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点题库

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

A . 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 . 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 C . 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 D . 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失

下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 B . 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 . 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 . 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 . 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 .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 .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A . 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 .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 .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左右 D . 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 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 . 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 . 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 . 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 . 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 . 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 . 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 . 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图1是某地区的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高山不同海拔处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如山脚下生长的阔叶林,山顶上生长着针叶林,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这些植物的分布与因素有关.
  2. (2) 食品工厂常年向河流中排放污水,某兴趣小组分别调查了食品工厂和村庄附近河流中生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为村庄附近>食品工厂,可见河流是具备一定的能力.
  3. (3) 村庄稻田生态系统总有卷叶螟、青蛙等生物,图2是该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3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A﹣C代表能量,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J•hm2•a1).

    ①图2中缺少的过程是(用图中文字和箭头表示).

    ②图3中A的数值为J•hm2•a1 , B表示的能量.

  4. (4) 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村庄农田被弃耕多年,最终形成了荒地,田鼠在荒地上大量繁殖.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气功护农田上的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鼠最初呈“J”型增长.该荒地田鼠的数量约为800只,若田鼠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a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b代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只.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某生态系统中某个种群数量的增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 . 通过秸秆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 .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循环顺利进行 D . 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说明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

  1. (1) 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2) 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
  3. (3) 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如图所示为某一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

  1. (1)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中,除了结构模式图中列出的生物成分外,还有一种未列出的生物成分是
  2. (2) 辛物种是运动能力较好但又不迁徙的珍稀保护动物。要调查该地区辛物种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3. (3) 图中属于二级肉食动物的有
  4. (4) 碳元素在该生态系统的群落内部以的形式沿着转移和同化。
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 . 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 . 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D . 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甲鱼的生理习性较特殊,使得甲鱼养殖水体因为大量饵料投放而污染严重。为了改善甲鱼池 水质,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鱼养殖废水净化生态系统。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6

A . 蔬菜、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 . 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物质和能量 C . 建立该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 D . 该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离不开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会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现象,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化学杀藻剂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利用 B . 此系统中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C . 系统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 . 种植大型挺水植物的机理是与蓝藻形成竞争资源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碳元素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 . 土壤中的微生物只能通过分解作用参与碳循环 C . 碳元素不能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 D . 生产者的同化作用是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
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16

  1. (1) 图中过程①表示。碳由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绿色植物中的
  2. (2) 图中过程③表示作用,过程④表示作用。
  3. (3) 一般图中过程②越简单,则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与农田等人工生态系统相比较,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原因是
  4. (4) 城市中建立的湿地公园既可以供人们游玩观赏,又可以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
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 . 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 .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 . 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流程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碳循环过程中,碳的循环流动在A到B阶段的存在形式为无机物 B . 在自然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 C . 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且都在10%~20%之间 D . 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从一年的CO2含量来看夏季高于冬季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B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 C . 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D .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循环的动力
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植桑树,以桑叶养蚕,用蚕沙、蚕蛹等制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下图表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中的B代表,图中的C表示桑树的能量。
  2. (2) 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用字母和数学符号表示)。
  3. (3) 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蚕在该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填“属于”或“不属于”)C1
  4. (4) 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使物质被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
碳中和的含义是减少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并采用合适的技术固碳,最终达到碳平衡。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 .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气温升高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 . 绿色出行、新能源开发等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 . 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