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知识点题库

下图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动作电位,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 . 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 . 阻断了部分K+通道 C .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 D .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分析有关神经调节的资料,回答问题.

科学家发现人体中有一种与肥胖有关的物质﹣﹣瘦素.通过小鼠实验发现,瘦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然后与下丘脑特异性受体结合,把人体相关物质含量的信号传递给下丘脑的体重调节中枢,调节摄食行为.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2中结构④称为,此结构在图1中有个.兴奋在图2所示结构④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双向/无方向)的.
  2. (2) 瘦素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通过一系列调节,从而抑制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取,达到减重的效果.此时饱中枢和摄食中枢的兴奋性依次是     
    A . 增强、增强 B . 增强、减弱 C . 减弱、增强 D . 减弱、减弱
  3. (3) 图2中物质A是,若当图中c神经元释放物质A,并引起③的抑制,则此时③处的膜电位是,大脑皮层将(有/无)饱感.
  4. (4) 瘦素导致下丘脑体重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加,增强(交感/副交感)神经活动,启动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受体,使其活性增高,最终使脂肪分解、产热,消耗能量.
新生小鼠的脑神经元置于适宜的溶液中,制成较高细胞密度的细胞悬液,并将其低温保存,在低温保存过程中神经元会受到损伤.一段时间后,与常温保存组相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是(  )

A . K+浓度升高 B . K+浓度降低 C . Na+浓度不变 D . Na+浓度升高
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 . 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 . 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 . 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膝跳反射需要下肢的伸肌和屈肌相互协调完成。如图为膝跳反射弧,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才能完成小腿前踢动作。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最简单的反射弧可由两个神经元构成 B . 由图可以看出伸肌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C . 当1兴奋时,2、3两神经纤维上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情况存在差异 D . 该反射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区的神经于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迁移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组织修复的实现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 组成神经细胞膜的脂质包含磷脂、脂肪等 C . 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细胞膜外 D . 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小分子,与胰岛素的分泌方式不同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b段形成的原因是Na+外流 B . b~c段的Na+内流需要消耗能量 C . c~d段的K+外流需要载体的运输 D . d~e段的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下图是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27569373

A . 根据abcd的波形可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从右向左传导的 B . a处神经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因钾离子大量外流而低于膜外 C . b处发生去极化,其机理是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 D . c处发生复极化,其机理是钾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钾离子外流
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的结果 B .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外排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C .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D . 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实现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2

A . 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 . K+内流是神经元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C . 图丙中a的化学本质不一定为蛋白质 D . 图丙的b与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腓肠肌属于效应器 B .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 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为双向传导
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当a处受到刺激时,有3个电位计发生偏转 B .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是B→C→D C . 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为0 D . 兴奋在传递过程中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I(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Ⅱ(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I的指针右偏幅度增大 B . 刺激P点,电表I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分别为图乙和图丙 C . 刺激P点,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 . 若S点电极移至膜内,再刺激P点,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相似
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 . 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 . 阻断了部分K+通道 C . 阻断了神经递质的释放 D . 阻断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下列关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成 B . 神经元细胞膜内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 当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D . 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中,Na+内流不消耗能量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它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及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是强烈的疼痛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下列有关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痛觉的产生是人体的一种条件反射 B . 传入神经兴奋时,Na+以被动运输的方式内流 C . 疼痛刺激引起的兴奋仅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痛觉中枢 D . 人体的痛觉感受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钠、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内外之间没有正离子的流动 B . ab段钠离子通道开放,bc段钠离子通道关闭 C . 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0mV D . cd段钾离子排出细胞不需要消耗ATP
下图是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纤维兴奋传导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B . 未兴奋部位电位呈“外正内负”是因为此时膜对Na+的通透性大 C . 神经纤维兴奋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D . 局部电流可刺激已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
为研究钙离子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科学家在突触前神经元加入钙离子阻断剂,刺激突触前膜后,分别检测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据此结果可得出的推论是 (  )

A . 实验组突触前膜电位变化是由突触前钙离子流动引起的 B . 对照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是钠离子主动转运进入细胞所致 C .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需要钙离子 D . 钙离子阻断剂阻断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且AR=BS),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 . 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C . 若A、B点同时给予适宜的刺激,电表Ⅱ的指针将偏转1次 D . 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