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下册试题

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或诗句所含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眺的特点,也写出了远山的秀丽。 B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断鸿”,失散的大雁,词人的自喻,写出了词人身世飘零和孤寂的心境。 C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季鹰”,晋代张翰,词人借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辞官归隐的愿望。 D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揾英雄泪 “倩何人”与“无人会,登临意”相照应;“红巾翠袖”,借代,代指女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诡垣     契事     渐车帷裳     契阔谈䜩 B . 守绌     嫠妇     信誓旦旦     何时可缀 C . 形骸     癸丑     冯虚御风     游褒禅山 D . 窈窕     嗟棹     畅叙悠情     俪酒临江
被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的“成语”,越显得特别有新意,还能给人以触动,合情合理。请仿照示例相写一个创新“成语”,并做解释。要求: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句式不要求相同,字数不限。

示例:

疫不容辞——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职责所在,疫不容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能够获得蓬勃发展,这是可以预见的。 B . 近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断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C . “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的事实,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D . 在规范高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比西方文明更为重要的作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B . 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 . 本文写到了作家韩少功的假设,是为了强调人工智能应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D . 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乐观和期望,同时态度又比较谨慎。 B . 一些综艺节目为博取观众眼球,人为渲染一种人机对立的紧张气氛,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C .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行将到来,对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应该提上日程。 D . 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它永远会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共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氓》 中女主人人公述说自己从早到晚从事家务劳作辛苦的两句是

  2. (2) 《离骚》 中诗人直抒胸臆:“”以此表明自己对美

    好德性的追求,至死不改。

  3. (3) 《短歌行》 中,曹操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很能引发读者喜春之情。 B . 第一、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用了工笔细描的手法。 C .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无雕饰之感;所描写的景物格调清新脱俗,是杜诗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D .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此诗可为印证。
  2. (2) 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取挑丝色浅深

江岚

“并头菡萏双飞翼,记取挑丝色浅深”,每次读到这句古诗,总会让我想到湘绣。

“五彩备,谓之绣”。

我从小喜欢小姑姑那个大大的针线盒,只记得里面放满了五色彩线,冷暖色调深深浅浅都齐备。姑姑的绣花绷子也是大小不一,我有一条白色的短裙子,姑姑在每一片的裙摆处都绣上一大朵朱槿花,浅粉,正红的丝线渐次均匀过渡。那时候,市面上的面料不多,几乎所有人的衣服都款式陈旧,颜色单调,便显得我的新衣服总是特别漂亮。

再长大一点儿,我也开始学做女红。拧紧了竹绷子,才懂得一针一线,千针万线的刺绣绝不只是穿针引线那么简单。我还记得自己绣出来的第一幅牵牛花,从绣绷上一拆下来熨半天也铺不平,除了针脚勉强算整齐之外,简直乏善可陈。

所以,在三舅奶奶家见到那一对靠枕的时候,我才会那么震惊。寡居的三舅奶奶的家,是在一家大店铺楼上租的一个不过六七平米见方的房间,门一推开,室内所有物件一览无余,那一对靠枕放在窗下一张竹制的圈椅上,黑色贡缎双绲边,绣着红梅报春。映着窗外斜斜的一缕阳光,在这个小小蜗居的简陋里华丽得十分突兀。

我径直走过去抱起来看。靠枕上的红梅怒放的姿势栩栩如生,花蕊间隐隐迸有闪光。

绣工精细得不得了,我忍不住用手指轻轻去摸,惊叹:“太漂亮了!”

“这是有名的绣品,如今也不大见得到了,叫做湘绣。”三舅奶奶笑着说,“看这朵梅花瓣!用老头小针绣出来的,每一种颜色的丝线连接相搭都不能过长,起针落针都藏在线下面,针脚不露痕迹,颜色自然掺和。这种绣法叫做‘掺针’。”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湘绣”这个词,那么精美、那么讲究的一种手工艺品。三舅奶奶和我们家一样,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到桂林落脚的。兵荒马乱中逃难,生死只在一线之间。随军的三舅公下落不明,她一个无儿无女的中年寡妇只身长途跋涉,能保得住自己一条命已是万幸,等闲的身外之物哪里还能顾得上?偏偏这一对靠枕竟然好端端地跟着她一路从四川到了桂林!

