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的结构 知识点题库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突触小泡会释放传递信息的物质,该物质是( )

A . 神经递质 B . CO2  C . Na+  D . 氧气

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③处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是K+外流的形成的 B . ①中内容物以被动转运的方式释放至②中 C . 兴奋传递时,②处的组织液含有特异性受体 D .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③的外表面带正电荷

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 如下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坐骨神经一腓肠肌的连接相当于一种突触。则突触前膜是轴突膜,突触后膜为树突膜 B . 甲图刺激l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3×10-3s,刺激2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10-3s,刺激点离肌肉中心距离分别为13 cm和10 cm。则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30 cm/s。 C . 由图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当刺激电流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膜电位变化随之增强 D . 检测坐骨神经腓肠肌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的含量,发现乙酰胆碱通常2ms左右被清除,说明一次神经冲动只引起一次肌肉收缩

如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 (1) 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 ,该物质通过 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2. (2) 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 .

  3. (3) 请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 

  4. (4) 据图可知,BDNF具有 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 (填“增加”/“不变”/“减少”).

  5. (5) 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 的建立有关.

如图所示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兴奋的传递一定是从A到B B . ③处的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④ C . ①和②一定有磷脂双分子层 D . B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腺体细胞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中的N是 , 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
  2. (2) 图乙的2表示 , 它的形成与有关,物质3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效果是
  3. (3) 乙图所示结构兴奋的传递方向为单向的原因
  4. (4) 假如丙图中的Y来自甲图中的A,丙图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作用;但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这又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的控制.
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B . 兴奋在①和③之间单向传递 C . 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D . 神经递质作用于③,会使其兴奋
图I为人体内物质交换示意图,图Ⅱ、Ⅲ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Ⅰ中A,B,D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 .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可以存在于A中 C . 图Ⅱ中a与b可构成突触,图Ⅱ中a与图Ⅲ中e为同种结构 D . 在反射弧中,兴奋在图Ⅱ、Ⅲ中的传递方向分别为b→a、e→c
如图表示神经元的轴突与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突触联系的另一种形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该图体现的是突触联系,由②③④构成 B . 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需消耗能量,但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C . ③内的液体为组织液,构成了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内环境 D . ①中的物质释放并使④兴奋时,兴奋处的外表面为负电位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 .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 .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

A . a或b B . c或d C . b或c D . a或d
图甲是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示意图,图乙是其引发机体免疫应答的示意图。

  1. (1) 图甲中,正常情况下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从而引起上的电位变化。当a-银环蛇毒进入突触间隙时,神经冲动传导受阻,原因是
  2. (2) 图乙中,细胞①的名称是,细胞②的名称是。③④⑤中,分化程度更高的是,具有识别特异性的是
  3. (3) 图乙表明,人体免疫细胞清除a-银环蛇毒的主要途径有。(用文字描述)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如图表示在不同条件处理后对多巴胺的回收率的大小及回收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6

A .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1个受体结合后,就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 . 吸毒者吸毒后表现的健谈现象可能与大脑皮层的韦尼克区的多巴胺含量上升有关 C . 图中X曲线可表示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一定时间后被运进肌肉细胞膜内 D . 若毒品可卡因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可用图中y曲线表示这一过程
下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示意图。下列有关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1

A . 兴奋传到①时,引起①处Na+通道打开,Na+涌出 B . 兴奋传到①时,乙酰胆碱以主动转运方式分泌 C . ②属于组织液,其中的O2含量不影响兴奋的传递 D . ②处的乙酰胆碱与③处的相应受体结合,可引起肌细胞膜产生电位变化
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282653378

A .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 B . 神经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C .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D . 结构④上会发生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
为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大脑皮层的影响,研究者将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饲养于复杂环境中,乙组小鼠饲养于简单环境中。3个月后,甲组小鼠的大脑皮层比乙组的厚,并且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上细刺状突起数量多,细刺状突起是神经元间建立联系的部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复杂环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 B . 获取信息越多树突上细刺状突起越多 C . 简单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 D . 复杂环境能增强小鼠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 某些反射仅靠2个神经元参与即可完成 C . 兴奋是以电信号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D .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在动物体内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向最可能是 (   )
A . 树突→轴突 B . 细胞体→轴突 C . 细胞体→树突 D . 轴突→树突
下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2. (2) 若用一定的强度刺激图甲中b点,则b点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由于,则甲图中点可产生兴奋。
  3. (3) 将图甲反射弧中取出一段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请分析回答:刺激 a 点(a 点为两电极间的中点 ),电流表 I 和 II 分别偏转次。

  4. (4) 图乙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
  5. (5) 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的膜。
  6. (6) 兴奋不能从e传到b的原因是
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部分组成 B . 突触前膜有皱褶,能有效增大膜面积,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 C .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将引起后膜膜电位的改变 D . 突触后膜主要是效应器相关细胞的细胞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