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高二语文试题

按要求填空。
  1. (1) 春江潮水连海平,。(《春江花月夜》)
  2. (2) ,任重而道远。(《论语》)
  3. (3) 苏轼《江城子》)中“”写出了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京小伙子小李,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他这样的人生经常被称为“标配人生”,令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多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他们认为“标配人生”目标很清晰,追求“标配人生”的人值得尊重。

材料二:大学毕业生顾亚毕业后来到海嘎小学任教,全校只有几十名学生,孩子内向自卑,整个校园死气沉沉。顾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山里的孩子们走向更远的世界。顾亚拿出自己的积蓄,买来乐器,成立校园乐队。在顾亚的带领下,孩子们变得阳光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

  润德中学高三(1)班计划举行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会。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润德中学高三(1)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刘瑜坦言:“正确的教育不是非要把一颗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要把小草培养成一颗美好的小草,一颗健康的小草。”这让很多人想起俞敏洪的“大树小草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颗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荫凉,你能帮助别人。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综合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
  2. (2) 《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两句。
  3.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对照,表现国土沦丧的哀痛。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云山,平和,素净:没有陡峭壁立的(chán)岩,没有惊心动魄的峡谷,没有高不可攀的巅峰,没有(jiǎo)揉造作的仿古楼阁,没有怀旧自恋的府第遗址。 B . (jí)将倾覆沉没的钻井平台,汹涌激流中的运油车,迫降在海面上的满(zǎi)客机……国产大片《紧急救援》以真实宏大的场面、震撼人心的特效深深打动了观众。 C . 中国摄影艺术类金像奖获得者邵大浪认为,摄影的功夫远在摄影之外,真正的摄影成就不可能平空而来,或是短时间的一(cù)而就,而是摄影家学识、修养长期积(lěi)的效果。 D . “曲艺助力乡村振兴”演出名家荟粹,星光璀璨。现场一千多名观众中,上至耄(dié)老人,下至妇孺稚童,无不津津有味地观赏,对节目啧(zé)称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路途中,先进的青年知识者大都经历过从乡村到都市或从中国向西方的迁移。这种迁移既是空间意义上的背井离乡,也是生存方式的重大变异。当个体的生命经验常常与生存环境相分离时,当自己的言说方式常常与意欲言说的内容相背离时,这些青年知识者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文化之根,并产生强烈的寻根冲动。可以说,正是这种寻根冲动,催生了鲁迅对乡土书写的兴趣。

鲁迅乡土书写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对乡村信仰的关注和重视。他从立人的目标出发,高度评价了宗教信仰对于民众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乡村宗教与农人赛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根基,后者是前者的形式。鲁迅小说中对乡村赛会的肯定、赞美和亲切感,无疑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命经验,是对自我文化之根的自觉体认。在他看来,那些依傍土地生活的农民,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由于有信仰,哪怕其信仰是迷信,也有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做祭祀,演社戏,办赛会,都是农人生活中的乐事,是精神向上的体现。所以,鲁迅写祥林嫂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工钱拿去捐门槛,之后就像脱去久久缠身的枷锁一样,满心的轻松,“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正是有了这份真正的敬畏,那些辗转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农人才能在黑暗的日子里看到一丝光明,得到一些慰安。

其次,鲁迅把乡土风景的发现与自己心中的人文理念融合在一起。鲁迅关于风景的思考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风景,而是特别关注地方色彩——不仅能够生动逼真地传达出故乡风物的特征,而且能够让读者在这种风物特征中感知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味。譬如小说《风波》中对故乡傍晚土场上风景的精细描写,不仅在于再现乡村生活的细节,更是为了生动地显示中国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农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及其与国民根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鲁迅对当下或记忆中的故乡风景的描写,有一个聚焦点,即从通常被人认为柔美的江南风景中发现力的美。这正是鲁迅以“惯于北方的眼睛”对于儿时故乡风景的充满激情且具有创造力的凝视,也是鲁迅精神中的寻根冲动在创作中的显现。

第三,鲁迅通过对乡土颓败的生命感知,写20世纪初期中国乡村农民破产颓败、农民生活“朝着无产的路上恶化”的历史趋势。乡村的凋敝破败,不仅刺激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而且对作家的乡心也构成沉重的压迫。因为故乡的风物不再,人事日非,导致作家对故乡印象的日渐模糊,而由此产生的焦虑在本质上乃是作家对自我生命之根日渐萎缩的恐惧。

