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知识点

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政治上形成了重要的共识和指导性原则。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给双方带来了重要利益,也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知识点题库

在2006年底于北京召开的中日共同研究历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两国学者对中日两千多年的交往史,对近代发生的不幸历史以及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共同研究。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古代中日关系历经了由友好交往到敌对战争的转变

②近代中国遭受的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都是其推行既定方针的结果

③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峙时期

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近几年来,日本政坛的右倾化与中日关系恶化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回顾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选自北师大版《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上册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1. (1) 材料一中相关条款出自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侵华罪行两例。中华民族能够“报仇雪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的最直接原因和最深远意义分别是什么?

  4. (4) 上述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给了你怎样的启迪?

2012年对于中美关系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40周年的纪念年,同时又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中国国家副主席习.平对美国也进行了正式访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为二战时期的美国宣传海报

材料二:有人说,在日内瓦期间,周恩来总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被杜勒斯拒绝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其实,不管“握手”的具体细节是否存在,都无损于周恩来的形象,也不影响人们对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判断。杜勒斯无视中国代表存在的态度,使美国与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握手”的机会消失了,中美两大国家继续彼此隔绝与对抗,待到周恩来和尼克松日后来弥补这段隔绝岁月,已经是20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了。从宏观大局来说,当时的杜勒斯确实不愿意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这个“说法”本身是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因此,在日内瓦会议之后,“握手”倒真的成了中美关系的象征性词汇。

——熊向晖《关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传闻》

材料三:1972年2月21日,在为到访的美国总统举办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与尼克松相互敬酒。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它标志着中美在对抗20多年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材料四:真正的中美关系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于1979年的“破冰之旅”开始,通过访美,双方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达成共识,并认同邓.小平提出的“中美关系有一个好的基础,就是两国在发展经济、维护经济利益方面有相互帮助的作用。中国市场毕竟还没有开发出来,美国利用中国市场还有很多事情能做”。

  1. (1) 材料一中的美国宣传海报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
  2. (2)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出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
  4. (4) 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美关系时冷时热的症结所在。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美国形象的认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在奏折中就谈到美国民主制度,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熊月之《民主制度在晚清的最早解读》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1963年《全日制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

材料三: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是正面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1949到1972年,美国变成了头号敌人。1972年之后,尽管对美国的帝国主义定性没有根本改变,但美国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悄然改变。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以后,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

——摘编于《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1. (1) 材料一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有何偏差?
  2. (2) 分析材料二,三,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1963年、1972年之后教科书中美国形象变化的具体原因。
  3. (3) 上述材料反映出影响中国人对美国形象认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虽说是中美接近的副产品,但它使中日两国关系自19世纪以来第一次成为对等的、和平的关系。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受尼克松访华直接影响 B . 有利于两国关系正常发展 C . 对亚太和平有积极作用 D . 中国一直处于被压迫地位
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A . 另起炉灶、斗智斗勇、播种友谊 B . 美帝苏修、“一大片”、再次较量 C .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D . 多边外交、“不结盟”、共同发展
从田中内阁成立到完成田中访华的准备工作,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从7月7日田中声明到9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建交联合声明,只用了82天。这是国际政坛上闪电般的速度,就连日本国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感。促成该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D . 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推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持久和平。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探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中国的探索尝试,苏联是不高兴的,它把中国的这次尝试看作是对苏联以及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领导地位的挑战。赫鲁晓夫利用中国希望合作的良机,连续提出了两项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妄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一是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二是建立联合潜艇舰队。

——摘编自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

材料三: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重申美国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美国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上海)——节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外交政策及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双方达成的共识和仍存在的分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
下图是 20 世纪 50~70 年代大国关系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 抗关系,阅读下图,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正确的是(  )

A . 甲是中国、乙是英国、丙是法国 B . 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英国 C .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 . 甲是法国、乙是日本、丙是美国
有著作评论中美关系:“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以下说法与之不符的是(   )
A . “痛苦”包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 “效仿”主要指建立中华民国 C . “合作”的起点是在1972年 D . “对抗”包括抗美援朝战争
1971年2月,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这在美国官方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尼克松政府(   )
A . 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B .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 试图改善中美关系 D . 谋求实现访问中国的既定目标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    )
A . 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C . 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 . 邓.小平访问美国
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新增建交国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 .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D . “文化大革.命”扩大了中国的政治影响
美国《时代》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从1951年到1975年,周恩来先后六次登上《时代》封面。

时间

标题

封面

记者态度

1951年6月18日

共产主义者周恩来

采用一幅周恩来肖像画,他微笑着面对正前方,以紫禁城的阁楼飞檐为背景

丑化和妖魔化

1954年5月10日

红色中国的周恩来

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和“目露凶光”的青龙金握手的场面

仇视和恐惧

1964年11月13日

周恩来受到苏联柯希金的欢迎

周恩来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

偏袒和轻视

1971年11月8日

中国人来了

周恩来的铅笔画肖像

遗憾和客观

1972年3月6日

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一副不太规则的四格画: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长城,观看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一个黑色的“友”字把画面巧妙分开。

趋于客观

友好

1975年2月3日

胜利属于周恩来

周恩来肖像画,表情十分的疲倦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提取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史实进行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外交是国家政治的延续与表现,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失败——总结教训——再失败——再总结”的无休止轮回中。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民主改造、和平演变等手段,在亚洲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收效甚微。对于美国来说,亚洲是一个谜,中国更是谜中谜。美国在亚洲的失败,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又成为美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

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

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第三次误判

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

“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

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第六次误判

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根据图片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

以图中的时间尺度为基点,指出中、美、苏关系演变给中国外交发展空间带来的变化,并结合史实说明相关变化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賠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 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 (1) 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贏家”,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2. (2) 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 (3) 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
  1970年6月4日,美国众议院第一次从其援外拨款法案中取消了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决定。紧接着,美国驻法大使向中国驻法大使馆传递美方的意图:华沙这个论坛太公开,也太拘谨,美方希望另外打开一条保密通讯的渠道。这反映出当时(    )
A . 美中苏鼎足的世界格局出现 B . 中美建交是美国的战略目标 C . 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冷战影响 D . 美国急于瓦解社会主义阵营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外战略,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的战略线,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共同抗衡苏联。在这样的对外战略指导下,中国取得的最重要外交成就是(   )
A .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 中日建交 C .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 .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援朝,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美国国内以极端反共为特征的麦卡锡主义开始肆虐。后来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了朝鲜战争,但在敌视新中国方面比杜鲁门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台湾问题上,美国鼓励、纵容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进行军事骚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中,中美双方虽在言辞上一再严厉警告对方并表达了绝不在原则问题上与对方妥协的决心,但双方开始显示出了不使事态发展演变为战争的某种意愿。在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一再下令,要求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只打蒋军,不打美军”。当时美国正专注于欧洲事务,美国总统艾森豪成尔派遣第七舰队为向金门岛运送物资的国民党船只护航,但同时他又命令美军护航舰队不得进入沿海3海里以内,以免擦枪走火。

——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火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从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出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继之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年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佳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十年中美关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呈现此特点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