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长征 知识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路线: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7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一万六千里 。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级行政区,行程共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级行政区,行程近万里。

红军的长征 知识点题库

遵义会议的最大贡献是

A .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 . 坚持了游击战争,顺利掩护主力红军转移 C . 决定了红军继续北上进军陕甘宁 D .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 . 亟待播撒革命的火种,扩大革命根据地 B . 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 . 战略上需要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 .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

下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到的一幅地图,他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

A . 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B . 红军长征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历史学家眼里的毛.泽东》中记载:“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型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的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提出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B . 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C .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 . 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美国74岁作家索尔兹伯里曾戴心脏起搏器走长征路,写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书中赞颂长征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长征(    )

A .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 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 . 保存了中国革命的骨干 D . 揭开了民族抗战的序幕
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这反映出当时(    )

A . 共产国际的指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保障 B . “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 C . 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 D . 军事路线事关红军长征的生死存亡

毛.泽东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下列照片记录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④②③ D . ②③④①
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    )

A .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 . 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 .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 . 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 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 . 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 . 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 . 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 . 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 . 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C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D .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1935年7月,苏联《真理报》发表《中国红军的英勇进军》一文:“中国红军主力部队从江西省向四川省进军,是真正革命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范例。世界上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过去和现在都不曾实施过如此艰苦卓绝的行军。”材料中的“英勇进军”是指(    )
A .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B . 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C .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D . 红军长征
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 . 五四起风雷   遵义定决策  卢沟燃烽火  挺进大别山 B . 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   挺进大别山   卢沟燃烽火 C . 五四起风雷   卢沟燃烽火   遵义定决策   挺进大别山 D . 挺进大别山   卢沟燃烽火   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
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冬。此时,中国工农红军(    )
A . 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 . 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D . 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同胞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民族就是我们全体同胞!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救国自救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反对妥协退让政策 B . 已由幼稚走向成熟 C . 提出统一战线主张 D . 举起民族主义大旗
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战略中心曾发生过多次的转移,其中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
A . 北伐战争的胜利 B . 红军长征的胜利 C .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 解放战争的胜利
如图是某同学自制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历史年代尺。其中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 . 开天辞地 B . 当家作主 C . 遵义会议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标志着 (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 . 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
A . 准备北上抗击日寇    B . 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 . 红军实施战略反攻    D . 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中共一大

1921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成立中国共.产.党,确立党的最高纲领

中共二大

1922

上海(英租界)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

1923

广州

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八七会议

1927

汉口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遵义会议

1935

遵义

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瓦窑堡会议

1935

陕北瓦窑堡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洛川会议

1937

陕北洛川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中共七大

1945

陕北延安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全会

1949

河北平山西柏坡

为建立新中国作准备(工作重心转移)

在整理提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看到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有的同学看到了党的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有的看到了党的重要会议与党的革命事业关系密切。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提纲和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