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中新教材课时同步练-选择性必修二-第14课历史上的疾病与医学成就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科技中,的特点是重综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在研究任何具体事务时,总是居高临下,俯视鸟瞰,把它放到一个包容着它的更大的环境系统之中
A.农学 B.中医学 C.数学 D.地理学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礼·夏官》中有关于傩(音挪,驱逐疫鬼的仪式)的描述:方相士披着熊皮戴着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在房间里驱逐疫鬼,还会在埋葬死人前进入坟墓驱逐疫鬼。材料表明了
A.商代迷信思想盛行 B.当时已具有防疫意识
C.礼乐文明逐渐普及 D.统治者对民众的愚弄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

措施

出处

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

《后汉书·皇甫规传》


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瘟疫大流行。朝廷在长安城中建邸舍房屋200区,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由此可知
A.汉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汉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
C.政府主导抗击瘟疫疫情 D.汉朝开始中药治疗瘟疾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乱。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事件
A.说明世界已经联成一个整体 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反映出疫病影响世界的发展 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
A.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 B.医学观念不断发展
C.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 D.医学理论体系完善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明时期,有些儒医反对将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强调将行医作为一种道义的事业。如金末元初医家李杲将传道作为选择弟子的首要标准,而明代龚信提出好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据此可知当时儒医
A.坚守传统的义利观 B.心怀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
C.信奉清静无为信条 D.注重个人良知和道德修养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20年2月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有力且有效,紧紧抓住疫情中心地区和病毒源头发力……这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信心和能力”。你认为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最能表明政府对疾病防治十分重视的是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曹操兵败赤壁,而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关于曹操兵败赤壁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种即认为是曹军发生大疫,导致兵败赤壁。由此可知
A.疫病影响政治军事 B.曹操行为遭到天谴
C.曹操兵败在于疫情 D.疫病一说纯属猜测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此材料不能说明五禽戏
A.根据动物形态演化而来 B.华佗所创,可强身健体
C.可治疗疾病,临床试用 D.可防治疾病,有益身体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的针灸学博大精深,《玉龙歌》首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本歌取120穴位,治疗80余种病证。下列关于针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 B.唐朝时出现针灸铜人
C.至今针灸临床经验不足 D.针灸治疗适应证有限,简便经济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类与瘟疫的抗争从未停止,一些世界名画记录了“战疫史”。意大利画家皮耶特·布鲁格尔在1562年绘制的板面油画《死亡的凯旋》,记录了这场让人类历史陷入绝望的黑死病瘟疫。这场疫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许多人开始信奉科学胜过信奉上帝 B.欧洲社会从中世纪走向了文艺复兴
C.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方向 D.使人们更加信仰天主教的说教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20“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全社会对疫病原因的关注。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 (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
C.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
16. 详细信息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各国为了应对疫情,采取了多种措施,有的国家减税、有的国家派发消费优惠券、有的国家直接发现金。自古以来,人类为了应对瘟疫,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值得借鉴的防疫制度。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明代瘟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为了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对各地出现的疫情,官员必须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认真勘察灾情并如实报告。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冢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的工匠、夫役、军队等,降低其密度,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除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瘟疫防治的医书。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灾害时,也常表现得较为活跃。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救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役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等。
——据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
材料二 1439—1640年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 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教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材料三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有些国家急于甩锅,试图把责任推卸给别国,并以此来追责并索赔。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应对疫灾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面对新冠疫情,国际社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1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

流行病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
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

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