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高三生物试题

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具有无限增殖特性,由于细胞在连续的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复制可能出现许多复制错误,导致DNA出现损伤,如图为胚胎干细胞中某些生理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核可进行①③过程,线粒体中可进行①②③过程

      B  一个细胞周期中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而过程在每个起点可起始多次

      C  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损伤都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或增添造成的

      D  干细胞无限增殖产生的子细胞没有差异说明干细胞中存在DNA修复机制

如图表示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示意图,下列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使用的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若改用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则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大多数具有放射性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若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悬浮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下降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6

A.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降低,这肯定是协助扩散的结果

B.培养液中尿素含量升高,推测其是细胞代谢的产物,且能过膜

C.氨基酸和葡萄糖都能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D.转氨酶在肝细胞内,正常情况下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则是细胞胞吐作用排出的

如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               

2)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      ,盐水煮沸的目的是       ,冷却后再使用的目的是                                                

3)泡菜的制作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发霉主要与   有关.

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 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 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 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

       D 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问题.

(1)为从土壤中筛选能有效降解有机化合物X的细菌,研究人员用化合物X、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化合物X的细菌(目的菌),该培养基为_____培养基,其中有机化合物X为目的菌提供_____等营养要素。在分离、纯化、计数过程中,则常采用_____法接种,实验过程中还需配制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2)在提取胡萝卜素时,常用的萃取剂具有沸点高且______等特点。在鉴定胡萝卜素粗品时,常用____法,如果标准样品只形成一种色素带,而提取样品形成了多种色素带,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3)用凝胶色谱法提取分离血红蛋白时,用__________洗涤红细胞,用______破裂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得以释放,如果装填的凝胶色谱柱中出现气泡,气泡会_________,降低分离效果。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红绿色盲和白化病兼患的儿子,下列示意图中,b是红绿色盲致病基因,a为白化病致病基因,不可能存在于该夫妇体内的细胞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A   B    C     D

杀配子染色体是一类具有优先传递效应的外源染色体,它通过诱导普通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实现优先遗传。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致死时细胞中含有杀配子染色体

B.图中染色体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配子的类型有221

C.杀配子染色体能诱发普通小麦突变,产生新的基因

D.可借助半致死情况下的染色体缺失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具有高度耐盐性的微生物,可引起人类肺炎肠炎等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下图为定性检测鲜牛奶中是否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操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按细胞结构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_____________生物;从培养过程分析,振荡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7.5% NaCl肉汤培养基可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包括水、_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从功能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_____________处理,以避免污染环境或感染操作者。
(4)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的菌落周围出现_____________,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鲜牛奶供应商仍认为此菌并非鲜牛奶所携带,因此,要对本操作进行完善,完善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

16.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型有致死现象(胚胎致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YyDd             B.灰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yyDd

C.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4            D.两对基因中,显性纯合均能致死

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食物链中A同化的能量

B.图中“C摄入”的能量就是从B流入C的总能量

C.图中的“乙”表示物种B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

3、染色体组型是描述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的图像。图T81是某人的染色体组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81

A.该个体为三倍体,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B.该个体的形成是亲代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或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造成的

C.该个体的形成只和他母亲有关

D.如果该个体为色盲患者,则亲代中一定有色盲患者

23.32P标记了某生物体细胞(含12条染色体)的DNA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被32P标记的条数是(  )

A0      B. 12     C.大于0小于12      D.以上都有可能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大分子物质,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比如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B.蛋白质和核酸两种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C.核苷酸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
D.原核细胞含有染色体、RNA和蛋白质

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

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DNA

甲基绿

红色

脂肪

苏丹

橘黄色

淀粉

斐林试剂

砖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蓝色

A①     B②     C③     D

下列关于发菜和花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成发菜和花菜的遗传物质核苷酸均有4

      B  发菜和花菜均含有光合色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C  发菜和花菜细胞内RNA均是单链,DNA均为链状双螺旋结构

      D  发菜和花菜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相同

下列关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膜的存在,保证了细胞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
B.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更高
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 ATP 的水解相联系
D.细胞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大,代谢速率越快

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差速离心法可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    

B.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可被溶酶体吞噬

C.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可被溶酶体消化分解  

D.溶酶体可参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氨基酸依赖型菌株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上补充相应氨基酸才能生长。将甲硫氨酸依赖型菌株M和苏氨酸依赖型菌株N单独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时,均不会产生菌落。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将M、N菌株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充分稀释后再涂布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出现许多由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将这些菌落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均有菌落出现。该同学对这些菌落出现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操作过程中出现杂菌污染
B.M、N菌株互为对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
C.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获得了对方的遗传物质
D.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中已突变的基因再次发生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