鲁迅的乡土书写,既有自我之根的触摸,也有民族之根的探寻。自我之根的探寻是个体性的,浸透着个人的生命秘密;民族之根的探寻是公共性的,体现着一个时代精神反思的使命。鲁迅的贡献在于,他天才般地将一个文学家的自我之根与民族之根融合在一起,使其乡土书写充满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既为认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现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同时也为“乡土”这一文学母题的发展做出了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民族的独特贡献。

(摘编自谭桂林《乡土与寻根——论鲁迅对乡村的发现》)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走出乡村的中国的青年知识者,在迁移中可能遇到背井离乡和生存方式变异的问题。 B . 做祭祀、演社戏、办赛会这些看似迷信的活动,在鲁迅看来是农人信仰寄托所在处。 C . 鲁迅认为对风景的描写,不但要突出风景的地方色彩还要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意味。 D . 鲁迅的乡土书写中,既有对个人生命秘密的探寻,也有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探寻与反思。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论证寻根冲动下鲁迅在乡土书写中的一些独特的发现。 B . 文章从乡村信仰、乡土风景、乡村现状等方面,讨论了鲁迅在乡土书写中的独特之处。 C . 文章以《风波》中故乡傍晚土场风景的描写为例,论证鲁迅对于乡土风景书写的思考。 D . 文章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知识者迁移为前提论述了寻根冲动与乡土书写的关联。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个体的生命经验与生存环境的分离所带来的精神困境,使得先进的青年知识者产生了寻根的冲动和行动。 B . 鲁迅描写江南故乡风景的柔美时,总能从中发现力之美,可见他迁移北方后不再喜欢江南的柔弱之美。 C . 鲁迅小说《故乡》中乡村颓败、风物不再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因儿时故乡记忆不再而产生的焦虑悲观情绪。 D . 鲁迅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部分来自于他将自我之根与民族之根融合在一起,创作的乡土题材的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菊花品种甚多,在众多的花卉中也许是最多的。

首先,有各种颜色。①___________。“鞠有黄华”、“吹落黄花满地金”,“黄华”和菊花是同义词。后来就发展到什么颜色都有了。黄色的、白色的、紫的、红的、粉的,都有。挪威的散文家别伦·别尔生说,各种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也不尽然,牡丹、芍药、月季都有绿的,但像绿菊那样绿得像初新的嫩蚕豆那样,确乎是没有。

其次,花瓣形状多样,有平瓣的,有卷瓣的,有管状瓣的。在镇江焦山见过一盆“十丈珠帘”,细长的管瓣下垂到地,说“十丈”当然不可能,但三四尺是有的。

北京的菊花和南方的差不多,狮子头、蟹爪、小鹅……南北皆相似,②___________。如一种浅红的瓣,极细而卷曲如一头乱发的,上海人叫它“懒梳妆”,北京人也叫它“懒梳妆”,因为得其神韵。

有些南方菊种北京少见。扬州人重“晓色”,谓其色如初日晓云,北京似没有。“十丈珠帘”,我在北京没见过。“枫叶芦花”,紫平瓣,有白色斑点,也没有见过。

我不赞成搞菊山菊海,让菊花都按部就班,排排坐,或挤成一堆,闹闹嚷嚷。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地看,一朵一朵地看。更不赞成把菊花缚扎成龙、成狮子,这简直是糟蹋了菊花。

  1. (1) 文中划三处横线句子分别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偶、比喻、夸张 B . 排比、夸张、比喻 C . 排比、比喻、比拟 D . 对偶、比拟、借代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还是得逐一看菊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请在文中面横线处补写合当的语句,使文段文字话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得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下列是从五种实用文体中摘录出来的句子,每句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根据文体的语体特点要求,找出并修改。

①未录用的稿件,概不退还;对采用的稿件,我们将惠存。(征稿启事)

②为了感谢您的鼎力相助,愚弟我在府上略备薄酒,敬请光临。(请柬)

③很高兴有机会表达对您的感谢,多亏您的奉劝,我才走出迷雾,有所成就。(书信)

④请各位家长按时参加,和我们共同商榷管理对策,促进孩子的成长。(邀请函)

