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语文

下列各选项中对“国”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丘也闻有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国家) B . 登斯楼也,则有去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国家) C .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隆中对》(国家) D . 泰民安(国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文艺不能单纯娱乐化

王蒙

    近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包括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以及文化服务的扩大与广大受众的参与。与此同时,也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就是好作品淹没在平庸、苍白、空心、浅薄以及炒作、消费化、单纯娱乐化的作品当中。

    文学艺术当然有娱乐消费的功能,但它们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精神瑰宝、精神能量的表现,它体现着也充实着、提升着受众的灵魂。我们应该有鲜明的、权威的、富有公信力的评论,这种评论能入情入理、立意高远、令人信服:它们应该告诉世人哪些文学作品是真正优秀的乃至杰出的。卖得最多的一定是好的吗?不一定。点击率和受到时人夸赞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有一套理论与价值标准,要有对于真正好作品的体贴与把握,热情与信心,要取法乎上,攀登精神生活的高峰,不能任由那些准广告式炒作式与跟风套话式的所谓评论大行其道。同时,还要告诉受众,有些作品其实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可以包容的;与此同时,评论家有权利也有义务指出:这些作品是有着相当令人遗憾的方面的,是可以讨论的,是可以提出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水准更加相称的要求与期待的。

    传播在文艺推广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媒体不能带低俗这个头。现在传媒上有些说法是在跟着那些风格轻佻低下的“娱记”的风向走,接受了很多境外趸入的使严肃的文艺工作者相当反感的说法。尤其是电视节目里,许多都是计划好了的,到了某个地方,要让参与者和观众流泪。如果感情变成了兜售手段,怎么可能还有真诚的文艺呢?怎么可能还有真诚的眼泪呢?还有走光卖萌之类的,令人不齿。有的演员干脆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甚至以掌声能带来好运将观众的军,未免有失文艺的尊严与风度。我们的文艺不能浸泡在营销计谋、人云亦云与装腔作势的浑水里,传媒不能成为娱乐市场的附庸,不要与娱乐市场合谋,而要有一个正大光明、高尚庄重、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传媒要去呼唤经典、呼唤真正的好的文艺作品。

    现在外国人办一个奖,口气大、规格高、人气旺。法国的龚古尔奖、英国的布克奖、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还有诺贝尔奖等等,这些评奖活动都有极高的规格。于是就有一些朋友、同行,把作品的评价寄托在国际奖项上,令人深思。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我们的文艺需要有国家主体的高端评奖,也要在条件成熟时举办世界性的至少是华文作品的评奖,形成我们自己在文艺方面的评价体系与全球影响力。说到底,这方面的推进有助于显现我们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高志向境界,激励创造力与精益求精精神,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5月11日12版)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但好作品淹没在平庸、苍白、空心、浅薄作品当中的现象也令人担忧。 B . 文学艺术不仅要有娱乐消费的功能,更要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精神瑰宝、精神能量的表现。 C . 对于文学艺术的评价,我们的评论应该是鲜明的、权威的、富有公信力的,也应该是能入情入理、立意高远、令人信服的。 D . 在评判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真正优秀或杰出时,我们不能以卖得最多、点击率或受到时人夸赞作为评判的标准。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有一套理论与价值标准,要取法乎上,不能任由那些准广告式炒作式与跟风套话式的所谓评论大行其道。 B . 现在传媒上有些说法之所以是在跟着那些风格轻佻低下的“娱记”的风向走,因为他们接受了很多境外趸入的使严肃的文艺工作者相当反感的说法。 C . 电视节目里,如果用一种计划好了的让参与者和观众流泪的方法,把感情变成兜售的手段,这样不可能有真诚的文艺。 D . 有的演员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甚至以掌声能带来好运将观众的军,这样的行为有失文艺的尊严与风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文艺如果一直浸泡在营销计谋、人云亦云与装腔作势的浑水里,传媒成为娱乐市场的附庸,与娱乐市场合谋,这对文艺发展是不利的。 B . 我们的文艺有一个正大光明、高尚庄重、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传媒去呼唤经典,这对产生好的文艺作品是有帮助的。 C . 现在外国人办一个奖,口气大、人气旺,评奖活动规格也高,于是就有一些国内的作家,把作品的评价寄托在国际奖项上,这是不可取的。 D . 建立文艺方面的国家主体高端评奖,这有助于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境界,激励他们的创造力与精益求精的精神。
下列关于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沛公欲王关中”的“关”是指函谷关,唐代学者颜师古在为《史记》所作的注释中提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B . “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 C . 由“项王按剑而跽”可知,原来坐而饮酒的项羽,为防不测才挺直身子。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谓之“跽”,即“长跪”。 D . 参乘,也说“骖乘”,古代乘车,坐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商周时期,将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驷”,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张海迪:榜样的新力量

