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知识点题库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意思是指,法制是国家安定太平的起点,而君子是推行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再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荀子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①强调法律对于治国的重要性,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②把“君子”当作“法”的本原,是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

③正确揭示了君子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次关系

④看到了国家治理要处理好德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

①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经济因素决定歪曲为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②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③把经济作为社会“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④把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广东某市抓住机遇,先行先试,加快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奋力实现蓝色崛起。

材料二 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广东省行政许可监督管理条例》,条例是全国第一部规范行政许可监督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评价和监督管理进行规范,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的行使。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指出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并阐述广东某市崛起之路。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广东省人大上述举措的依据。

文化滋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世界越亲,越需要文化滋养》文章称,中国和世界越来越亲密了。中国如今在经济上已仰首走向了世界,世界上每个角落,几乎都能看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与此不对称的是,我国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太小,一项针对美、英、法等9个国家的1400名观众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电影在国外“能见度”很低,进入海外商业院线的中国电影数量十分有限0550/0的海外观众通过录像带和DVD观看中国电影,32%的英语观众完全没有看过中国电影,1/3以上的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一无所知。许多外国人在用中国的物质产品,但却很少消费中国的文化产品,这是一个非常不平衡的发展,中国文化产品亟须大步走向世界。

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滋养的过程是公民的价值认同和自觉道德实践的过程。具体地说,要在“增强认同,付诸实践,抓住重点,完善奖惩,健全制度”方面下功夫。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这是道德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付诸实践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每个公民都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自然就能使道德融入世界.使世界充满道德。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公众人物是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这些人的自觉践行必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推进道德建设,必须把“扬善”和“抑恶”结合起来,通过鲜明的奖惩,在全社会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道德相承接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道德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结合材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上述道德文化建设的做法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端。儒家和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较大贡献,儒家重视道德教化,重视犯罪预防;法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事断于法、以法治国,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反对以私害法。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权力本位,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的“附庸”,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义务本位,造成了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

    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律的贯彻实施。这种崇拜权力,轻蔑法律的倾向,既不利于控制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又不利于防止国家公共权力滥用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危害很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 (1)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2. (2) 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漠是制约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因素。班级组织同学进社区(村落)进行法治教育。为了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习.平总书记强调,建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该如何“坚持立法先行”。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下列说法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上层建筑的调整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②一切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源于社会存在

③时代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④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浙江省率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符合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规律。
浙江省H村发挥基层民主自治“激发活力”、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通过改革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    )

①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力军②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③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④符合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起征点由3500元上调至5000元,还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此次个税法调整的哲学依据有 (   )

①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通过调节个人收入来促进社会公平 

③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③④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20年1月1日实施新版《国家土地管理法》。该法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材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①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一摘自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67页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先后经历四次审议的基础上,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该法作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针对“医闹”、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均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法的出台说明(   )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④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能推动社会进步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已经三年。这三年,是浙江改革克难攻坚的三年,是浙江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不断提升的三年,也是在浙江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三年。这说明(   )
A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 . 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动力 D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调整上层建筑的必要条件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④法律是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主要方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道德建设需要把握道德发生的相关规律,围绕德润人心,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唯有持续加强道德建设,才能实现人们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德润人心,需要用群众听得懂、可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地方防疫宣传口号,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耳熟能详的百姓方言,让群众意识到遵守防控规定与文明公德的重要性。德润人心,需要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引领。领导干部道德水平的高低会对社会成员道德行为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应不断涵养精神品格、提升道德境界,充分发挥在道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道德建设,也需要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精神家园和道德家园的构筑,向上向善道德风尚的呈现,定然会迸发出持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1. (1)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德润人心的意义。
  2. (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当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3. (3)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某社区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现征集两句古人重视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作为当代新青年,你准备为社区推荐哪两句?
实践中低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案件较为突出。2020年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拟在特定情形下,对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等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修改是(   )
A .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 .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 .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D . 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生产力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材料表明(   )

①上层建筑的变革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社会变化发展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意识之外

④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外部风险更加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发展正遭受严峻考验。怎样为企业纾困解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减税降费,成为各地政府的首要抓手。2022年,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退税减税将超过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1.5万亿,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涉及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降低企业社保负担、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多措并举支持制造业引进外资等18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2022年3月,我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市场主体设立、活动、公平竞争等提供了更加公平、高效的行为规则和执法规范。

2022年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重要讲话:要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成,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5月底前都要出台实施细则。要在防控好疫情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各地在助企纾困上政策能出尽出。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用市场化办法、改革举措解难题。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知识,分析我国2022年为企业纾困解难的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出,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上述工作安排启示我们要:(   )

①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

②善于抓住时机,积极促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质变

③调整上层建筑使之与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

④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