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高二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现如今,说起屏幕,人们已太过熟悉:无论是随身携带的手机等“小屏”,或是家中配备的电视、电脑等“中屏”,还是户外共享的影院银幕、展示投影等“大屏”,屏幕无处不在。它们样式纷繁、画质光鲜、功能各异,是人们视线的主导,深度参与大众日常生活。

②与此同时,“屏媒时代”也成为高频词,成为人们观察和讨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屏幕媒介又称为屏性媒介,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成像技术与显示技术,为实现视像传载、信息交互等目的,被大众所广泛使用的现代化媒介。从1895年第一块电影屏幕的诞生,到如今“能上网、能拍摄、能看视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高清显示技术不断发展,屏幕视觉化和交互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日趋多元,不仅更加“好看”,也愈发“好用”。以可穿戴的移动小屏幕为主,联动各类屏幕进行交互,多终端设备共同运作,我们已经进入移动、多元、联动的“屏媒时代”。

③对于这种已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人们既依赖于其便利,又不免产生担忧。屏幕越来越多,快速更迭,令人目不暇接,对人的自制力构成挑战,稍加放纵便会陷入无边的虚拟现实。近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电子屏幕使用应设置时限”,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需注意。还有人指出:屏媒时代,传播内容多了,信息吸收效率却低了;互动功能强了,真情流露却少了。这让屏幕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现代病”的“背锅侠”。针对屏幕问题的诸多争论,体现出人们在技术新旧更迭、时代变与不变中的种种思考。

④新媒介新技术会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好吗?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屏幕,人们能看书、读图、欣赏音乐、观看影像,甚至体验交互。屏幕为各类文化内容提供更便捷的创作条件和更充分的展示空间。为抗击疫情,不少依赖实体环境的文艺活动受到限制,屏幕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比如,在一系列数字化“云展览”中,人们不需踏出屋门,仅凭近在咫尺的屏幕便可体验观展,由此引发公众呼吁建设“虚拟公共艺术空间”。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等技术相结合后,屏幕将由“设备”转型为更广义的“界面”,内容生产模式也随之革新。近期,如《全职高手》《穿越火线》等以虚拟生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始产生,也出现如“界面电影”“引擎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屏幕的发展是一种必然,随着科技进步, 媒介必将随之生长。

⑤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正向作用,关键在于“人”。屏媒时代对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考验,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是必然选择。通过屏幕中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链接,虚拟生活同现实生活一起,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屏媒时代推动人类再次“进化”:视野更大、视线更远、视角更多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里,仅仅有着“真实的抽象”,屏幕是工具、载体,而不是实质。在充分利用屏幕便利性的同时,也要规避不利影响:既要从“我”做起,适当追求“极简主义”,不断学习恰当的运用方式,养成合理观看习惯,形成更加成熟的用屏模式;也要为他人着想,助力监管平台共同净化、精化屏幕内容,疏引优质精品,摒弃沉疴冗余,给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以充分展示空间。

⑥不论未来屏幕如何发展,我们的生活不该被“像素”和“网速”捆绑,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永远更值得追寻。在不断更迭的媒介变革中,只有不断锤炼和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媒介作用,让技术造福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屏媒时代”更需提升媒介素养》)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屏幕无处不在,成为人们视线的主导,深度参与大众日常生活,也成为人们观察和讨论社会文化的视角。 B . 作者认为人们通过屏幕传播的内容多了,导致信息吸收效率降低;互动能力强了,导致真情流露少了,因此屏幕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现代病”的“背锅侠”。 C . 新媒介新技术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好了。事实证明,屏幕的普及可以有效缓解文艺活动依赖实体环境而受到限制的问题。 D . 虽然通过屏幕中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链接,虚拟生活同现实生活一起,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屏幕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肯定了新媒体新技术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好,但同时对人们的媒介素养也产生出了担忧。 B . 文章举《全职高手》《穿越火线》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屏媒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C . 文章通过道理论证.事实论证相结合,论证了屏媒发展的弊端,我们要谨慎对待这种媒介。 D . 文章首先论证了屏媒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接着提出了提升媒介素养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屏幕使虚拟与现实得以链接,使我们的视野更大、视线更远、视角更多元,可以说屏媒推动了人类再次“进化"。 B . 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不是实质性的存在,屏幕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规避。 C . 屏幕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挑战着人的自制力,稍加放纵便会陷人虚拟现实, 这也是人们针对屏幕问题诸多争论的原因。 D .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屏幕未来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等技术结合,进行转型和内容生产模式的革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黃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①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释】①山矾,别名郑花、芸香、七里香,春桂,花小洁白玲珑,香气袭人,人们采摘郑花不惜借用矾石把服装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花,化静为动,把水仙花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 B . 诗的颔联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出花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使人为之愁绝。 C . 诗中用水仙花的清香洁白来自况,表达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品质。 D . 诗中前两联重在描写,后两联融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前后意境、笔调不同。
  2. (2) 纪昀《书山谷集后》说黄庭坚的这首七言语:“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格高而力壮”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迁。那年,宋玉生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门前的枫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要搬迁,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也就是那天早上,宋玉生就萌生了一个希望,将来哪一天,自己的房子也能名正言顺地拆迁。