⑤请全体教职员工千万在4月10日前完成亮码。(通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允休昭,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徒洗马。后主袭位,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亮寻请神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允处事为防制基尽匡救之理后主赏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克煮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令嫔嫱已县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剌史,上疏以让费神及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允固辞不受。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修敬。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乃命解骖,神等罢驾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

延熙六年,加辅国将军。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神副贰。九年,。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选自《三国志蜀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B .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C .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D .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又称表字。《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时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的。 B . , 在古代指官职调动,一般指升迁。如:“左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 C . 延熙 , 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 . , “死亡”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死称“崩”“百岁”“千秋”等;王、公、侯.伯世爵之死称“薨" ;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称“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董允为人公正无私,得到先主刘备和诸葛亮的赏识。先主死后,诸葛亮让他辅佐后主,他尽职尽责,经常劝谏后主刘禅。 B . 后主刘禅想要采选美女填充后宫,董允举了古代天子的例子耐心劝谏,最终说服了后主刘禅,没有实施采选,后主对他也非常敬惧。 C . 董允曾严厉斥责黄皓,黄皓因此害怕董允,不敢为非作歹;董允死后,黄皓无所忌惮,玩弄权术,把持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D . 董允坚守正道、礼贤下士。他的下级官员来请教他,他立即取消与朋友约好的宴游,悉心与人交谈,态度谦虚恭敬。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②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永远到更低的地方去,这仿佛是水诡谲的座右铭,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让水卑躬屈膝,将仪态丧失殆尽:凶猛时暴戾恣睢,萎靡时一撅不振,瘫伏在地。 B . 《人民日报》刊文说,中国人民真诚希望美国能够早日控制住病毒肆虐的疫情,同时也正告美国一些政客,甩锅推责、挑事对抗改变不了事实,只会欲盖弥章、自取其辱。 C . 凡尔赛文学的经典套路是:不经意地用反向表述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先抑后扬,明贬暗褒,有时再加上适当的自问自答,草蛇灰线地流露出“贵族生活的线索”。 D . 树是有情绪的,也会烦躁和焦虑,它似乎长了一幅直通心灵的耳朵,所以噪音污染越重,树越无精打釆,枝头耷拉,叶子萎靡,俨然一个惊恐的孩子。
下面的文字是李华给小学班主任张老师发的微信,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张老师,明天是您五十岁华诞,作为您的高足本应到场庆贺,但因我工作较忙,无法拨冗前来,务必见谅。我惠赠您一份电子贺卡,感谢您陪伴我走过小学那段纯真的岁月。祝您生日快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湖。

