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知识点题库

俞可平在《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说:“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构成这些框架的内容有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主共和政体 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④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 . 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 . 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人主》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君政时代”的最大特点在于“大权独揽于一人”。君主“把国家当做私人的财产”,专断独行,恣意欲为;而人民则“素为专制君主之奴隶”,可以任听摆布,随意压榨。

-----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三简概其基本观点及其不同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的新主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2007年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惊现“史上最牛公章”,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公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一举措有利于(     )

A .  农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B . 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 C . 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②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③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④是中国共.产.党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有学者认为:“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其中“大胆创新、成绩斐然”应包括(    )

①确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②“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962年,溥仪自述:“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伪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该材料可以说明(    )

A . 溥仪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 溥仪的帝王观念没有真正改变 C .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广泛的民主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落实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关系制定的?(    )

A . 祖国大陆与台湾 B . 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 C . 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 D .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俞可平在《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写道:“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其中“根本政治追求”的根本体现是(    )
A . 一国两制 B . 政治协商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叔通委员讲,做了这个工作,可以使人民民主更加发扬。确实如此,北京郊区乡政府民主选举的结果,百分之五十的乡长被选掉了,因为这百分之五十的人做了坏事,人民不高兴他们。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这对促进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傅作义委员说可以加强抗美援朝。……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人民民主更加发扬,经济建设搞得更好,抗美援朝的力量更加增强,那是可以使它放弃侵略的。

——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1953年1月13日)

材料二:全国人民在讨论中热烈地称赞我们的宪法草案,因为这个宪法草案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这个宪法草案是我国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产物,是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产物。

人民称赞这个宪法草案,还因为它正确地吸收了国际的经验。……显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先进国家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宪法草案结合了中国的经验和国际的经验。我们的宪法草案不只是我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产物,而且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

材料三:宪法草案序言中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

——材料二,三摘自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看法。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宪法草案受到人民称赞的原因。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部宪法制定的重要意义。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依法治国的方略
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各国的政治建设既具有差异性又具有共同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结构的示意图、新中国政治体系和国家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创立了一套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被誉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源泉与典范;美国独立战争后则在吸收、借鉴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加以调整,使本国的政治制度体系趋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依据本国国情创立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中各自创立了哪些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实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与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有哪些相似之处?
  3. (3) 综上所述,你认为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趋势是什么?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一规定(    )
A . 巩固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B .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 C . 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D . 表明解放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反攻
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 . 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 . 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D . 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1952年10月,刘少奇提出:“如果我们在今后两三年内制订宪法,势必重复共同纲领,承认资本家的财产及剥削雇佣劳动为合法。但是再过七八年以后,我们又要把资本家的企业国有化,再制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似乎是有些不好。由此可见刘少奇主张(  )
A . 应慎重对待制订新宪法的问题 B . 要尽快制订社会主义宪法 C . 新宪法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D . 宪法要规定实行计划经济
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吸引黄炎培出山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实行了(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政治协商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 .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 .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 .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 落实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