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知识点题库

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A .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多级利用 B . 减轻环境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 . 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 . 食物链延长,消耗能量环节增多,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⑤①②③代表每个对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 . 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B . 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般要小于① C . 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④)/②)×100% D .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良性循环 B .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C . 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 D . 每一环节都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某兴趣性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杂草密度(株/㎡)

物种丰富度(种)

杂草相对优势度

草龙

节节菜

稗草

陌上菜

异型莎草

常规区

40

12.0

0.247

0.189

0.100

0.102

0.094

稻鸭区

2.3

5.3

0

0.259

0.271

0.089

0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A . 调查杂草密度应采用样方法,表中杂草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最大值 B . 表中数据说明稻鸭共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杂草的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C . 由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可知稻鸭共作能显着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 D . 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功能提高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单位:103kJ/m2•y):

  1. (1) 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 形式贮存.

  2. (2)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kJ/m2•y.

  3. (3) 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

  4. (4) 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

     .

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的进步,“桑基鱼塘”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如图,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 (1) 该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2. (2) 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等生物作为
  3. (3) 由于食性的不同,池塘中的各种鱼有明显的现象.
  4. (4) 该生态系统与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其具有的优点是
  5. (5) 生态农业的特点就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球的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 B . 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 . 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 . 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
如图表示某稻田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卷叶螟与褐飞虱是稻田中的两种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此外,稻田中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水稻与两种害虫的种间关系为,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拟水狼蛛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样害虫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态系统内部的调节.
  2. (2)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填字母),e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填字母)表示,g属于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g的功能是,而g获得h来自于第 一 营养级.
  3. (3) 稻田生态系统中要经常处理田间杂草,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稻田除杂草的意义
研究者采取“以蛛控虫,养螺灭草肥田”的主要措施,在某地实施了“稻﹣蛛﹣螺”的生态调控大田实验,与化学防治比较以研究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与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与化防田相比,在稻田引入蜘蛛和螺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通过调节有效控制虫害,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
  2. (2) 用样方法调查稻田杂草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目的是,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以研究“稻﹣蛛﹣螺”对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
  3. (3) 稻田实验期间,杂草和水稻之间构成关系,杂草和害虫的种类与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个过程叫
  4. (4) “养螺灭草肥田”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的能将螺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生长,其利用的能量属于第营养级.
  5. (5) 研究表明“稻﹣蛛﹣螺”模式既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又能大大提高能量的率,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下图是江苏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回答。

  1. (1) 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依据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有(至少答出2个)。在“沼气发酵池→采摘园”过程中发生着(选填“仅物质”仅能量”或“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2. (2) 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主要体现群落的(选填“水平” 或“垂直”)结构在实践中的应用,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
  3. (3)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农 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其意义是
  4. (4) 请根据图示绘制出碳元素流经鸡鸭的过程图:
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草原中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结构。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鹰属于第营养级。
  2. (2) 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麻雀和蝗虫的种间关系为,若麻雀所获得的能量3/4来自于牧草,1/4来自于蝗虫,则麻雀每增长10g,至少需要消耗牧草g。
  3. (3) 当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减少,主要原因是
  4. (4) 狼和野兔的行为活动信息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反捕食和捕食,这体现出信息具有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多代选择的结果是反应敏捷的野兔和跑得快的狼均得以生存,这说明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
有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 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 . 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 . 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  m1+m2 D . 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占1/3,植物性食物占2/3,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
调查法是生物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调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可采用取样器取样进行调查 B . 调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不需调查该生态系统生产者的主体和种类 C . 若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取样 D . 调查昆虫卵和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村庄会向小河排污(含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10

  1. (1) 该小河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结构包括
  2. (2) 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小河中种类繁多的生物形成复杂的食物链(网),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必须依赖食物链(网),原因是
  3. (3) 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价值。村庄的村民将原本用作燃料的秸秆做成饲料养羊,又将羊粪发酵生产沼气,沼渣用作肥料,实现了能量的
某生态学家分别对一片玉米田、一片荒地和一个湖泊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行测定,测出的数据如下表(单位:kJ),请回答下列问题:

玉米田

荒地

湖泊

入射太阳能

2001.0

497.0

111572.0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25.3

4.95

111.3

生产者的呼吸量

8.4

0.99

37.0

  1. (1) 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的生态系统是,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2. (2) 假如两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固定了等量的太阳能,则(玉米田或荒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多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3. (3) 玉米田生态系统中,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其余能量用于
  4. (4) 玉米与玉米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原理:
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适当提高温度可以提高种子细胞的呼吸速率 B . 桑基鱼塘和沼气池的建立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 D . 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零
淡水水域污染、富营养化,常会爆发主要由蓝藻引起的水华,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一个水华严重的池塘被改造成新型池塘(如图),人工种植了香莲、芦蒿等挺水植物,还投放了多种鱼类,并在塘边修建猪舍和蘑菇房等。请回答:

  1. (1) 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
  2. (2) 图中属于分解者的生物有,它们的作用是
  3. (3) 水华治理过程中,池塘群落发生了演替。人工种植的香莲和芦蒿等挺水植物以及放养的鲢鱼,对水华现象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这是因为
  4. (4)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包括
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 (1) 分析这幅模式图,请画出相应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2. (2) 农业生态系统由于,抵抗力稳定性差。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农田中还要不断地施加氮肥,原因是
  3. (3) 从建立生态农业的理念出发,将人畜粪便引入沼气池,将沼渣肥田实现了促进生态系统的功能。从研究能量流动上来看,建立沼气池的意义是
  4. (4) 如图为该农业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同化量为 ,B生物种群同化量为 ,从理论上计算,A贮存的总能量至少为

玉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禾本科农作物,其生长过程常伴生多种杂草(其中有些是禾本科植物)杂草与玉米竞争水、肥和生长空间。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种群分布型的角度考虑,栽培玉米时应遵循、合理密植的原则,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
  2. (2) 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王米蝗→乌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

    (A.可利用太阳能    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总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3. (3) 玉米栽培过程需除草,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实际操作时,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被淘汰。
  4. (4) 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如生产沼气等,客观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如图是某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 . 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 . 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原理 D . 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