可惜等我懂事,三舅奶奶已经辞世。那两对巧夺天工的红梅落到何处报喜去了?不过“湘绣”这个词并没有随着这一对靠枕的消失而湮没。我继续跟小姑姑学绣,学会了把丝线劈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用珠针,离缝针……包括一点点掺针的皮毛。

五色丝线在光阴的缝隙里游走。夏天吊楼前的柚子花开了,又落了,没几年我出嫁,旋即出国。嫁妆里有两张湘绣的交织软缎被面。一张墨绿底子绣“五子图”,一张银灰底子绣“四喜图”。每年拆拆缝缝,一展开来是大大的两方五彩锦绣,整整30年不变,细细密密是亲人的祝福。盖在异邦滴水成冰的冬夜,温暖度过一年又一年与家乡与故国暌违天涯的岁月。

不过这两张被面虽庄重,绣工到底与当年三舅奶奶的靠垫不能相提并论。某一天,我去听梅葆玖先生的《贵妃醉酒》。一坐下来,立刻看见前排一位女士身上的披肩,这是一张秋香色细软缎的披肩。绣百蝶穿花,那颜色鲜明的翅膀,分明就是掺针技艺高超的刺缀运针。我几乎立刻就可以肯定,这是一幅上好的湘绣。到终场,我也顾不得冒昧,央求她给我看一眼整幅的披肩,她就好脾气地笑了,把披肩拿下来抖开,构图的虚实相生,加上用色总体的斯文清雅,实在不是寻常能见到的。我问她:“这是在哪里买的?”“不是买的”,她回答,“我祖母年轻时候到中国的长沙去,带回来3件披肩,这一件留给了我。”

果然是湘绣。这一件披肩和我三舅奶奶的靠垫,应该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东西,我把披肩还给她,感慨:“这样的东西,如今在中国只怕轻易也见不到。”

“嗯,老的艺术品总不会越来越多”,她不无得意。

当然,用不着解释,真正的好东西有目共睹,走遍全世界都如此,据说湘绣总共有5大类72种针法体系,还有双面全异绣。去年秋天好不容易有机会到了长沙,见到两幅私人藏品,一幅兰草,一幅荷花,都两尺见方,运针的疾徐轻重与画稿的点线疏密水乳交融,被主人珍而重之地镶在相框里,挂在墙上,绣品这一类东西与别的艺术品不同,总带着女性指尖的温度,袖底的脂粉气,带着她们聚精会神的思量与小心翼翼的希望。仰着头看是另一回事,与拿在手里细细端详无法同日而语,于是心里多少有些悻悻然。

不过好歹通过主人了解到已经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绣技艺并不乏传人。中国女性千百年玉指飞针,低头牵引着杂乱的五色丝线,调配出对生活细腻温厚的气味。无论我是否触摸得到,总会与世间珍视它们的人深情相遇。(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古诗句为题,生动贴切,意蕴丰富,引人入胜,“记取”二字就蕴含了浓郁的乡情,“挑丝色浅深”则明确了文章所记述的内容。 B . 作者认为,精美的绣品不仅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匠心与聪慧,在穿针引线中,还凝结着她们对生活的思考,寄托了她们对生活的期待。 C . 文章没有大段直抒胸臆式的情感抒发,而是在叙说与评议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情感,体现了散文记叙、议论与抒情三者相融合的特点。 D . 文章穿插叙述了自己学习女红的过程,全文正是以此为线索,把自己儿时的经历、对三舅奶奶的记忆和海外的生活有机地连缀成一体。
  2. (2) 文章多次提到三舅奶奶家的一对靠枕,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 (3) 作者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乡愁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围绕乡愁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由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先生担纲主编,各卷及专门章节由邀请相应领域有权威成果的汉学家担任主笔 , 可谓集顶尖学者团队之大成。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剑桥中国史》提供了一种极为广阔、宏大的了解中国历史的视角。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自身的历史著作,          , 既有正史,也有各类地方志、专门史及难以计数的野史笔记,这些作品的浩荡之姿,构成中国史学的大潮。