不到一年,变电站建好。宋玉生去看变电站。除了变电站,宋玉生最关心的是那些拆迁户。他跑到统一安置的住房一看,一栋栋房屋果真整齐漂亮。回来的路上,他就想,自己的房子有那么漂亮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来的一次拆迁机会却与他擦肩而过。宋玉生那年40岁。

那一年,从葛洲坝输往广州的高压线路经过宋村。测量线路时,宋玉生拉着一位测量员问,路线经过不经过他的房屋?他那破屋碍事不碍事?测量员说,还说不准,要等整个线路的测量数据都计算好再定。

等吧。宋玉生不再犹豫。

后来,宋村有3户人家的房屋需要拆迁。那3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出钱修建,3幢房子建好,在丽日蓝天下格外漂亮。

宋玉生开始埋怨:那条线路怎么就不经过自己的房屋?

50岁那年,宋玉生的身体再没有以前健康,时常咳嗽,还伴随头晕。可是一听到要拆迁的消息,他就会强打精神。

那一年,县里要在宋村修建一个农药厂。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的。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拆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修建的好房子。他经常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

这个项目让宋玉生兴奋了一年。那一年,宋玉生的咳嗽和头晕仿佛减轻了很多。

一年后,农药厂的建设没有一点儿动静。

后来他才明白,建农药厂是县长的想法,没经过科学论证。有专家提出,在宋村坚决不能修建农药厂,专家还列出了不能建厂的8条理由。

宋玉生的病情慢慢加重。他的房子越来越破败。

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房子拆迁,说不定等上好多年呢。

宋玉生说,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

60岁那年,宋玉生大病了一场。宋家宝领着村医去看宋玉生。村医拿出听诊器搁在宋玉生胸口,还摸着宋玉生的手,辨别着他的脉象。

听完看完,村医给了宋玉生一些药,叮嘱他怎么吃。

临走,宋家宝说,今年,宋村将引来市里的公墓建设项目,需要宋村几座山,说不定,你的房屋将被拆迁。

真的!宋家宝肯定。

不久,宋玉生用颤抖的手在房屋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宋玉生一阵猛咳,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走了。那年他61岁。

宋玉生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抓着那份拆迁协议。宋家宝说。

宋家宝在村委会上提议,一直单过的宋玉生用不着分房子了。他的钱,放在宋村的账户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

宋家宝的建议很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

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

按辈分,宋玉生,我应该叫他叔。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

我就是拿着宋村,也就是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却没有享用的房屋拆迁费用。

大学毕业,我选择留在宋村小学。每次上课,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那个人是谁,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问。