    2008年11月13日,北京,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宣布了中国残联第五届名誉主席、主席团和执行理事名单。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不仅仅因为邓朴方卸任,更多的关注则是张海迪接任。曾经淡出公众视野许久的张海迪再次重回舆论中心。

    在张海迪的个人博客上,一篇《我的留恋》即论及离开作协赴任残联,短短几天,其下留言回复已有30多页,1000多条,大多数是祝福和希望。这个从2005年便开始写博客,经常凌晨还在更新日志的女人,因何引发了公众如此之大的热情?

    张海迪的成长,是一种典型。从一个"自强不息"的普通残疾女青年,到后来的哲学硕士和作协副主席,再到今天残疾人联合会"一把手",她似乎永远充满了激情和动力,又以之自觉影响身边的人,天生为"榜样"这个词而活。

    1983年初。时任团中央书记的王兆国正在寻找合适的榜样典型。在各地报上来的名单里,团中央宣传部相中了张海迪:5岁起即因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自学完中学课程,"文革"时随父母下放农村,却给孩子当起了教书匠,并自学针灸为乡亲们免费治疗,此后自学多门外语,还干过无线电修理工。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先后为张海迪题词。报纸上争论过"海迪应不应该结婚",还有人指责张海迪"为什么非要留长发",定价4角的张海迪事迹手册《闪光的生活道路》印数突破了500万册。她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青年人们的偶像。

    在关于张海迪的大事记中,1984--1991这几年,似乎是一个空白期。转折发生在1983年3月11日,当天,她在人民在会堂作完报告,回到招待所,突然陷入昏迷,停止呼吸,经紧急抢救才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此后,张海迪回到济南疗养,父母也调回省城。1991年,医生告诉张海迪,她得了黑色素癌,此后确诊为基底细胞癌。不管保守治疗还是动手术,都只有"半年",也就是说,半年以后就"没有海迪了"。张海迪听了之后猛地一惊:"真的吗?"但很快就又平静下来,觉得没什么,"该做的我已经都做了。"

她人生中的第六次大手术,是在不打麻药的状态下进行的。镇静剂无法掩盖剧烈的疼痛,

    张海迪说当时希望有人用枪口对着她,在这一瞬间把她打死,"那该多好"。出来的时候,丈夫王佐良在外面等着,两个人的手一碰,他比她还凉。

    两年之后,1993年,张海迪依靠自己的努力读完了吉林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拿到了哲学硕士学位。同年3月,共青团中央举行了表彰大会,授予她"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

    此后,张海迪所获得的各类奖项,大多和文学有关。比如1997年的"五个一工程"图书奖,1999年的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以及2003年的第二届女性文学奖。在文学道路以外,她也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和出访任务,继续发挥自己作为一个榜样的作用。

    张海迪曾经拒绝过残联主席这项职务,理由是"残疾人工作者可以选出来,作家不是选出来,而是磨砺出来的"。因为此次当选,她辞去了山东省作协的行政职务,但在博客里,又在凌晨1点半感叹:"我留恋每一页纸,留恋第一个句子……我深深地留恋,毕竟我写了二十多年。"

    一个艺术细胞丰富、个人感情充沛的女作家,是否能做好残联主席这份工作,对此人们有着自己的疑虑。张海迪在博客中解释道:"现在我从一个作家成为残疾人工作者,在新的岗位,开始新的学习,我会一始既往地努力,淡泊名利,勤奋工作。"

    张海迪始终作为一个英雄和榜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同时她又作为一个人们印象中美丽、开朗而乐观的女性存在。