中发雪争出,钝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此诗为王安石为其父亲扫墓时所写。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王辰寒食”,既点明时间,又寄托诗人的情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外 B . 首联,颔联分别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强手法形象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C . 颈联中“雪发”与“朱颜”在色彩上的对比,蕴含着诗人对年岁的无限的感慨。 D . 尾联诗人在“轩冕”与“渔樵”的对比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2)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宽,字长宽,河东闻喜人也。宽仪貌瑰伟,博涉群书,弱为州里所称。年十三,以选为魏孝明帝挽郎,释褐员外散骑侍郎。魏孝武末,除广陵王府直兵参军,加宁朔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及孝武西迁,宽谓其诸弟曰:“权臣擅命,乘與播越,战争方始,当何所依?”诸弟成不能对,宽曰:“君臣逆顺,大义昭然,今天子西幸,理无东面,以亏臣节。”乃将家属避难于大石岩,独孤信镇洛阳,始出见焉,大统十四年,与东魏将彭乐、乐恂战于新城,因伤被擒。至河阴,见齐文襄。宽举止详雅,善于占对,文襄甚赏异之。谓宽曰:“卿三河冠盖,材识如此,我必使卿富贵,关中贫狭,何足可依,勿怀异图也。”因解锁付馆,厚加其礼,宽乃裁卧毡,夜缒而出,因得遁还,见于太祖太祖顾谓诸公曰被坚执锐或有其人疾风劲草岁寒方验裴长宽为高澄如此厚遇乃能置死归我虽古之竹帛所载何以加之乃手书暑宽名下,授持节、帅都督,封夏阳县 , 邑三百户,并赐马一匹、衣一袭,即除孔城城主。保定三年,以宽为沔州刺史。沔州既接敌境,事资守备,而州城埤狭,器械又少,宽知其难守,深以为忧。又恐秋水暴长,陈人得乘其便。即白襄州总管,请益戌兵,并请移城于羊蹄山,权以避水。总管府许增兵守御,不许迁移城。襄州所遣兵未至,陈将程灵洗已率众至于城下。俄而雨水暴张,送分布战舰,四面攻之,苦战三十余日,死伤过半。女垣崩尽,陈人遂得上城。短兵相拒,犹经二日。外无继援,力屈。陈人乃执宽至扬州,寻被送岭外,经数载,复还建业,遂卒于江左。时年六十七,子义宣后从御正杜杲使于陈,始得将宽柩还。开皇元年,隋文帝诏赠襄、郢二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裴宽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祖顾谓诸公曰/被坚执锐/或有其人/疾风劲草/岁寒方验/裴长宽为高澄如此厚遇/乃能冒死归我/虽古之竹帛所载/何以加之/ B . 太祖顾谓诸公曰/被坚执锐或有/其人疾风劲草/岁寒方验/裴长宽为高澄如此/厚遇乃能冒死归我虽古之竹帛所载/何以加之/ C . 太祖顾谓诸公日/被坚执锐或有/其人疾风劲草/岁寒方验/裴长宽为高澄如此厚遇/乃能冒死归我/虽古之竹帛所载/何以加之/ D . 太祖顾谓诸公曰/被坚执锐/或有其人疾风劲草/岁寒方验/裴长宽为高澄如此/厚遇乃能冒死归我/虽古之竹帛所载/何以加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 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也指进士及第投官,文中指前者。 C . 男,古代的一种爵位名,是“公、侯、伯、男、子”五等爵的第四等。 D . 女垣,垣的本义为矮墙,女垣泛指城墙上砌有射孔的矮墙,呈凹凸形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裴宽自幼好学,深受朝廷重用。他从小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十三岁就出仕为员外散骑待郎;魏孝武帝末年,他担任广陵王府直兵参军。 B . 裴宽忠于君王,坚守人臣气节。孝武帝向西迁移时,他带领家属到大石岩避难:被齐文襄帝高澄优待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太祖身边。 C . 裴宽见识独到,分析形势准确。他知道沔州难守,就禀告襄州总管,请求增加防守的兵士,并请求移城到羊蹄山,总管府答应了他的请求。 D . 裴宽时运不济,晚年生活凄苦。被陈国人流放到岭南数年后才回到建业,在江左去世,他的儿子裴义宣跟随御正杜杲出使陈国,才得以将其灵柩运回。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宽曰:“君臣逆顺,大义昭然,今天子西幸,理无东面,以亏臣节。”

    ②宽乃裁卧毡,夜缒而出,因得遁还,见于太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在,是国与民互相担当,是夫与妻一起承受,是父母与儿女共同坚持,是一个人给一个人壮胆,是一群人为一群人拼命。

这是南方周末2021年的新年献词。这段话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魏碑是介于隶书和精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属于正书的____________。其面目繁多,风格各异,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过渡性的书体。魏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即①:造像记、碑刻,墓志铭和摩崖。这四种形式各具特色,各立面目。魏碑的艺术风格可谓____________,各具神态,魏碑书法具有厚重之美。这种厚重之美表现为点画厚重、笔力雄强、刚健凝重②、书法整体上质量很高。魏碑书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由隶而始,入楷而终。一方面,它是秦汉书法在特殊背景下发展变化的结果③,另一方面,它也是隋唐楷书的滥觞,隋唐时期,成就最大者当推楷书,而这些楷书又____________都是由魏碑演变而来。颜真卿所书写的碑刻作品,用笔沉实,点画饱满浑厚,由之可以窥见北朝摩崖刻石的风采。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言:“鲁公书《宋广平碑》,纡余蕴藉,令人味之无极④。……至前人谓其从《瘗鹤铭》出,亦为知言。”魏碑的确有其独到的艺术价值,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爆发力,有一种内在的活力,有一种野性,给人以强悍,雄浑、____________的美感,其中有许多养分可以汲取。很多传统的书法家正是借鉴魏碑受到启发,其书法作品推向了新的一个高度。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范围  异彩纷呈  简直  无拘无束 B . 范畤  异彩纷呈  几乎  无拘无束 C . 范围  美轮美奂  几乎  随心所欲 D . 范畴  美轮美奂  简直  随心所欲
  2. (2) 文中四处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很多传统的书法家正是借鉴魏碑受到启发,把其书法作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B . 很多传统的书法家正是从魏碑中受到启发,把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C . 很多传统的书法家正是借鉴了魏碑,把其书法作品推向了新的一个高度。 D . 很多传统的书法家正是从魏碑中受到启发,其书法作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敦煌,认识到了像敦煌艺术这样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仍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画家张大千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经过敦煌艺术的熏陶,他在人物画方面有了新的风格。对色彩的领悟,使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上采用极为大胆的泼墨泼彩法,尤其在晚年的作品中,张大千已经把敦煌壁画中那种恢宏的气度和绚烂的色彩自由地运用于山水画、花鸟画中。