它以极富理性与逻辑的辨析和考证,为了解和阅读中国历史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唯其如此,普通读者才能真正懂得“没有晚清,何来现代”的深刻渊薮,才能洞察正统历史中的暴君隋炀帝实际上对唐代的政体、律法和音乐、人文影响巨大,也才能明晰唐代武则天时代的惩治腐败、整饬吏治对大唐盛世的重要影响。如此等等          的阐述思辨,在《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这些精彩的篇章          , 使得本书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文盛典。事实上,《剑桥中国史》之重学理思辨,也并未影响其对史料的使用。相反,其援引中国史料典籍之丰富、详瞻、全面,令人惊叹;而有些出自西方大型图书馆藏的史料,竟是在国内难觅其踪而只在西方保存完好的上古珍稀文献。西方学者治学既重史料考据,又能          , 追本而溯源,其筚路蓝缕精神不输中国传统治学理念。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相应领域有权威成果的汉学家使担任各卷及专门章节主笔 B . 各卷及专门章节邀请相应领域有权威成果的汉学家担任主笔 C . 各卷及专门章节邀请由相应领域有权威成果的汉学家担任主笔 D . 由相应领域有权威成果的汉学家担任主笔各卷及专门章节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也正好可以与中国历史典籍的阅读经验互为表里和补充,从而提供更为完整的中国历史风貌 B . 也正好提供更为完整的中国历史风貌,从而可以与中国历史典籍的阅读经验互为表里和补充 C . 不仅提供更为完整的中国历史风貌,而且可以与中国历史典籍的阅读经验互为表里和补充 D . 不但可以与中国历史典籍的阅读经验互为表里和补充,而且提供更为完整的中国历史风貌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多如牛毛    追根究底    珠联璧合    以小见大 B . 多如牛毛    追根溯源    相辅相成    见微知著 C . 卷帙浩繁    追本溯源    珠联璧合    见微知著 D . 卷帙浩繁    追根究底    相辅相成    以小见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 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年献的精种、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 .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 .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 . 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B . 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C . 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D . 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 . 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 . 青年强则中国强,对于所有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 .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疫之战。进宁的诗人唐艳军写下了这样浪漫的诗句:“假如,我是一只口罩,我并不想遮住你的呼吸,我的愿望是飞回天空,长成一朵自由的白云,或者翻一个个儿,躺成一张浅蓝色的天幕。”

转换视角往往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设想,倘若你是一只口罩、一台呼吸机,或者是一个谣言、一张报纸,甚至是一个新冠病毒……你会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经历什么事情?有什么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呢?

请你自选视角,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 , 儒冠多误身

【注释】①耒阳:地名。张处父:作者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儒冠:古代读书人戴的冠帽,喻指读书人。

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开头两句,山前的灯火和山头的浮云构成昏暗凄清的画面,“浮云”也巧妙地和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密切关联。 B . “山前灯火欲黄昏”,一个“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刹那间的景象之美。 C . 作者选取“鹧鸪”的意象,不仅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也以此烘托了凄凉的心境,表现了对前途命运的担忧。 D . “潇湘逢故人”,作者的情绪更加低落,其中蕴含了面对故人内心苦痛却无法言说的无奈和惆怅之情。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在游客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需求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扩大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知名度。 B . 全球2000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国的联合攻关和数年的不懈努力,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超级黑洞照片终于在今年面,引起广泛关注。 C .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D . 琳琅满目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宋元福船”复原模型等珍宝,将在坐落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集中展示。
根据语境仿写,要求句式相近,构成一组排比句。

翻开灿若银河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柳永声情哀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当今又有席慕容温柔的警语:“如果离别能够勾起我们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细节,离别真的不好吗?”如此种种情思,真是美不胜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 2020年3月5日晚开始,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夕阳西下,阳光撒向大地,一名医生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望向夕阳。照片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3月5日傍晚,援鄂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刘凯,陪卧床老人做CT途中,询问老人:“要不要看一眼夕阳?”于是有了这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个是年近九旬的重病患者,一个是从业未久的年轻医生,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可能都曾有过惶恐、灰心、失落。

报道里说,这位患者刚入院时病情危重、心情低落,甚至拒接家人电话。而在这个下午的那一刻,两个生命在夕阳之下的背影给我们带来一种莫名的感动。

在这样一个举国同抗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你对以上内容有什么触动、启发和思索?请分享给你的好友,给他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思想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