    对她自己来说,在肢体的巨大痛苦中,做一个"会寻找快乐"的人,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这种励志色彩浓厚的人生观通过博客及其著作传播开去,使得25年来她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力量,并未随着时代的巨变而出现任何不适应和削弱,也将在她的残联主席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1. (1) 阅读文章,说说作者主要表现了张海迪哪些个性特点?是从哪几方面来刻画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2. (2) 这篇报道交待了有关张海迪的哪些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

  3. (3) 人物通讯不能"有人无魂",也不能"有魂无人"。从这个角度简要赏析这篇报道。字数不少于60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落后是挨打,发展却挨骂。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甲)多年来,外部对中国的发展,关注与猜疑并存,误读和误导皆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从未消歇。虽然中国一再声称没有侵略称霸的基因,可融入世界的过程并不轻松。比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应顺理成章 , 实际上却一波三折,谈判一谈就是l5年。……(乙)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曾这样说,“我们应当从世界来看国家,不应当从国家来看世界。这样能够扩大我们的视界,扩大我们的视野。”这就是说,应当学会用世界语言来讲述好中国故事。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有能力取得这样的成就,难道还讲述不好成就背后的故事?(丙)况且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贡献,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好故事的元素千千万万,好故事的题材络绎不绝

  1. (1) 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语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消歇 B . 顺理成章 C . 况且 D . 络绎不绝
  2. (2)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谟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揭书于市,逻者以上。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多所画              谟:谋划、谋议 B . 当仍以学            赡:赡养 C . 仍以显等付忙兀台之  鞫:审问 D . 桑哥气              沮:阻止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寿张    非蛇鳝 B . 家富赀                      虽才高 C . 致远察情                    皆出于此乎 D . 众赖安                      臣具表闻
  3. (3)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B .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C .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D .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4. (4)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和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 B . “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代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C . 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他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后来他担任寿昌府判官时,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D . 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怕桑哥,不敢前往湖广巡视,申屠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5.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②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③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②他对待别人总是虚与委蛇 , 谦虚谨慎,宽以待人;对待工作则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③过去十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举全市之力,凝万众之心,高瞻远瞩,吐哺握发 , 主动求变,基本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的再生之路。

④记者今日在电影院提前观看了该片,虽然故事创意十足,但制作质量差强人意 , 山寨感太强,想要在三月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分一杯羹有些困难。

⑤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优点,还要观过知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一个人。

⑥随着《太阳的后裔》的热播,宋仲基不仅迅速成为韩国最炙手可热的男星,也成为中国众多女性观众心目中的“男神”。

A . ①②⑤ B . ③④⑥ C . ①③⑤ D . ②④⑥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 . 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药物使用的整个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涕被允许民用以来,逐步升级的过程便开始了,人们得不断寻找更有毒性的物质。这是因为作为对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的绝好证明,昆虫已演化出对人们使用的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于是人们必须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又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更毒的药剂……

    “控制大自然”这一短语是在骄傲自大的心态中构思出来的,它源于尼安德特人时期的生物学和哲学,当时人们以为自然界是为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应用昆虫学的概念和实践大都发端于那石器时代的科学。如此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这真是我们的一大灾祸。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1. (1) 请解释“药物使用的整个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这句话的含意。

  2. (2) 学习了本文,你对“控制大自然”这一说法如何看待?