每年清明,我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撒上纸钱。

空旷的天空下,宁静山野中,那一挂鞭炮清脆激越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关注社会生活,贴近生活实际。“拆迁户”一夜之间可以变成“暴发户”的现实,是小说主人公“就等拆迁”的心理支点。 B . 宋玉生等拆迁等了一辈子,最后却在签完拆迁合同后突然去世,这样的情节安排,体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厌恶和鄙夷,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C . 通过劝宋玉生修缮房屋、领着村医给宋玉生看病、提出用拆迁款给村里的孩子提供学费等情节可以看出,宋家宝是一个关爱百姓、重视教育的基层干部。 D . “我”用宋玉生的拆迁款念完大学后,选择留在宋村小学教书,体现了“我”的高尚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 (2)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形象地表现了“拆迁”给主人公带来的精神刺激。 B . 小说使用顺叙的叙述方式,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了宋玉生的一生,情节发展自然流畅,脉络分明。 C . 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自然环境的优美,暗示了乡村以后的美好未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 . 文章以“我就等拆迁”为题,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等拆迁”是主人公宋玉生的“人生主旋律”,以之为题与文章内容较为契合。
  3. (3) 请概括宋玉生的性格特点。
  4. (4) 在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年12月17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题为“冬日爱心早餐 为环卫工人送温暖”的新闻。被报道者是宁波市北仑城区一家酒吧的老板娘黄小琴,她在冬天最冷的一个月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早餐,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宁波好人”。

事迹被报道后,有网友评论,酒吧是专门为城市的中高档消费者提供消闲娱乐的场所,并非一家专做馒头大饼的早餐店,黄小琴夫妇是不是在沽名钓誉,或者为自己的酒吧“打广告”。

有社会学者认为,黄小琴夫妇对环卫工人的善举,不仅在为环卫工人送温暖,而且告诫大家要尊重、关爱环卫工人;他们对环卫工人的善举,暖的是社会大家庭。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问题,选好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观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凌的黄河

单振国

站在数九寒天的黄土高原上,站在大雪纷飞的穹宇下,我看黄河。黄河,像一条蜿蜒浩荡的银色巨龙,正静静地、静静地流动着,在雪花无声无息里流动,在冰凌悠悠漂浮中流动。

没有浮躁的喧哗,没有烦嚣的不安,没有轻薄的浪花,甚至连一点儿脚步声都没有。有的,只是雄浑磅礴的气势,泰然自若的风骨,沉着稳健的向前,战胜一切的自信!

满河满河的冰凌,一块又一块,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挤挤挨挨、满满当当,镶着深冬的凛冽,披着大雪的晶莹。铺天盖地,浩浩荡荡。冷流暗卷,冰水回湍。深不可测,清冽无底。没有鸟鸣虫吟、红尘碎语,没有争锋斗狠、狂放泼野,唯有静静地流动。漂浮着满河满河浩阔壮观的北方冬天。满河的冬天在满河冰凌如朵朵莲花般的簇拥中,仿佛停止了季节呼吸,收敛起三九风霜,好像是一条蛰伏入眠的巨龙。

啊,雪落黄河静无声。

静无声的黄河蓄积着体能,储存着力量,淬炼着胆魄,又慢慢苏醒,慢慢在蛰伏中蠕动,一直向前蠕动。恍然,唰地彻底醒来,鼓起排山倒海般巨大膂力,腾空飞旋,以四两拨千斤的手臂,轻轻一揽,迅疾带走一大堆一大堆企图阻遏她前进的冰坝。这不,远远地,咔嚓一声,犹如霹雳横空、巨崖崩塌,令人惊心动魄、寒毛悚立。严寒精心高垒起的一座冰山訇然碎裂,没入宽阔深邃的河水中。冬天顷刻惊飞四散,朔风黯然销声匿迹,一切的寒冷已不叫凛冽的寒冷,所有的冬天不再喧哗自己是冬天。唯有流凌的黄河,包容天地,包容山川,包容冷暖,包容这壁立千仞的晋陕峡谷,再一次沉浸在那空悬高天的沉沉静默中。

雪是越下越大,白花花的,一朵一朵飘着,漫天漫地,稠稠密密。雪吞咽着山川村落、烟火人间,吞咽着高原大地、日月星辰,仿佛把整个北方的冬天都吞咽到她茫茫的白幕之中。但她吞咽不了黄河,黄河依然静悄悄地、稳如泰山地流动着。站在高原的更高处看流凌的黄河,又像是一条从天而落的银河,舒缓而下,连接天地。河,睡在天堂之上,天幕混沌、天界迷茫、天地一色,唯有梦是那样亘古遥远、瑰丽雄浑,那样多彩缤纷、近在眼前,只轻轻地飘浮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向着无尽的远方。

