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学期上册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寻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前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粗得惊人的橡树和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觉得,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张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踪。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36年7月11日哥廷根

(有删改)

  1. (1) 文章开头“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捉住”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2) 本文主要写了母亲、家乡的景物和哥廷根的景物,这些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3. (3) 文中反复提到“母亲的面影”,这样写在表达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4. (4) 季羡林的散文行笔朴实自然,却饱含情韵。结合你的阅读感受,从文中最后三段中选择你认为感人的一句活,就句子含义及其手法的运用,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 (1) 仿照句子,运用联想或想象,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浪花在海面轻舞着,就像一群欢乐的白鸽;月亮在空中高悬着,就像一个晶莹的玉盘;

  2. (2)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珠海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生态优先。保护好土壤环境,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之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关部门要按照《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广东省土壤污染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把好生产环境安全关。此外,针对农民环保意识弱等问题,要増强农民环保责任意识,加强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发挥先进农业科技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民少用化肥、农药,推进绿色环保种植。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dǎo  gào的小庭院时。

②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③不少的人把工作不负责任,niān  qīng  pà  zhóng,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gè  dé  qí  suǒ,终不愿意。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十余岁 不亦乎? 数小舟 知其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 (3)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 (1) 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时的景物。
  2. (2) 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 (3) 白居易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4. (4) 白居易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西游记》具体写了四十来个故事。作者想像丰富,妙笔生花,许多故事给读者印象极深。请概述某一故事,并说说从中你受到的启示。
给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①渔夫今天已经撒(sā sǎ)了三次网,可什么也没捞着。

②瓶子里塞(sài sè sāi)满了东西。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 (1)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白求恩故居,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淡绿色的二层小楼,掩映在树木中。这就是孕育了白求恩的地方,一个地杰人灵的地方。

①我拾起几片红叶——是白求恩家枫树上的红叶呵!

②弯下腰来,火红满眼。

③将红叶随手夹在《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作品集》中。

④楼前是绿色的草坪,红叶层层散落其上,看上去分外美丽。

⑤直起身来,蓦然回首,那座小楼所有的玻璃窗,竟都是燃烧的火。

班级举行“有朋自远方来”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读文赏句

(女)李白说“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友情是穿越时空的永恒思念,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男)杜甫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友情是岁月酝(niàng)______的香甜美酒,沉醉了情谊,唤醒了思想。

(女)踏着青春的舞步,素不相识的你我,走进一间教室。怎样才能获得一段长久的友谊呢?

(男)只要我们真诚待人,正确把握即可;反之,友谊则如花一现,稍纵(jí)______逝。

(合)友谊是无的天地,它多么宽广啊!让我们一起祝愿友谊地久天长吧!

  1. (1) 小郑同学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读文赏句”中有两个字,他拿不准怎么写,请你帮忙填写在横线上。

    酝(niàng):

    稍纵(jí)逝:

  2. (2) “读文赏句”中有两个字,需要你来写出读音。

    花一现:  无

  3. (3) 活动二:邀请参与

    班级想邀请语文张老师参加本次活动,下面是小雨同学拟写的邀请函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请你修改。

    您的拜访一定令我们欢欣鼓舞。

    应将“”改为“”。

请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下面的职务中选择一种,写一段自我推荐担任该职务的文字。字数(80—100字)

备选职务:学生会主席、班长、体育委员、生活委员、课代表(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

下面是几个文学兴趣小组开展的读书、写作、创作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
  1. (1) 【活动一·创作】下面是根据《皇帝的新装》改编的课本剧片段,请将内容补写完整。

    (注:①填人物语言;②填神态和人物心理活动。)

    观众甲: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丽呀!

    小孩:①

    观众甲:上帝哟!你听听这天真的声音,有个小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观众乙:他确实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皇帝:②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进行完毕。

  2. (2) 【活动二·书韵】请你从下面的篇目中向大家推荐一本你读过的好书。

    书目:《繁星》 《春水》 《安徒生童话》 《西游记》

下列选项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D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端午日》作者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zuò)   向(cuān)    雪罗汉(sù) B . (suǐ)    罚(chéng)    成小球(cuán) C . 宿儒(shù)    壁(jiān)    人迹至(hǎn) D . (lián)    荡志(kòu)     过去(ǎo)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1) 这两首都是律诗,但甲诗是律,乙诗是律。
  2. (2) 两首诗的内容相同,都是写秋天的景色,但诗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也不同,甲诗的整体基调是,乙诗的整体基调是
  3. (3) 对甲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就造成了前后矛盾。 B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C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描绘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D .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4. (4) 对乙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B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 .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秋之绪。 D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句点明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增多,于是便终日借酒浇愁,对生活失去信心。
  5. (5) 乙诗中成为千古名句的是:
  6. (6) 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简述理由。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 书写在田字格内。

图片_x0020_100001

下面《西游记》片段中,“自你回后”是指孙悟空因为①而被唐僧赶出取经队伍这件事,横线空白处应填的内容是②

八戒道:“实不瞒哥哥说,自你回后,我与沙僧保师父前行。只见一座黑松林……有个妖精,名唤黄袍,师父被他拿住。……师父在洞,幸亏了一个救星,原来是宝象国王第三个公主,被那怪摄来者。她修了一封家书,托师父寄去,遂说方便,解放了师父。……那怪神通广大,将沙僧又捉了;我败阵而走,伏在草中。那怪变作个俊俏文人入朝,与国王认亲,把师父变作老虎。又亏了     去寻师……反被他用满堂红打……”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慈爱   依恋   纠纷   混为一谈 B . 感慨   激荡   悔恨   小心冀冀 C . 倘若   鉴赏   和蔼   三省吾身 D . 羞惭   云霄   博学   截然不同
根据课文《成功的花》,开拓思维,填入合适的词语使对话完整。

的芽儿,和青年说:“你自己!”

   的花儿,和青年说:“你自己!”

 的果儿,和青年说:“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