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 知识点题库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 . 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 .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影响是(    )
A .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 完善了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C .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 . 彻底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两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两个时期改变组织的方式分别是(   )
A . 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 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四 1987年粮食生产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反应了怎样的生产方式?为了保证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稳,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实行什么样的农业政策?
  2. (2) 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新乐园”的幸福生活在当时能长久吗?为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回答该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为1949一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

图4

——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材料二              表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

农民

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工资性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1983

310

228

73.5

58

18.7

24

7.7

1988

545

403

73.9

118

21.7

24

7.7

1993

921

678

73.6

195

21.2

48

5.2

1998

2160

1466

67.9

574

26.6

120

5.6

2003

2622

1541

58.8

918

35

163

6.2

——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旱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谈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 (2) 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
A . 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B . 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C . 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D . 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 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决定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 1982年 9 月中共“十二大” 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A . 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 B .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 . 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 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10分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
A . 土地改革后的喜悦 B . 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 . 对农村改革的肯定 D . 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注:泰尔指数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指标。

——摘編自程莉《1978~2011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198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的趋势。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此趋势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l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

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

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 . 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史称“五个一号文件”。在1986年发布的一号文件中,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五个一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的核心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B . 城市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C .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改革 D . 集体林权和土地经营流转改革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A . 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B .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 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 .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各级行政机关的意见,“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该决议(   )
A .   加快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    B . 推动了农村基层单位的变革 C . 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 . 实现了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项目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金元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全国人口(万人)

3200

6000

5000

9000

12000

20000

30000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 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 2%, 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赞到。

——摘编自邱海峰 《1. 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并简析造成明清粮食产量状况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其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村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因为国家 (   )
A . 大力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表为1984年至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及农村居民人均农业收人情况(单位:元)

年份

人均纯收入

农业收入

占比

1984

355.3

198.4

55.84%

1986

422.8

216.2

51.14%

1988

544.9

236

43.31%

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 .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母转移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 农业发展速度下降 D .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不同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镑,1844年增值7000万磅,1851年增至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值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以及明清出现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3. (3) 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成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在“重商思潮”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出的“士商相混”现象迅速扩大,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例如: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謇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1896年长江以南的苏州则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库创办苏纶纱厂。“状元办厂”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坤商。1905年左右,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各地商会的普遍设立,标志着绅商阶级的形成。绅商不仅是各地商会的倡议者,而且是各地商会组织的实际把持者,就绅商在商会中的地位和人数看,也可以称商会为绅商团体。

——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材料二: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据估算,2008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5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它许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绅商阶层形成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农民工必然消失”的原因。
  3. (3)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变化的整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