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 (1) 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B . 《沼泽地》流露岀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恶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C . 这篇小说通过一幅油画,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悲剧命运及世态炎凉,讽刺了芸芸观赏者的苍白和平庸,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艺术穿透力。 D . 有人认为,芥川龙之介写了一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作家对人生深重的怀疑以及最后自杀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已露端倪。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2. (2) 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3. (3) “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时立爱,字昌寿,涿州新城人。父承谦,以财雄乡里,岁饥发仓廪赈贫乏,假贷者与之折券。辽太康九年,中进士第,调泰州幕官。丁父忧,服除 , 调同知春州事。未逾年,迁云内县令,再除文德令。枢密院选为吏房副都承旨,转都承旨。累迁御史中丞,刚正敢言,忤权贵。除燕京副留守,丁母忧,起复旧职,迁辽兴军节度使兼汉军都统。

太祖已定燕京,访求得平州人韩询持诏招谕平州。是时,奚王回离保在卢能岭,立爱未敢即朝见,先使人来送款曰:“民情愚执,不即顺从,愿降宽恩,以慰反侧。”诏曰:“朕亲巡西土,底定全燕,号令所加,城邑皆下。爰嘉忠款,特示优恩,应在彼大小官员可皆充旧职,诸囚禁配隶并从释免。”于是,辽帝尚在天德,平州虽降,民心未固。奚王回离保军所在保聚,蓟州已降复叛。民间流言谓:“金人所下城邑,始则存抚,后则俘掠。”时立爱虽开谕而不肯信,乃上表:“乞下明诏,遣官分行郡邑,宣谕德义。他日兵临于宋,顺则抚之,逆则讨之,兵不劳而天下定矣。”上览表嘉之,诏答曰:“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结故迁处于岭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或有将卒贪悍,冒犯纪律,辄掠降人者。已谕诸部及军帅,约束兵士,秋毫有犯,必刑无赦。今遣斡罗阿里等为卿副贰,以抚斯民,其告谕所部,使知朕意。”

其后,以平州为南京,用张觉为留守,时立爱遂去平州。而张觉遂因燕京人东徙,其众怨望,觉遂叛入于宋。立爱既去平州归乡里,太祖以燕、蓟与宋,新城入于宋。宋累诏立爱,立爱见宋政日坏,不肯起,戒其宗族不得求仕。

及宗望再取燕山,立爱诣幕府上谒,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其子侄数人。立爱从宗望军数年,谋画居多,封陈国公。表求解机务,不从。九年,为侍中、知枢密院事。久之,加中书令。天会十五年,致仕,加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薨于家,年八十二。

(节选自《金史·卷七十八·列传第十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岭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B . 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岭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C . 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岭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D . 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岭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服除,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中国古代丧礼制度严格,亲族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穿孝服、佩黑纱等形式对其表示哀悼。 B . 招谕,也作“招喻”,“招”有招安之意,即让别人归顺自己。指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旨,或指以帝、王名义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 C . 中书令,古代官职名,最初是指帮助皇帝在宫廷内处理政务的官员,因直接向皇帝负责,故责任重大。司马迁就曾任过中书令一职。 D . 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明、清时期对殿试及第者皆赐出身,且分为三甲:一甲状元、二甲榜眼、三甲探花。
  3. (3)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立爱为官正直。他历任泰州幕官、云内县令等官职,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由于为人刚正、遇事敢言而得罪权贵。 B . 时立爱富有谋略。面对“金国攻城之后,前后不一”的流言,他上奏希望派遣官员到各地宣诏德义,受到皇帝赞许。 C . 时立爱颇有远见。宋廷多次征召时立爱入朝,他都因宋廷朝纲逐渐败坏而不肯应征,还告诫族人不能够去宋廷求取官职。 D . 时立爱深受重用。他跟随完颜宗望夺取燕山后,因善于谋划军中之事而深受宗望赏识,先被授予官职,后又被封为国公。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情愚执,不即顺从,愿降宽恩,以慰反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 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筱:xiǎo,小竹,细竹。③ 裛:yì,通“浥”,沾湿。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 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须“沧浪”? B . 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表现出诗人客居成都时的穷愁潦倒之态。 C . 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D . 《狂夫》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一面是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 “狂夫”这一形象而统起来形成一个充整的意境。
  2. (2)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历来为人称妙,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其妙处。(6 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 .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C .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D .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症”。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山东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针对“配角综合症”的心理现象,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 . 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 , 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C . 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D . 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