晋陕峡谷,犹如大地哗啦扯开的胸膛,在白花花的雪野里,大幅油画般铺开,铺成雪原莽莽、雪峰巍巍的浩大背景,黄河被衬托得更加气势磅礴。看吧!大河上下,好一派雄浑壮观的景象。此刻,任何华美的辞藻,都没有力量嵌进这天地无声却令人心海咆哮的壮丽诗章中;任何高亢的赞美,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微弱、轻如飞羽。只有流凌的黄河,在无声无息中永恒汇聚着、充盈着、释放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凛然高耸起不可欺、不可辱、不可侵的血气,昂然高扬出战胜一切阻遏、一切对手的霸气,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看,流凌的黄河,我瞬间强大、瞬间雄起,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险阻、荣辱得失、恩怨不平,竟然轻盈得像一绺飞散的冷雾,在黄河吞越天地冰霜的宏大气势中,沧海一粟般飞进这流凌的河水中,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此时此刻,灵魂骤然震颤,心海更加咆哮,仿佛站在黄河与高原交响曲那最震撼天地的音符上,由不得要往远看、往大看。我想,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被这样一条裹挟着黄土,磅礴浩荡、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河哺育的民族,一定有着与她同样的优秀基因,同样的精神力量和胆魂气魄!我分明一下子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争胜的始祖精神。我敬仰黄河,虔诚地跪在黄河冰冻铁硬的滩头,深深地磕了一个响头。

就在我抬头的刹那,太阳拨破云海,红彤彤、圆润润、热腾腾的,带着新的春天的勃勃生机,在流动的冰凌上折射出万道金光。远远望去,寥廓的黄河滩上,飞起一圈又一圈绚丽耀眼的彩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精心选取了黄河静静地流动、蓄积力量、冲破阻碍等几个场景,动静结合,将黄河开始解冻后冰块顺流而下的场景展现了出来。 B . 文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喻、反复、摹声等修辞手法,渲染流凌的黄河力量巨大、势不可挡,能超越自然、战胜冬天和大雪。 C . 通过“敬仰”“跪”“磕”等词语所表现的心理与行动,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流凌的黄河由衷地赞美之情。 D . 文章结尾从色彩、形状等方面描写了拨破云海的太阳,黄河滩上的彩虹,表现的是一副充满生机、希望、胜利的景象,为文章的主题增添了积极意义。
  2. (2) 6、7自然段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大雪”,对表现流凌的黄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作者目睹流凌的黄河释放岀排山倒海的力量冲破阻碍,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起知处州。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路。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知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 “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期,位至二府。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

【注释】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围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全国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B . 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C . 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灌溉有序/民食其利/ D . 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 路,两宋省级行政区域名。省级行政区域名,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为州,唐为道。 B . 漕司,即“漕运司”,是宋代管理催征税赋、办理漕运等事务的官署或官员。 C . 幕,即“幕府”,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设立府署招纳人才帮助自己处理事务。 D . 号,即个人的别称,都由自己取定,与名字相关,以表达个人的情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成大体恤百姓,造福地方。在处州任上,范成大制定义役之法,以田租负担应役费用,减轻百姓应役负担,改变“争役嚣讼”的局面。 B . 范成大心怀国家,不辱使命。奉诏出使金国在金人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 C . 范成大勇于改革,兴利除弊。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得到了宰相的认可和资助。 D . 范成大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向朝廷隆重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

    ②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某中学将于2020年5月27日举行2020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两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三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①我校将于2020年5月27日早8时在操场举行2020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②l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③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④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⑤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Ⅹ班班委会

2020年5月16日

词语运用不简明的两处是:

改为    改为

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三处是:

改为    改为    改为

阅读下面新闻,请简要概括“九章”量子计算机的优势,字数不超过30个字。

2020年12月3日《科学》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中国团队研发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实现了对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速度比谷歌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悬铃木”快100亿倍。在中科大,记者见到了“九章”:3平方米左右的实验桌上摆满了部件,另一张桌子上摆放着接收器。传统计算机由于晶体管和芯片材料的限制,其体积的减小是有限的。而每个量子元件尺寸都在原子尺度,构成的量子计算机自然也没有那般庞大。“九章”使用光量子计算,和原子、离子、超导电路等类型的量子计算机相比,它可以在室温下运行,但在量子比特增加上要比超导体系的量子计算机更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由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溢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于屏风。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B . 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C . 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D . 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器,本指国家的宝器,如钟鼎之类,也指国家所需的器材,又代指国家政权。 B . 中书令,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C . 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 . 食邑,也叫封地,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B . 房玄龄忠心耿耿,深得人心。每次都跟随秦王亲赴征伐,帮助他创下基业。战后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致力于收拢人才和将领,使他们人人都愿尽死效力。 C . 房玄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他尽心竭力治理国事,审议法令,也务求宽平。 D . 房玄龄为人孝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十旬,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还收集古今家诫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1979年建交以来,中美两国之间合作与矛盾长期并存。面对两国之间复杂的国家关系,我们不能幻想两国关系发展会一帆风顺,也不能对正在发生的新变化________。

过去一年,中美关系的紧张气氛从贸易外溢到其他领域。有人认为,美国对华看法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美国进行任何调整都会需要一段时间,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两国应该________出现大规模的摩擦和对抗。

从2018年3月到现在,中方既没有因为对方的霸凌而失去理智,更没有因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规模而________。最近,中国和美国均作出了一些转变,美方一定程度禁止了单边主义,中方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这些转变让两国关系出现了转机。但是,考虑到过去9个多月美国在谈判中表现出的________,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面对贸易摩擦,我们之所以有底气,()。搞好对美关系确实非常重要,中国也确实拿出了最大诚意,希望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分歧;但更重要的,还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置之度外 防止 手足无措 翻云覆雨 B . 置之不理 制止 手足无措 三反四覆 C . 置之度外 制止 惊慌失措 翻云覆雨 D . 置之不理 防止 惊慌失措 三反四覆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最近,中国和美国均作出了转变,美方一定程度禁止了单边主义,中方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这些转变让两国关系出现了转机。 B . 最近,中国和美国均作出了转变,美方一定程度遏止了单边主义,中方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这些转变让两国关系出现了转机。 C . 最近,中国和美国均作出了转变,中方加快了对外开放 步伐,美方一定程度遏止了单边主义,这些转变让两国关系出现了转机。 D . 最近,中国和美国均作出了转变,中方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美方一定程度禁止了单边主义,这些转变让两国关系出现了转机。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先进制度作为保障,全工业化体系的特殊优势 B . 因为我们有先进制度作为保障,有全工业化体系的特殊优势 C . 是因为我们有先进制度作为保障,有全工业化体系的特殊优势 D . 是因为先进制度的保障,全工业化体系的特殊优势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逐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骆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雅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服饰文化,历经几千年传承发展,可谓博大精深,唐装、旗袍等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是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B . 服饰文化在当代中国正日趋衰弱,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处的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C .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展物对于国家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国家的 文化名片化也是文化认同感的载体。 D . “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 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了“国服”的意义,确定了“国服”的款式。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谋篇布局,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 . 文章首段引用史实,引出“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这一中心论点。 C . 文章既肯定民族服饰于个人、国家的意义,更指出它的政治功能,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 . 文章尾段再次强调民族服饰的重要性,强化主题,从而加深了读者印象,增强了说服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我们对“国服”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B .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穿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C . “国服”的设计既要有中国元素,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这样的“国服”对普通民众才具有亲和力,便于普及。 D . 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下列各句中各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①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

有启发的回复。

②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送给我,太感谢了,我定当好好惠存。

③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快玉成此事,确保贵校的高三学生能顺利搬迁到新校区。

④苏先生说:“今日有缘相泵,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⑤这次幸亏班主任李老师从中斡旋。才化解了李华和赵明的矛盾,使得两人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