  3. (3) “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4) 第二段文字有怎样深刻的历史意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频繁,人们的交往日趋便捷,整个社会的变革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B . 近年来,高校招生多以“男神”“女神”为宣传点,有人尽管质疑这种方式,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种宣传方式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具有更好的宣传效果,值得肯定。 C . 延长售票期的新举措有力的打击了“黄牛”,方便了铁路部门的统筹调配,加深了乘客的购票乘车体验,深受广大乘客所拥护。 D . 台湾地区地方公职人员选举结果11月29日揭晓,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希望两岸同胞珍惜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成果,共同维护并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乒乓球运动因发展严重不均衡而险些被移出奥运大家庭。这也是一枝独秀的中国队面临的危机。2009年开始,中国主动为他国培养人才,比如,分享训练成果,吸引外籍选手参加乒超联赛,派教练和运动员赴海外执教、打球,等等。中外选手的对决从此变得更精彩了。但外国选手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战胜中国队,又引发了国人的担忧。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回应:“帮助对手进步,我们也会变得更强大。再说,国乒的底蕴和厚度是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中国乒乓球在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中国乒乓球的发展之道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我们是有过《诗经》的民族,我们是有过诗意表达的民族。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生活;我们不光需要面包,还需要玫瑰。 B . 南浔区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标志着南浔古老的蚕桑习俗文化正式跻身世界级文化殿堂。 C .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D . 为了避免广大教师在我省高中第一轮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不会无头绪、无目标,市教育局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①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来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④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⑤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 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B . 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C . 孔子对“风”的解释,说明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就足够了。 D . 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因为人类社会的维持还要依靠良好的风俗习惯。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用“自然界中风使万物得以生存”作类比,引出了文章的话题;然后以孔子的《论语·颜渊》中的语段来说明风的含义。 B .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每个不同情状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C . 文章二、三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解读了《诗经》之“风”的深刻内涵,并指出孔子编集《诗经》的意图。 D . 文章语言通俗,论证层次清晰,全文运用比喻、举例、引用、正反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不用考虑。 B . 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人民自觉遵守,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肌体才能健康发展。 C . 风俗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争斗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适应,就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 . 《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所以各自风俗文化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从“跨海内、制诸侯、平天下”的高度写下《谏逐客书》直言谏阻,情辞恳切,最终说服了秦王,维护了秦国的根本利益,为秦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②1911年,25岁革命志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绝笔信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17年前,70多岁的奶奶坐着轮椅把身为医生的爸爸送上支援太原抗击非典的战场;17年后,66岁的爸爸把作为医生的我送上前往武汉的飞机。”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的呼吸内科主治医师、36岁的王婷说,“当年,爸爸参加了抗击非典,现在轮到我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相关链接】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1. (1)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 .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 .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 .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2. (2)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 .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 . 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 .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E .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3. (3) 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 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日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①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乌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 , 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壺酱甄: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谓齐王日/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B . 谓齐王日/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C . 谓齐王日/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D . 谓齐王日/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B . 寡人,意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 弊邑,破旧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 . 殷,商朝盘庚迁都于股,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无理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求救。 B . 颜率为了让齐国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 .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 . 颜率见到齐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之难,最终打消了齐王索要九鼎的念头。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②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5. (5) 颜率前往齐国借兵、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余冠英先生传略

蔡文锦

余冠英先生,1906516日生于江苏省松江府江南提标中军参将余道生内宅,学名冠英,字绍生,笔名灌婴、白眼。

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编辑了《卧薪尝胆》杂志,发动了全市罢工、罢市,查禁了英货、日货。

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改国文系。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85日,清华园沦于日寇魔爪,先生一家南逃避难,于928日到达昆明。先生在联大任教,生活艰苦,他不仅要走十余里路去授课,还在一家公司做文字工作贴补家用,在坡上种菜。

在联大,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并主编了《国文月刊》。1999717日,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函示:冠英先生学问文章,可谈者多……独其抗战时期在昆明主编《国文月刊》对大后方学术之推动极为有功。余先生在联大发表了《信与达》《谈雅》《谈新乐府》等论文,还发表了《潜广新乐府》,运用新乐府的艺术手法愤怒声讨日寇与汉奸的罪行。

1945年震惊全国的一二·惨案发生,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相继被害。清华等校广大师生多次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斗争,在激烈的历史命运的抉择中,余冠英坚决地站在了人民一边。他参与组织对闻一多先生的公祭,是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委员。

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先生任国文系教授,并主编《语言与文学》,其间发表了《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谈〈西洲曲〉》等论文。

风雨如晦,1948618日朱自清先生等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先生名列其前,虽每月损失数百万法币,影响家庭生活至巨,但仍义无反顾。朱自清先生病殁,他写了《佩弦先生性情嗜好和他的病》,并任朱先生文集编委。

1952年先生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为资深研究员,后任该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上世纪50年代先生有《乐府诗选》《诗经选》《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选》等著作行世。《中国文学大辞典》等书对《乐府诗选》有高度评价。《诗经选》被公认为《诗经》选注本的代表性的成果,《中国诗歌大词典》云:此书为解放后较早,较有权威性的《诗经》选注本。

上世纪60年代初,先生是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总负责人和上古至隋文学史的主编,该书是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具里程碑式的成就,成为高等学校的教材。

