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知识点题库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 .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 .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 .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D .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 中共八大召开
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简称“两会”。“两会”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都是

A . 通过选民选举其成员 B . 国家权力机关 C . 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 D . 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种宪法都体现了( )

A . “人民主权”思想 B . “三权分立”理论 C . 卢梭“社会契约论” D . 向社会主义过渡
瘦肉精、地沟袖等泛滥,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2007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提出应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 全国政协与全国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 B . 全国政协履行了参政议政的职能 C . 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规定的参政权 D . 民主党派对社会发展有重要贡献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分别颁布于1912年、 1949年、1954年 B .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 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 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C . 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 .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      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③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④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和民族团结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关于四部法律文献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 ①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B . 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 ③规定“合作社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者是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经济。” D . ④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 .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B . 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C .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D .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

A . 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 . 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 . 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 . 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歌手韩红的一曲《青藏高原》唱响全国,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

①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 .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B .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 .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D .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社会主义制度

A . ① ③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 .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 . “争取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完满实现” C .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950年2月25至28日,宁波市召开了第一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代表听取了宁波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财政局长的报告,并选举产生了宁波市第一届第一次协商委员会委员。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提案124件。对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代行了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 . 为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 C . 会议议题可能包括了宁波市加快公私合营的内容 D . 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 . 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 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 . 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我们认为(我们)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
A .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制度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一个国家民主构成中,国家民主是主体、主干,政党制度对民主起导向作用,社会民主是民主的基础,依法治国是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保障。当代中国民主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系统的民主制度。

材料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的意志,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统一性的基础。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总体上说最能够体现“主权在民”,选举产生向人民负责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北京党建研究基地课题组《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代中国民主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里的“三者”是指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主政治的优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