⑥些许小事也要论输贏,可见二位心胸狭隘,对于这件闹得沸沸扬扬的小事,我会钧裁你们二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之说 ,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书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同样突出,一批批传世书简已成为重要典籍,记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人与人之间,每当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有了或长或短的分离,书简总能及时派上用场。古时,书简是重要通信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及至时下,通讯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便捷,音频视频瞬间抵达,书简似不再有         。然而,疫情         , “隔离”骤然闯入我们的生活。“隔离”状态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乡土情、家国情,来得浓烈、来得澎湃。(B)除了手机上的音频,视频,书简又一度登场 , 共同表达情感的浓烈与澎湃。

《战“疫”书简》共5辑。所列各篇,并非         , 而是你中有我,相互包涵。亲情中含家国之思,成长中有笃志之愿。不论信出何人,谁在阅信,都是         。每一封书简,都是一次深情的目送。每一次捧信阅读,都会感觉到身后站着很多很多的人:(C)你为这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岁月静好奔赴前线,逆行战疫,他为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平安健康坚守后方,深情守望。(D)一封书信,串连起前方和后方,凸显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

  1. (1) 依据上下文内容及标点符号,选出文段中ABCD四处画波浪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书简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B . 人类通过书简传递情感,表达信息。 C . 书简是人类传递情感、表达信息的重要载体。 D . 人类通过书简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立锥之地  突如其来  泾渭分明  如沐春风 B . 一席之地  突如其来  泾渭分明  见字如面 C . 一席之地  不期而至  自成一格  如沐春风 D . 立锥之地 不期而至 自成一格   见字如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南壁上,一个弹奏箜篌的飞天形象      , 让无数观赏者心醉。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形象蕴藏着一个有关亚洲各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故事:飞天弹奏的箜篌起源于6000年前的西亚地区。此后,这一来自两河流域文明的艺术瑰宝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播,逐渐流行于中亚、南亚、东亚,(     )。在亚洲的广袤大地上,循着历史的足迹溯流而上,不难发现,这样的艺术瑰宝、文化佳话       。历史上,汉唐时期中国未掌握玻璃制造技术,玻璃主要产自今天的叙利亚大马士革地区,通过丝绸之路贩卖到中国,又从中国传到日本等地。这些玻璃器皿的到来,不仅意味着是一种新型材料的交流,其造型、纹饰也吸纳提升了亚洲各国文明成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沿着丝绸之路,来自中亚、西亚、北亚、南亚、东南亚等各地区的丰富文明成果     于中国,在此融会贯通。又通过贸易、人员交流的形式扩散到亚洲各地。中华文明崇尚包容、博采众长的开放心态也为亚洲文明这一池春水注入持久活力。如今,另一项源于中国的伟大得以延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高的丝路精神,为亚洲各国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通畅的“文明之路”来不少亚洲国家的文化界人士都感慨,近年来,尤其是中国提出“十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和亚洲国家以及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共流      , 好戏连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摇曳生姿  俯拾皆是  汇聚  如火如荼 B . 栩栩如生  触目皆是  会聚  热火朝天 C . 栩栩如生  触目皆是  汇聚  如火如荼 D . 摇曳生姿  俯拾皆是  会聚  热火朝天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文化成果最终成为全亚洲人民共享 B . 这文化成果的共享最终是全亚洲人民 C . 最终成为人民共享的全业的文化成果 D . 最终成为全亚洲人民共享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 不仅这些玻璃器皿的到来,意味着一种新型材料的交流,其造型、纹饰也吸纳提升了亚洲各国文明成果。 B . 这些玻璃器皿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吸纳融合了亚洲各国言明成果,其造型、纹饰也是一种新型材料的交流。。 C . 不仅这些玻璃器皿的到来,意味着一种新型材料的交流,其造型、纹饰也吸纳提升了亚洲各国文明成果。 D . 这些玻璃器皿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一种新型材料的交流,其造型、纹饰也吸纳提升了亚洲各国文明成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三五”期间,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高瞻远瞩,布局“脱贫攻坚战”,明确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这块最大短板,党中央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党中央的要求和指引下,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立志打赢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带领全体人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编自《中国扶贫》)

材料二

“十三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惠民举措,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众多重大工程和科技成果问世,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生存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脱贫攻坚胜利在望。

