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15年以后英国逐步取消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1846年废除谷物法标志着英国自由贸易时代的开始但欧洲大陆国家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采取更具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保护主义贸易政策。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与19世纪初新兴的民族主义有关,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进程起因于工业革命和大不列颠工业的先进性。德国的李斯特等人的著作对幼稚产业保护进行了论述。在法国,几乎所有的制造品禁止自由贸易,1858—1860年制造品进口只占总进口的3.8%。德国、奥匈帝国、西班牙等欧洲大陆主要国家也推行类似的保护主义政策。

——摘编自彼得·马赛厄斯、悉尼·波拉德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

材料二:自1928年起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形式上获得关税自主权。此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关税税制进行了改革。进口税方面,国民政府1928年12月7日通过的《海关进口税税则》规定,进口货税率为7.5%到27.5%不等;1931年1月1日起施行《海关进口税税则》,进口货税率从5%到50%不等;1933年对进口货税率进行了修改,税率从5%到80%不等;到1936年,平均进口税率达31.2%,最高达80%。出口税方面,1931年税率分别为7.5%和5%;1934年6月,对出口税则作了修订,税率分别为5%、7.5%、10%三个等级。在此前一年,财政部先后宣布对生丝、纯丝制品、米谷、小麦、荞麦、高粱等免征出口税。1936年度,关税收入共计3.46亿元,其中进口税及附加税收入为2.76亿元。

——摘编自史仲文、胡哓林《中国全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出现差异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关税税制改革的特点和成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6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营利所得起征点为2000元,报酬所得起征点为月入30元。条例颁布后,引起各地商会的讨论。1937年1月,上海律师公会成立所得税暂行条例研究委员会,一面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减免,一面表示,“本公会拥护良税,素不后人”。1937年1月1日,营利事业及存款利息所得税全面开征。1943年1月,政府又公布《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法》,将所得税扩展到财产税类别。1943年2月,国民政府提高了起征点,但同时也提高了税率,强化了罚则。根据财政部统计,国库收入中所得税由1937年占比4.15%上升到1940年占比16.34%.所得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政府所得税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所得税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到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刘鸿生是近代中国具有强烈的同业合并意识并成功付诸实践的企业家。他在1927年到欧美各国游历时深感其同业联合之发达,便力图仿效,组建行业托拉斯。1930年,在面对国际火柴托拉斯瑞典火柴公司摧毁性竞争之下,刘鸿生成功促成江浙实力最强的鸿生、中华、荧昌三家火柴公司合并为大中华火柴公司。合并后,刘鸿生长期担任公司总经理,而同时采用董事会制度使原中华、荧昌两公司得以把握公司大政方针,解决了公司合并中的权力分配问题。他在效仿美国“科学化管理”,采用分科制度的同时,又逐步实现了事权统一,建立了所谓的“分科集权制”,解决了管理难题。到1930年,该公司火柴产额占全国火柴产额的26.13%。1930年11月,瑞典火柴公司也被迫与其达成共同协定售价和销额的妥协。

——摘编自江满情《论刘鸿生的同业合并思想及其实践》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鸿生成功实现“同业合并”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刘鸿生的“同业合并”实践。
据中华民国档案记载: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发行“民国二十一年江浙丝业短期公债”300万元,以便江浙两省丝业收购蚕茧,改造设备。国民政府铁道部降低蚕丝业运价40%至79%,大力支持蚕茧业的发展。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 . 实践战时统制经济措施 B .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 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 D . 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即使是发展最好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仍然没有达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程度,现代工业化的主干,钢铁、电力、煤炭、冶金、机械、化学工业的基础都非常落后。它们在1933年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极小。整个现代部门和现代制造业所占比重分别只有7%和2.2%,几乎完全被占比重60%的农业部门所遮蔽了。

﹣﹣朱荫贵、戴鞍钢《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

材料二:中国产业资本(工矿交通运输)历年估计

年份

产业资本共(万元)

外国资本(%)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891年

8952.6

60.7

31.2

8.1

1913年

154095.6

80.3

9.7

10.0

1920年

263825.0

70.4

11.4

18.2

1936年

461900.0

61.6

9.5

28.9(未包括东北)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第112~131页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中央、中国、交通(1936年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现在正流通市面的纸币,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停止使用……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只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偷漏。”……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和银类者,均必须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如有故存隐蔽,意图偷漏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惩治。”……根据中国货币近五年来对英镑的平均汇价规定,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