潘挈兹曾长期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他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便是直接以他在敦煌石窟临摹的切身感受而画出的。董希文也曾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他的油画中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如《哈萨克牧羊女》、油画巨制《开国大典》等,都体现了敦煌艺术对画家的深刻影响。此外,曾在敦煌工作过并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扬了敦煌艺术的优势,创作出富有影响力作品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如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充分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来创作,形成了富有民族精神的工艺装饰。

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舞蹈也是极富生命力的,尤其是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敦煌舞蹈给艺术家们极大的启发,促成了一系列敦煌风格的音乐舞蹈艺术。最早从敦煌艺术中获得灵感而进行舞蹈创作的,首推舞蹈家戴爱莲,她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功地推出了飞天舞。戴爱莲1945年曾住在张大千家中,得以朝夕观摩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

敦煌石窟艺术中包含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艺术门类,在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菩萨像、供养人服饰、装饰图案等多样化的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艺术素材;也有壁画色彩、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它们都是进行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这些文化元素已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纪录片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当中,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如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使我们获得了对敦煌文化遗产的全新体验效果。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成为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探索,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敦煌文化创意开发的各个方面,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千年莫高》是一部高质量纪录片;《梦幻佛宫》是实景还原文物的大型球幕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8K画面分辨率的球幕电影节目。此外,已有不少艺术家利用敦煌故事、敦煌元素创作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动漫作品。

(选自2017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以来,很多艺术家认识到了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敦煌艺术的极强的生命力,开始关注敦煌,于是有了敦煌学的兴起。 B . 敦煌艺术在今天仍然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潘挈兹创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这幅画,就受到了敦煌艺术的熏陶。 C . 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等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素材,还有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 D . 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将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广泛运用到了如服装设计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中。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的张大千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上大胆采用泼墨泼彩法,源于对敦煌艺术色彩的领悟。 B . 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哈萨克牧羊女》及油画巨制《开国大典》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这是由于受到了敦煌壁画的影响。 C . 敦煌艺术的影响,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利用了敦煌壁画中的元素,使其作品富有民族精神。 D . 戴爱莲因朝夕观摩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从中获得了灵感,成为成功推出飞天舞的舞蹈家。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创新离不开对深厚传统的依赖与传承,众多艺术家通过对敦煌艺术的继承和借鉴,在绘画、舞蹈等多领域的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 B . 敦煌石窟艺术中的诸多元素都是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也将会随着现代文化及科技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有新的体现方式。 C .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高新科技的运用,让我们对敦煌文化有了新的发现。 D .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制作了高质量纪录片《千年莫高》,这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敦煌文化创意开发,展现敦煌文化的一次尝试。
阅读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寄寓抱负或针砭时弊。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的咏史诗的素材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诗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缇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咏史变体即论体咏史,通过吟咏冯唐、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人,将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抒发个人处于门阀森严时代而才华不能得到施展的痛苦和愤懑。

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为咏史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唐初咏史创作仍沿袭班固的《咏史》体式,叙多于咏,事大于赞。当盛世不再,咏史诗人试图在历史往事中寻找社会成败治乱的根由,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因此,诗人多借对《史记》中人、事的评价,来表达其与前人不同的史识和史观,一时翻案成风。唐代晚期,还出现了以七绝为主要创作形式的咏史诗人,他们一写就是百十首,如汪遵、罗隐等。他们创作了许多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字史论,并借此再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史记》画面,其论史的角度、观点都有新意。