凭着肯吃苦、勤学习,2016年加入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的务工人员张滢,从一名普通照护员成长为南里站站长,月薪也从4000涨到6000元。“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居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就业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劳动者工资水平不断增长,成为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现在每月工资多了700元,又不用交个税了,每年能多攒下3000多元,我所在企业的很多员工都领到了减税红包。”机械公司职工高燕涛说。2018年8月,关系亿万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法完成第七次大修。数据显示,2019年实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合计减税4604亿元,使2.5亿纳税人直接受益,人均减税约1842元。持续推进的减税降费,优化了收入分配格局,让居民“钱袋子”更加充实。

“种地越来越有奔头!”河南周口市西华县西华营镇来洼村农民崔金力兴奋地说。5年前,他的小麦地土壤板结、酸化,在当地土壤治理专家党永富指导下,他不断改善土壤环境,今年亩产超过1200斤,平均每年增收1万元。“十三五”期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居民、中西部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养老金年年涨,现在每月能领到近2000元,足够支付养老费用。”谈起现在的生活,江西鹰潭市信江新区社区养老中心82岁的娄坝水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截至2019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 6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多人,一张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正为居民持续增收保驾护航。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多家外国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十三五”期间在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埃及《民生报》报道了中国贵州遵义的脱贫工作,赞誉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蔬、食用菌等,发展特色农业,全力做好产业扶贫、特色扶贫,“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约旦《宪章报》撰文说,今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关乎最基层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格外引人瞩目,这不但是中国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对人类、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卓越贡献。乌克兰《2000报》日前刊登评论员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71年:在实现梦想之路上》,文章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提升民众福祉紧密相连,对中国而言,2020年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将实现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国家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将每个人的追求和谐地融为一体汇聚成“中国梦”。

(摘编自《外媒看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央和政府有切实的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有望在2020收官之年顺利完成这一民生工程。 B . 张滢从普通的照护员成长为站长,月薪大幅提高,这完全得益于国家的“就业优先”政策为居民持续增收提供的坚实支撑。 C . 工人高燕涛、农民崔金力、82岁的娄坝水老人等人以自身经历感受到了党的民生政策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 D . 外媒评价中国在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不仅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也影响了世界。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脱贫攻坚,消除贫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国家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 脱贫攻坚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役,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相关部门工作落实,做到“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 C . 外媒《民生报》《宪章报》《2000报》都对中国在脱贫攻坚上做出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报道,并做出了客观的高度的评价。 D . 三则材料多角度呈现“脱贫攻坚”工作,既有政策解读、外媒评论,又有普通百姓的生活体验。
  3. (3) 为什么“十三五”期间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商业的本质是共赢,①好的商业模式必然要寻求盈利目标和用户感受的平衡、兼容的实现。②倘若只有商业利益没有用户权益,③无异竭泽而渔。④对于广告而言,⑤无论是宣传商品还是推荐服务,⑥抑或是传递资讯,⑦想把流量兑换为财富,⑧不仅要合乎法律,⑨更要契合普遍共识、守公序良俗。①把内置广告做成人人闹心的“牛皮癣”,显然不是上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哀江头(节选)

杜甫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释)①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秋天,安禄山攻陷长安,第二年春,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有感而作此诗。②清渭: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句以设问开篇,“今何在”与“归不得”彼此呼应,感情深沉悲痛。 B . 第三句写渭水向东流去而剑阁深远,借此指李杨二人的生死相隔。 C . 第六句感叹“江水江花”没有“终极”,大自然不随人事变化而变化。 D . 最后两句描写战乱的紧张场面,胡骑从城南攻向城北,长安一片混乱。
  2. (2) 本诗五六两句构成反衬,表达出深沉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水调头·把酒对斜日

