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知识点题库

泸州起义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泸州市,为纪念杨闇公、朱德、刘伯承领导的泸州保卫战。该碑总高19.26米,基座边长12.1米,寓含泸州起义时间。这次起义被称为南昌起义的预演。这次起义(      )

A . 是领导武装起义的尝试 B . 表明工作重心转移至农村 C . 宣告国共合作正式破裂 D . 贯彻执行八七会议总方针
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做报告,他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    )

A . 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B . 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 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 D .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

A . 五四运动 B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 国民革命运动 D . 南昌起义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段歌词所描绘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情形(  )

A . 辛亥革命 B . 土地革命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土地革命政策。后来发现农民担心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不热心土地的生产经营。中共又及时将政策调整为: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材料反映中共(    )
A . 改善民生的理念 B . 土地政策经历了由土地公有到私有的转变 C .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D . 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那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说明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的关键举措是(  )
A . 进行土地革命 B .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 发动秋收起义 D .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蒋介石曾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则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 .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B . 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C . 抗日战争的爆发 D . 新中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
1927—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渐成熟,其表现是(    )

①与国民党合作,共同领导了国民大革命

②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③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④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A . ②④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
1927年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
A . 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 . 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C . 革命策略尚未反映具体国情 D . 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1927~1931年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
A .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D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印章可以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观察右图,这枚印章见证的历史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工农武装割据”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下图《伟人的足迹》显示的中国革命圣地与选项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图片_x0020_100002

A . ①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 . 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C . 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的解决了党内问题 D . ④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
2019年的“春晚”选取井冈山为分会场,在节目编排中将革命老区的红色传承、井冈山的绿色资源展现得淋漓尽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革命实践是 (    )
A .   参加“八七会议” B . 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 . 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 .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
A . 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 . 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 . 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几经变化,记录了不同时期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等内容。1927年10月,毛.泽东拟定的入党誓词为“牺牲个人,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1939年,陈云起草中央组织部修改的入党誓词是“我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谨誓。”1947年,中共冀南区党委组织部印制的入党誓词为“我自愿立誓参加共.产.党,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遵守民主政府的法令、群众的决议,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摇,不妥协,不怕困难与牺牲,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

新中国成立前后,入党可自拟誓词,广为使用的入党誓词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入党誓词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该誓词明确写入党章并一直沿用。

——摘编自王为衡《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沿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形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变化及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沿革的历史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风雨征程,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历久弥新;艰苦奋斗,成就辉煌。

材料一

1928年红四军在朱德、陈毅指挥下,于龙源口歼灭进攻之敌千余人。此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毛.泽东领导红军排除“左”倾盲动主义的干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由毛.泽东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这个决议进一步总结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摘编自《央视国际网络》

材料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的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摘自习.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同志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具体做法。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图1、图2、图3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国共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根据地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毛.泽东在某一时期说:“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据此可知当时(   )
A . 中国的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B . 军阀混战削弱了国民党 C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建立 D . 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张俤《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