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知识点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迎接人类黎明即人类解放的“高卢雄鸡”。这句话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

A . 反思性 B . 革命性 C . 发展性 D . 科学性
2015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习.平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学智慧的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的本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   )。

①提出问题的哲学       ②解释世界的哲学 

③增强实践本领的哲学   ④辩证思维的哲学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下列属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区别的有(  )

①旧哲学是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②旧哲学是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

③旧哲学只是说明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

④旧哲学一般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是恩格斯所说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

A . 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                 B .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 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 . 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叫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②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③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由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具有革命性

②具有科学性

③能为人们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④是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习.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性的是(    )
A . 以新的实践观为基础 B . 形成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C .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 建立了百科全书式的完备的知识体系
有学者指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时,人们不仅要面对马克思文本,而且要面对历史事件、历史时代的“原本”,更重要的是努力做到像马克思那样,面对当代世界、当代实践的“新本”。可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坚持(    )

①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

④立足于改变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习.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

①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②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③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④它把实践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性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哲学出现了(   )
A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D .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习.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样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在科学基础上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③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青年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能指导中国改革

③是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能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④是当代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哲学星空群星灿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中最明亮的。中国共.产.党从创立的时候起就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习.平总书记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共.产.党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②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③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能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④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能够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段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 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重要保证。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 (     )

①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具体的“钥匙”

 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习.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个新的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

①是成熟和完满的科学理论

②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

③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④是真理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成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B . 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C . 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 . 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科学地认识时代、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从而助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   )
A .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 . 产生于社会实践并对时代精神的总结升华 C . 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能推动时代进步发展 D . 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实践性和革命性统一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对恩格斯这句话的正确认识是 (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哲学的阶级性妨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