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知识点

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的标志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作了科学总结,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结论。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知识点题库

1978年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
A .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C . 使人们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D . 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二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如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口号。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跃进万岁

一带一路

中国梦

一边倒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备战、备荒、为人民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科学发展观

一条线,一大片

人民公社好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材料中选取同一时期或按照时间顺序提取同一主题的口号(3﹣5个),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口号提取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成果就是……解决了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开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坚持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

——付丽、冯广通《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轨迹》

材料二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的理论   成果及其主要内容。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讲话内容的题目、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部分关键词:真理标准、小岗村、中美建交、伤痕文学、一国两制、三转一响、喇叭裤、第一生产力、经济特区、计划生育、万元户、义务教育、希望工程、农民工、手机、市场经济、呼啦圈、南方谈话、股市、依法治国、互联网、入世、神舟号、莫言、高铁、中国梦、一带一路、共享经济。

——据长街《从“关键词”看改革开放40年》等整理

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确定一个主题,并就该主题展开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关键词和主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来,经历了四次修正。其中某一个修正案在宪法第五条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据此所知,此修正案应为(   )
A . 1988年宪法修正案 B . 1993年宪法修正案 C . 1999年宪法修正案 D . 2004年宪法修正案
十届全国人大列人规划的立法项目共76件,审议106件草案并通过了100件。十一届全国人大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件行政法规作出修改。这些举措(   )
A . 表明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完成 B . 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 C . 有利于民主法制体系的完善 D . 推动了立法机构多元化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确立了许多为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谋利益的原则,但其中有不少脱离中国实际特别是农村实际的内容,如:片面强调劳动者利益,照搬照抄苏联的劳动法规,机械地规定了过高的劳动条件和物质福利待遇。这种劳动政策在实践中给苏区经济和红色政权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1933年初,张闻天、陈云进入中央根据地后,对此有所察觉,提出了修改意见。同年10月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重新颁布劳动法的决议,对原劳动法中不切实际的条文作了修改,降低了经济要求,增加了必要的灵活性。新《劳动法》颁布后,减轻了私营企业的负担,缓解了劳资矛盾,从而对稳定苏区的私人企业,发展苏区经济,巩固红色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中共中央修改《劳动法》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3年中共中央修改《劳动法》的影响。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共同点是(   )
A . 促进思想解放 B . 突出了市场经济 C . 平反冤假错案 D . 冲破“个人崇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说,中共之所以能承受百年来种种战争、社会动荡与危机的冲击,由20年代一个微型组织,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掌舵者,原因在于它不像有的共产主义政党那样固守教条,而是善于因时而变,以变求胜。从毛.泽东时代摆脱苏联与共产国际控制,到邓.小平主动修正僵化政策,中共一直表现出强大的顺应形势的能力。

根据材料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与理论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代长度,指的是孕有下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18~24年为一个新的世代;代际一般指的是代际关系或代际效应,代际形成的背后是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演变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

代际名称

出生年代

代际特征

心理

行为

文革一代(50后)

1950—1959

思想保守传统

尊崇传统文化

吃苦耐劳,怀旧,对价格敏感度高,购买力低下。

改革开放一代(60后)

1960—1969

劳动思想根深蒂因

寄厚望子下一代

低调、务实、社会责任感极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不高。

转型一代(70后)

1970—1979

注重理想

渴望成功

经历贫穷,务实、创造,消费注重性价比。

计划生育一代(80后)

1980—1989

崇尚个性

有责任心

积极向上

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做事执着,追求自由平等,对价格敏感度不高。

新新人类一代(90后)

1990—1999

以自我为中心

思维早熟

个性张扬

兴趣广泛,学习力强,依赖网络,对价格敏感度低,易接受新事物。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运用唯物史观对“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选取两代进行解读。(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摘自《吕氏春秋•察今》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摘自《韩非子•五蠹》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亦变,不变亦变。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遗产,更是滋润我们心灵的养料。写出 从以上材料中获得的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共党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简要写出所 得到的启示,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981年公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审议和通过这份文件的的会议是(   )
A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 .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 .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艺担负起防疫、抗疫“宣传员”和“书记员”的使命。人们以歌曲、 散文、诗词、戏曲、绘画、书法、网络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文艺创作,从不同方面把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凝结为感人至深的画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政府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 B . 我国的文艺事业得到了普及 C . 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 . 中国打赢了疫情防控的战争
1980年8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相继成立经济特区。1982年上半年,上海《文汇报》以醒目的标题,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映射建立特区。这表明(  )
A . 沿海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未得到中央支持 B . 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有形成变相租界的危险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遇到强大阻力 D . 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训,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通过这个历史决议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 . 中共十二大 D . 中共十四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上,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政治、思想、组织和军事各层面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在改革开放大潮初起、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转折时期,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重点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也对右的倾向发出警告,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立于党的百年华诞的历史坐标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摘编自魏永龙《准确把握百年党史中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背景和启示》

材料二   76年前,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后,毛.泽东同志发出号召,“一切同志,要在这个历史决议案下团结起来,像决议案上说的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4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意见中说,“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之际,习.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全党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战略目标,牢记‘国之大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

——习.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等

  1. (1) 依据材料一,说明三个历史决议形成的共同特点。
  2. (2)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作用。
  3. (3) 综上,说明三个历史决议的联系及其意义。
1982年宪法全面修改以来,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制保护制度、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说明(    )
A .   公民的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B . 中国高度重视政治体制问题 C . 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D . 修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如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欢腾的葬礼》,据此可知当时(    )

A . 人民欢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B . 纠正了“大跃进”的“左”倾错误 C . 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 .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65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1999年3月,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150多个具有鲜明的民族区域自治特点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   )
A . 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 .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 C . 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 D .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