《民报》 C . 《新青年》 D . 《申报》
近代以来,洋货在华销售情况如下表所示。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销售地点

主要商品

国人态度

1840—1860年代洋货初销

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钟表、玻璃制品显微镜等

视为奢侈品

1870—1890年代中期洋货流行

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城市

日用衣物、器物食物等

视为时尚品

1890年代中期—1911年洋货普及

从城市到农村

遍及衣食住行用等

视为生活实用品

①洋货从初销发展为流行并逐步普及

②洋货流行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

③洋货倾销使列强获得更多经济特权

④通商口岸的增加便利了洋货的输入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909年,荣德生得知美国恒丰洋行兜售新式机器,价格低廉,并能分期付款。于是,他通过借贷,购买设备,改造厂房。投产后,产量增加9倍,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销路转旺。这反映出 (    )
A .   实业家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跃进 B . 企业家善于利用政府奖励实业政策 C . 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D . 欧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不体现着历史发展特征。在1925年的上海,下列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
A . 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 B . 汽车和人力车夫穿行在马路上 C . 报童在城市的大街上叫卖 D . 穿着西装的男子在餐厅吃西餐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表

成分

人数

百分比'( %)

民族资产阶级

12

2.6

职业革命家

28

6.2

政党领袖

17

3.7

自由职业知识分子

157

34

新政府官员

73

16

原清政府官员

86

18.9

士绅

65

14.3

据表可知,民国初年(   )

A . 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 . 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 . 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 . 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
下图是山东利普织布公司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行的股票,股票上记载了利普织布公司初创时期的相关信息。这反映出当时(   )

A . 山东企业出现近代经营理念 B . 山东纺织业水平全国领先 C . 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D . 中国股份制公司较为流行
下表为20世纪初期外资在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些占比情况。

年代

项目

外资占比(%)

1907年

内外航运

84.4%

1908年

棉纺生产

76.6%

1912年

生铁生产(不含土法制铁)

100%

1912年

机器采煤

91.9%

由此可知(    )

A . 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B . 中国各领域被列强控制 C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D . 清政府重工业没有发展
191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在致“北洋政府财政部”函中明确指出:“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销,俱无征税……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正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民族工业在中国社会中发展艰难 B . 民族工业希望得到北洋政府的保护 C . 外商企业得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D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902年,清政府组建天津卫生总局,开启了地方卫生行政的序幕。1904年,成立第一个区域性卫生机构——北洋卫生局,并颁布《天津防疫章程》,规定天津铁路枢纽四围路口均派士兵把守,倘有车船搭载患病旅客,不但乘客要送医院隔离,而且车船也将被扣留没收,以示惩戒。这反映出当时天津(      )
A . 公共卫生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B . 成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试点 C . 政府主导市民生活习俗嬗变 D . 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逐渐形成
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

时间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间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A . 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B . 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 . 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 . 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在1895—1901年间,除去铁路业不计,新办企业的资本已是洋务运动30年全部民用工业资本的一半。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20 世纪30年代,我国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钲厂(以下简称南京永利锺厂)。该厂产出的化肥不仅填补当时国内生产的空白……被时人誉为“远东第一”。

——摘編自李沛霖《民国时期“远东第一”——南京永利娅厂》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及其表现。
1895年清政府发出了“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上谕,鼓励民族资本参与开矿、办厂、修路等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同时鼓励各地设立商会,并制定了奖励工商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 (   )
A . 利于民放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便于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C . 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 .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民初之十年实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年份

1952年

1956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营和个体经济

78.7

7.1

——据苏星《新中国经济史》等资料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952—1956年间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1913年和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织布机数量统计图”,这组图反映了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 . 停滞不前 B . 发展迅速 C . 分布在沿海地区 D . 轻重比例失调
英国女作家罗安逸在其游记《中国:机遇和变革》中写道:“他们(浙江省兰溪村乡民)头上仍然还留着辫子……对政治他们丝毫不感兴趣,虽然也曾听说大清国已经变成民国,可这似乎对他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这一记述折射出当时(   )
A . 广大农村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B . 广大民众抵触激进的社会变革 C . 政治革命对底层社会冲击有限 D . 民国政府缺乏切实的惠民政策
“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则材料意在强调交通(   )
A . 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B . 促进市区面积的扩大 C . 影响城市规划布局 D . 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
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
A . “卫生”被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 B . 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C . 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 D . 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