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的文明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明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 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

材料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二: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社会背景。
如表是1918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关于全国农户占有土地比例的统计。对此表格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

类别

户数

百分比

10亩未满

20352285

42.7

10亩以上

1261 1998

26.4

30亩以上

765 1575

16.0

50亩以上

4625096

9.7

100亩以上

2467648

5.2

合计

47708602

100.0

A . 土地私有化的状态下土地兼并不断 B . 土地私有化状态下小农经济占主导 C . 精耕细作仍是近代农业经营的模式 D . 地权的转移与分散加速土地私有化
1933年,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卷中出现以下作文题目。由此可知(    )

大学

题目

国立中山大学

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宋子文在欧美大借款,试述其事实而评论之

国立浙江大学

救济农村之我见大学生的责任科学的价值

燕京大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试阐其旨以抒所感关于抗日运动之意见(或草拟整个抗日计划或批评国内的抗日运动)

齐鲁大学

语谓“多难兴邦”,试申其说

厦门大学

和平与战争

A . 知识分子认同国民政府对外政策 B . 儒家学说已经在大学被彻底舍弃 C . 文学革命未广泛实行于教育领域 D . 大学注重考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婚礼礼堂正中高悬两面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迎娶时,一般用红缎双喜字绣片装饰着的花马车,也有用扎了花红彩子和纸花的汽车。”这一场景最可能出现于(    )
A . 晚清时期 B . 民国初年 C . 新中国初期 D . 改革开放后
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也积极地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 拜金主义盛行 B . 城乡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C . 盲目崇洋媚外 D . 市场完全被洋货占领
据统计,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至500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有的政党还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
A . 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 B . 民主共和开始成为共识 C . 民权主义实现阻力重重 D . 民间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3年唐继尧执掌云南军政后,不断推出新政。一方面积极地裁兵撤督,制定了省宪。并拥护孙中山早年政治理想。认为中国幅员太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也不应该建成中央集权的国家,应当借鉴北美的模式,建立联邦式的共和国。民国七年,唐继尧曾搞联省自治,担任八省联军司令,有过建立联邦制共和国的尝试。同时,民国三年,唐继尧在云南曾开西南兵器工业先河,在昆明海口建兵工厂,在之后的护国、护法和靖国战争中都派上了大用场。此外,从国四年至民国十年,在其主持下云南历时7年建成个碧石铁路,连通了滇越铁路,增加了云南财政收入;唐继尧主持修建了明波村电力抽水站,实现滇池周边规模灌溉;兴办西南地区第一家自来水厂——翠湖自来水厂;兴建中国第二个军民两用机场——巫家坝机场。并且在民国十一年12月成立了西南地区第二所大学,即东陆大学。民日七年,唐继尧声威大震,被推为护法军总裁之一,并任八省靖国军总司令,发动靖国战争。但实际上,唐继尧表面上支持孙中山反对北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实际上以“靖国”为名,暗中拆合,孙中山甚为气愤,发表通电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懋”。

——选编自谢讨本书《唐继尧评传》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继尧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继尧改革。
191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矿业条例》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凡是与中华民国有约定的外国人,可以和本国人民一起取得我国的矿业权,但要遵守本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外国人民在合股中所占股份,不得超过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五十。这一规定 (    )
A .   迟滞了外资对华输出的步伐 B . 力图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 C . 旨在改变不合理的工业结构 D . 极大激发了华侨的投资热情
近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海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却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到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上海华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1916年成立中华卫生教育会,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从总体上说,到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但南京等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陆城市较差。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謇(1853—1926 年)是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1894 年,41岁的张謇高中状元。但目睹甲午惨败,张謇敏锐意识到,此时中国“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于是毅然投身实业,历经艰难,终于创建大生公司。张謇以兴办实业起家,而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从1903年开始,张謇就致力于家乡南通的城市建设,大生纱厂的很多利润都被他投到了公共事业上。张謇在这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话剧剧场和图书馆,南通成为当时全国最 出名的新兴城市之一,梁启超称之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1922 年,北京、上海的报纸举办“成功人物民意测验”,投票选举全国“最景仰之人物”,70岁的张謇得票数最高。两千年以来,商人阶层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性,此前从未达到如此的高度。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的实业能够兴盛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张謇精神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 . 没有及时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型 B . 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各地钱庄缺乏协调,各自为战 D . 没有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19年,短短8年的时间,就新建近代工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资金1亿元,再加上这段时期对原有企业改造资金,1912﹣1919年这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前50年的总和。由此可推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A .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B . 资金充足利润丰厚 C . 与国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D .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下图所示服装样式的基本特点是翻领、双排扣、束有腰带。它本为男装上衣,传到中国后却为中国女性所钟爱,一度成为中国女性最时尚的着装,是特定年代人们进步、革命、自豪的象征。下列与此相关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这一服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②伴随着西方的侵略,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

③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影响

④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一服装逐渐淡出中国历史舞台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清末诗文中描写了北京狭袖窄腰的新式服饰,不施粉黛的女学生,“千龙万蛇地下排”的 电线、煤气管与自来水管。这说明(   )
A . 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 B . 社会生活体现出中西合璧特色 C . 社会生活出现新形态 D . 新潮人士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
有学者指出,近代天津开埠通商后,“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此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说明新式交通的兴起(   )
A . 改变了天津城市的空间布局 B . 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合理流动 C . 加速了天津城市的改造步伐 D . 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张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主义也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分布图:

材料三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但是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1912年6月9日,上海《民立报》的《东省之暗昧人物》一文载:“自国体解决,奉省营统张作霖虽亦悬树国旗,剪除发辫,似于共和亦颇赞成,及详细调查,知实因东督赵尔巽迫使之使然。故常怏怏不乐。在奉举动每出入必带壮丁五十名,皆盘辫于顶,作前清兵勇之状。张自己虽剪去长辫,而帽后犹露短尾,以示不忘旧义云。”这段材料本质反映了当时(   )
A .   发辫成为政治立场的重要标志 B . 兵丁蓄辫是反对共和 C . 张作霖虽剪辫仍不忘前清旧义 D . 东督赵尔巽赞成共和
下表反映了1909-1917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

时间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投递人员普遍使用自行车送信

1912年

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送信

据此可以得出(   )

A . 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 B . 近代邮政事业发展限于中心城市 C . 邮局邮路发展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 . 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初到桂林的外地人,一接触桂林菜,免不了会喊一声:“桂林菜真辣!”其实传统桂林菜口味清淡、干香、鲜咸;近代以来,随着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的开通以及抗战的爆发,大批湖南人涌入,随之带来了嗜辣的食俗。这主要反映出(   )
A . 交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 B . 湘菜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C . 人口迁徙影响饮食习惯 D . 各地区的饮食口味在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