【宋】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力主抗金的志士。②三径菊花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 (1)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运用了手法,写出了
  2. (2) 请结合全词,简析词人形象。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以为对于校长主张去留的人,俱不免各有其复杂的背景,所以我是袖手作壁上观的。 B . 我的态度很鲜明,对邪教练习者的言论不赞一词 , 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C . 部队迅速接受了外线作战的方针,决心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多打胜仗,搞好群众工作,开发根据地。 D .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校长与全校师生约法三章 , 作业当天完成,不上第七节课,节假日不补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道夫,字太冲,眉州丹稜人。年十八贡辟雍。时禁元祐学,坐收苏氏文除籍。再贡,入优等。张浚荐于高宗,召对,道夫奏:“愿修德以回天意,定都以系人心,任贤材、图兴复以雪国耻。”上在越,浚遣道夫奏事,赐出身,改左承奉郎。再诏对,言:“汉中前瞰三秦,后蔽巴蜀,孔明、蒋琬出图关辅,未有不屯汉中者。今守江当先措置荆南时至则蜀汉师出秦关荆楚师出宛洛陛下亲御六军,由淮甸与诸将会咸阳,孰能御之”上嘉纳,召试馆职。上谕宰相:“自渡江以来,文气未有如道夫者,涵养一二年,当命为词臣。”迁校书郎。出知怀安军,乞罢都运司以宽民力,罢戍兵以弭乱阶,罢泛使以省浮费。知资州,宣抚郑刚中荐其治行第一。移知蜀州,盗不敢入境。州产绫,先是,守以军匠置机买丝亏直,民病之,道夫断其机。遇事明了,人目为“水晶灯笼。”九年不迁,盖非秦桧所乐也。以吏部郎中入对,言蜀民二税监酒茶额之弊,上纳其言。除太常少卿,假礼部侍郎充贺金正旦使。金将败盟,诘秦桧存亡,及关、陕买马非约,道夫随事折之。使还,擢权礼部侍郎。上曰:“卿自小官已为朕知,第赵鼎与张浚相失后,蜀士仕于朝者,皆为沮抑。继自今有所见,可数求对。”兼侍讲,奏敌有窥江、淮意。上曰:“朝廷待之甚厚,彼以何名为兵端?”道夫曰:“彼金人身弑其父兄而夺其位,兴兵岂问有名,臣愿预为之图。”宰相沈该不以为虑,道夫每进对,辄言武事,该疑其引用张浚,忌之。道夫不自安,请出,除知绵州,致仕 , 卒,年六十六。道夫居官,一意为民,不可干以私。仕宦三十年,奉给多置书籍。然性刚直,喜面折,不容人之短,或以此少之云。

(节选自《宋史·孙道夫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守江当先/措置荆南/时至则蜀汉师出秦关/荆楚师出宛洛/陛下亲御六军/由准甸与诸将会咸阳/孰能御之 B . 今守江当先措置荆南/时至则蜀汉师出秦关/荆楚师出宛洛/陛下亲御六军/由准甸与诸将会咸阳/孰能御之 C . 今守江当先/措置荆南/时至则蜀汉师出秦关荆楚/师出宛洛/陛下亲御六军/由准甸与诸将会/咸阳孰能御之 D . 今守江当先措置荆南/时至则蜀汉师出秦关荆楚/师出宛洛/陛下亲御六军/由淮甸与诸将会/咸阳孰能御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 除籍,从官府文书上除去名字,官员违反法律被取消做官资格也叫除籍。 B . 召试,政府部门组织面试,如果是重要官职也可以由皇帝下诏亲自面试。 C . 郎中,六部内分掌各司的官员,孙道夫任职吏部,因此被称为吏部郎中。 D . 致仕,把官职交还给皇帝,即退休,古代官员退休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道夫喜爱读书,才华出众。他的俸禄大多数用来买书,他宁肯违禁也要购买苏氏文章,因此其文章气势足,被皇帝嘉奖。 B . 孙道夫体恤民情,减轻百姓负担。他在劳役和赋税上提出了许多关爱百姓的建议,力所能及地做了许多对百姓有益的事情。 C . 孙道夫敢于斗争,有政治远见。他敢于当面驳斥金人无理行为,对时局形势有深入的了解,在军事上主张用武力防御敌人。 D . 孙道夫为人刚直,不曲附权贵。他不讨好秦松而没有得到升迁,与宰相沈该意见不合,被沈该猜忌,以申请外调表明态度。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产绫,先是,守以军匠置机买丝亏直,民病之,道夫断其机。

    ②然性刚直,喜面折,不容人之短,或以此少之云。

  5. (5) 面对金人窥视江、淮的意图,朝廷上下有几种态度,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