1966812,文学研究所的老专家全挨批斗。我去探望先生,他在天井里拔草,见我来了,让进客厅:文锦,士可杀不可辱,为国家研究学术何罪之有?可如今我们这批专家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斯文不如扫地!我想到死!”我立即说:伯伯,你不能死!”他一挥手:是啊,我不能死!《唐诗选》才编好,郑西谛先生曾要我编一部《中国大文学史》。”1978年,《唐诗选》经修订后出版,成为海内外公认的最佳选本。

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期间,在完成种种行政、学术研究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文学评论》编委、《文学遗产》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和《秦汉文学》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顾问,无论是所里的工作还是文学方面的研究,他都做得很好。尤其是1981年由该所主持、余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这是全国文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如果说把《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系列作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学研究的丰碑来看,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事业心、先生因而所付出的心血,遗泽炳蔚,不可小觑。

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无不尽其所能。杨任之著《诗经今译今注》前言云:本书承前辈余冠英先生,故友李长之先生多所匡正,不胜感激。扬州大学顾农教授曾著文纪念先生,说在学生时代写信向先生请教,余先生都回信赐教。

199592,先生因肺炎、心力衰竭而归道山。先生的墓碑上镌刻着天地悠悠四个大字,发人深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余冠英先生毕生致力于古典文学和古籍整理工作。(摘自百度百科

继《唐诗选》之后,我又当了《汉魏六朝诗选》的责任编辑。在注释中遇到难解的问题,他不耻下问,要我帮他推敲推敲,我真有点诚惶诚恐。(摘自林东海《学者余冠英长者风范》)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南联大及清华大学复校期间,余冠英曾先后主编《国文月刊》《语言与文学》等刊物,对推动当时的学术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B.余冠英在清华大学读书,先上历史系,后改国文系,既因为他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同时也因为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

C.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遇难,在客观上激起了清华等高校师生的斗争激情。余冠英始终坚定地站在了人民一边,并积极处理闻一多的后事。

D.作为一篇追忆先师的传记,本文语言淳朴、亲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余冠英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把余冠英出生的时间、地点写得详尽,除了符合传记文学开篇介绍传主籍贯等信息的体例外,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

B.朱自清离世后,余冠英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出任朱先生文集编委,完成朱自清未竟的事宜。

C.上世纪50 年代,余冠英选编的《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等著作流行于世,其中《诗经选》更是得到一致好评,影响很大。

D.文章将余冠英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结合在一起,引用传主的语言与大量名人的评论,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的使用,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学者形象。

E.余冠英近90 年的人生之路是极不寻常的,既有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有饱受屈辱的文革时期。他去世后,墓碑上的四个大字天地悠悠耐人回味。

6.作为一代学人,余冠英的一生和时代紧密相连,他的身上体现出哪些值得你去学习的精神品质?(5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游戏之谜》一文讲到在进行战斗游戏时动物们会积极参与、默契配合绝不会让参与游戏的对方受到任何伤害。人类社会也该如此但有个寓言故事生动地反映了现实中一些人处事的心理:一个罪人为了能够早日脱离深渊每天都向天使祈祷。天使决定帮助他把悬梯放入深渊。罪人兴奋地爬上悬梯但当他发现另一个罪人紧跟自己时毫不犹豫地把那个人踢了下去。忽然,悬梯消失了,罪人发现自己仍在原地。罪人再次要求帮助时,天使说:对不起,我已经给了你一次机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和抄袭。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近日,一篇《罗玉凤:求祝福,求鼓励》的文章,很快吸引超过三百万人阅读,    获得多达二十万的赞赏金。“凤姐”通过自叙文,俨然从“丑角”成功转型为“励志女神”。    在“凤姐”貌似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字背后,蕴含的    是肤浅的认知和错位的价值观。    在美国生活就证明一个人成功了?明明在美国仍是无法融入主流的底层打工族,凤姐和那些“点赞”的人可能没意识到,真正能摆脱贫穷、改变命运的方式    成为“美国居民”,    练就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A

甚至

但是

哪里

不仅

而且

B

而且

然而

某非

非但

反而

C

难道

并非

而是

D

可是

不是

而是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子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的确,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发音是约定俗成的,_____________。纵观历史,_____________,远超文字、词汇、和语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形成的普通话,这样的流变从未停止。但是,_____________,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从这个角度看,公众吐槽诗词中读音的修改,正是出于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