宋代诗歌好议论说理,贯彻到以《史记》人物为原型的咏史诗创作中,就是翻案之风更甚于唐,且比唐人翻得更有深度。王安石的《商鞅》《贾生》等诗,就以古鉴今,用古喻今,巧妙而有针对性地创作咏史诗为当时政治服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腐朽无能,诗人们怀古伤今,在咏史创作中也有着深深的爱国烙印,代表诗人有陆游、刘克庄、文天祥等,歌咏对象多为英雄豪杰和忠臣义士,如项羽、韩信、侯嬴、信陵君、伍子胥、张良等。

元明两代取材于《史记》的咏史创作,在某些方面也不乏特出之处。如元胡衹遹从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史记》中的人物,对刘邦、张良、陈平等人的解读颇具新见。元明两代人对《史记》的接受,还体现在对历史小说的创作上。除了取材《史记》进行创作,他们还在历史小说中插引前人咏《史记》人物的诗歌,这既可视为他们对前代涉及《史记》的诗歌的接受,亦可看作是他们对《史记》的再接受和再创作。这些咏史作品在小说中所起的艺术作用是多方面的:敷衍故事,增饰细节,评说人物,烘托形象,转换叙事视角,传接情节脉络等。

清代涉及《史记》的咏史创作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同时,亦有所拓展创新,出现了专门吟咏《史记》的咏史之作,这些作品或为专集单行,或在别集中独自成卷。

接受《史记》而创作的咏史诗,实质上是《史记》研究成果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文学创作经验。与此同时,诗人接受《史记》的创作成果,也成为《史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史记》也因此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并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摘编自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咏史诗兼具文学特质与史学特质,诗人借助咏史诗可以寄寓抱负或针砭时弊。 B . 纪传体通史《史记》是首部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也是后世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 C . 取材于《史记》的咏史诗带给文学界的创作经验,可以归作对《史记》的一种研究成果。 D . 《史记》成就了诸多咏史诗,这些咏史诗也赋予了《史记》新的内涵,使其更加经典。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以时间为主线展开论述,让读者了解了咏史诗与《史记》的不解之缘。 B . 首段介绍了咏史诗的体例特点及《史记》对后世咏史诗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C . 作者在论述中注重列举一些实例,既避免了缺乏实例的泛泛而谈,又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称道。 D . 作者在按朝代顺序进行逐一论述时,都能将笔墨倾注在咏史诗与《史记》的关联性上,绝不旁逸斜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存史料中最早的咏史诗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其取材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B . 《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对后世咏史诗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二者往往呈现出正向关联的关系。 C . 宋代以《史记》人物为原型的咏史诗创作开创了翻案之风,这与宋代好议论说理的诗风不无关联。 D . 离开了以《史记》为创作源泉的众多咏史诗,《史记》也就称不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有内涵的经典著作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荆卿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 , 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苏洵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②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乘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苏辙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B . 胜负之 , 存亡之理                          数:谋略 C . 向使三国各其地                             爱:爱惜 D . 因得以自于其间矣                          完:保全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六国秦皆诸侯 B . 至丹荆卿计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C . 与秦相较                                        佐寇之韩、魏 D . 李牧连却                                        藉以蔽其西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后来派遣刺客刺杀秦王,最终计划失败而灭亡。材料一第一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B . 材料一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 材料二作者欲擒故纵,引出论题,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 D . 两篇文章都是借史论政,并和现实紧密联系,以起到借古鉴今的作用。从风格上看,材料一、二说理缜密,善于推理,长于气势。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5.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唐诗宋词更是古典文学的巅峰,它们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既能吟诵,还可弹唱,很多古典诗词,在古代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创意性文化节目的迅速走红让我们明白,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不能只靠老路子,而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助其贏得时代的认同与传扬。

阅读下面两个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文段二: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你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

    些须认得几个字           些须:

    ②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     忖度:

  2. (2) 请用简洁的文字分条概括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每条不超10个字。
  3. (3) 结合文段(一)贾母对女子读书的态度,分析文段(二)中黛玉对宝玉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的原因,以及黛玉表现出的性格。
  4. (4)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贾宝玉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