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

中共七大:
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时间:1945年;
地点:延安。
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
原因: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意义:①国内: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

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政府

收回主权史实

1917年

北京北洋政府

取消德国在华驻兵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废除德国、奥匈帝国领事裁判权

1926年

北京北洋政府

取消芬兰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

1927年

武汉国民政府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

除日本外,各主要国家均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

1929年

南京国民政府

收回天津比租界,正式收回镇江英租界

1930年

南京国民政府

中国全面实现关税自主权,正式收回厦门英租界,收回威海卫英国租借地

1943年

南京国民政府

收回上海、厦门公共租界,收回天津、广州英租界,废除英美在华领事裁判权

195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收回苏联租借旅顺海军基地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收回英占香港地区

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收回葡占澳门地区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某学者认为:“经过8年抗战,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被削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被动摇,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发展,中国共.产.党达到完全成熟。”在该学者看来,抗日战争(   )

A . 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 . 使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D .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这表明(  )

A .   国共共同抗日 B .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 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D . 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德国顾问史培曼报告:“数日来,(日)敌用大部空军炮队及战车进攻,以求占领崞县(在今山西省)及原平(在今山西省),我军虽极英勇反攻,但崞县终于昨日被敌军占去。……十八路军之一部,现向宁武敌军之后背进攻。”材料反映了(    )
A . 国军消极避战 B . 山西成为全面抗战的始发地 C . 国共合作抗战 D . 八路军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201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是指(    )
A . 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D . 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历经苦难的民族更加珍爱和平。近代史上,中国曾两次遭受日本侵略,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不仅血洗了民族耻辱,也维护了世界和平,守卫了人类正义。高二同学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论坛,搜集了相关材料,请你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识图读表,释史明义】

【史料印证,论从史出】

材料一: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

——徐中约《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J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

【中外链接,知史通今】

材料三:“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消息像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

人们从各个角落涌出/向街上奔走/向广场奔走……

锣鼓更响了!/火把更亮了!/天地合抱了!

笑呀!叫呀!/奔呀!跳呀!/舞蹈呀!/拥抱呀

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

——艾青《人民的狂欢节》(1945年8月)

材料四: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1. (1) 请依据知识结构图的逻辑,结合所学完善此图。A处应填写,B处应填写,C处应填写
  2. (2) 材料一中说蒋介石承担了“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的使命。请举一例印证这一说法。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3. (3) 材料三体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百年屈辱的悲愤情绪获得释放时的欢乐心情。请你指出日本无条件投降为什么能使民众如此狂欢?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共外交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历史,到新中国成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这一过程充满艰辛,相继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尊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非常大。第一项规定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第二项规定使“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第三项规定则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英国都可以同样享有。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整理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 (1) 指出材料一中三项规定的内容?概括这些规定的危害?
  2.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图①反映了中国被迫与侵略者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这里的“侵略者”是指哪个国家?请用一句话概括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2. (2) 图②历史照片反映了侵华日军参谋长小林浅二郎(右)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递投降书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胜利的国际、国内意义。
  3. (3) 图③历史照片反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时的欢庆场面。这一事件发生在月的战役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政变不过是四十年代革命的完成。显然,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是他们之间尖锐斗争的产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图采用和平的手段和合法的形式把王权改造成为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一概地否定妥协。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要“善于通过各种情况,通过曲折道路和妥协途径”来达到革命目的。政变以后,英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稳定了下来,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一百年间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庄建镶《评英国1688年政变中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

材料二  1917年底到1918年春,列宁关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推断出发的”,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步骤和助手。但从1918年夏季开始,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勾结起来共同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武装进攻,苏俄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春,列宁采取“新的迂回道路”,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其过渡理论与1918年春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改变了过渡形式,即实行“迂回过渡”。这种思想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春导致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的客观历史产物。列宁否认这是向资本主义妥协。

——杨运忠《列宁关于苏维埃俄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材料三  为了同别的政党达成协议而在某些要求上让步,放弃一部分自己的要求,这在政治上叫做妥协。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贵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

-列宁《论妥协》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妥协的具体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的迂回道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为何否认新经济政策是“向资本主义妥协”?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真正革命的政党”。
《日本侵华的铁证:日本记者镜头下的九一八事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日本记者镜头下的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史料,图片来源均是当时日本记者所拍,因此史料价值及其重要,同时编者提出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十四年抗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 B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军民开始了顽强抵抗 C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D . 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 . 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 .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这说明(   )
A . 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 B . 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 C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 D . 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目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大利亚,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罗斯福(1945年1月)

材料二:(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1960年11月4日)

材料三:

图片_x0020_680961972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并指出当时中美两国的关系。
  2. (2) 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的对华态度。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事件出现的时间并简述促使这一人物“去北京”的因素。指出中美双方在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后,两国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
A .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B .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 实践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 D . 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构想
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的中共七大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
A .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艰苦的需要 B . 说明中共积极探索对外开放之路 C . 基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 D . 反映出中共对外经济政策成熟
作为历史文物的某请柬上写道: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定于九月九日九时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礼堂举行,请台端届时参加。该请柬当签发于(    )
A . 民国33年 B . 民国34年 C . 民国35年 D . 民国36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 (2) 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 (3) 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 (4) 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 . 南昌起义 遵义会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 中共“七大” “工农武装割据” 敌后游击战 C . 秋收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 中共“七大” D . 遵义会议 井冈山道路 《论持久战》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意在强调(   )
A . 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C . 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要性 D .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