——《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国民党政府1935年11月)

材料二 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陆续发行。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内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

——摘编自百度百科·人民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人民币的发行背景,分析人民币发行的措施及其作用。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无论是行业与总量的增加,还是在它发展的特点上,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来得更加震荡人心。这主要是由于 (    )
A . 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 外商企业已经退出中国市场 C . 官僚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D . 政府加紧对民族工业的控制
下图中所示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式,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地主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B . 地主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C . 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 D . 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
1937年四民政府对民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
A .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 .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 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耍 D . 抑制民族资本总膨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法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4 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原因是多方面:当时中共力量不断发展,蒋介石将其看作是“最大而且最近”的一个敌人,除了武力上“剿共”外,新生活运动也是其手段之一,同时,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也对其造成严重的挑战。而面对日本的入侵,国民精神涣散,社会弊病丛生,加之社会到处充斥着不良风气。蒋介石认为要抵御外侮,首先要唤醒国民意识,改良社会风气,有必要发动一场新生活运动。……1934—1937 年的新生活运动在缘起和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是不充分的,新生活运动存在诸多问题,日本的侵略威胁日益严重,历史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允许新生活运动去宣传“礼仪廉耻”,而种种角色错位也从上层限制了新生活运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新生活运动的理论脱离当时中国急迫的现实需要,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生活运动能够取得预期的目标。

——李新冲《合理性与历史错位——试论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1934—1937 年)》

  1. (1) 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
1943年1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男子年满18至50岁,依法之规定服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内容包括:筑路、水利、自卫、地方造产等。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   限制自由,发展经济 B . 强化管制,稳定政局 C . 管制劳力,服务抗战 D . 效仿苏联,塑造形象
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最终取得胜利。下列能够反映这一趋势的是(    )

 

A . B . C . D .
 1938年,经济学家王亚南与郭大力合作翻译的《资本论》正式出版。1946年,王亚南又出版了自己的经济学专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该书的逻辑与章法结构呈现出浓厚的《资本论》痕迹,被喻为“中国式的《资本论》”。由此推知,该著作深刻(   )
A . 深刻剖析了资本流通的运行规律 B . 为新民主主义理论诞生奠定基础 C . 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D .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
A . 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 . 中国女性逐渐摒弃落后的封建观念 C . 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 .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09年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古物保存法》。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
A . 已确立了文物保护体系 B . 文物保护工作渐有制度可循 C . 遏制了破坏文物的势头 D . 文化遗产保护已实现规范化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A . 恢复了关税自主权 B . 扭转了贸易逆差 C . 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D . 掌握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领海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简介

1804年

加罗林号案发生后,美国商人向广东当局提交了抗议书,传达了领海管辖的概念,指出中国应在领海行使管辖权。可惜,这份抗议书根本没有送到中国地方大员手中,对中国近代领海观念的产生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1863年

前后

《万国公法》首次向中国介绍了领水理论。这一理论在随后的普丹大沽口事件中得到了运用。当大沽口事件发生后,中方向德使提出抗议,指责其兵船在“中国洋面”扣留丹麦商船侵夺了中国的权利。正是借助《万国公法》介绍的领海主权理论进行辩驳,总理衙门才感到理直气壮,迫使德方认错。

1868年

中美《续增条约》第一条就详细规定了水面管辖权问题,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开始具备利用国际法知识来维护领水权的朦胧意识。

1874~

1875年

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其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这表明,李鸿章初步掌握了领海理论。

20世纪

初期

在日俄战争中的领水中立权交涉、澳门水界交涉、中日二辰丸案交涉以及东沙岛交涉等事件中,都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出清政府的领水主权观念已经大大超过了19世纪中后期的水平,运用领水理论来捍卫国家主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国际法的传播与晚清领海主权观念的嬗变》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晚清国人海权观念变化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推动下表中所示两次建厂高潮出现的相同因素是(   )

A . 政府着力发展生产 B . 爱国救亡运动高涨 C . 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 . 社会局势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