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中考二模语文考题同步训练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诓骗/框子 恣睢/姿态万千 心有余悸/肆无忌惮
B.颤抖/颤栗 横行/飞来横祸 泰然处之/养尊处优
C.琐屑/云霄 教诲/教学相长 切身体会/切磋琢磨
D.倾轧/扎实 粘贴/信手拈来 鸿鹄之志/沽名钓誉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竣工 震慑 黄粱梦 众妙必备 防微杜渐
B.端详 赝品 通辑犯 真知卓见 断章取义
C.典籍 脉膊 摇控器 雷厉风行 别出心裁
D.抑郁 寒喧 维生素 两全其美 登峰造及
3.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_。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勇攀登,困难踩脚下,壮志凌云;登高望,万物收眼底,豪情满怀。杜甫在《望岳》中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名著阅读。
(1)在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中,随处可见“三”字艺术的独特运用。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相关故事。
①三打祝家庄(《水浒传》) ②三探无底洞(《西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的坚持,不同的结局。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联系相关情节简要概括人物经历及结局并思考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①祥子(《骆驼祥子》) ②鲁滨逊(《鲁滨逊漂流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_①,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综合实践。
材料一 习.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
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寄不够”的信
①“寄不够”住在刘家胡同的东头,倘若要是按辈分来划分,我还应该规规矩矩地喊他“爷”。
②“寄不够”真名叫方福生,街坊四邻之所以喊他为“寄不够”,是因为他总往邮局跑,寄信。
③每个周五的黄昏,“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寄不够,又去寄信啊!”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是哩,是哩。”
④“寄不够”从20来岁开始寄信,一寄就是40多年。他到底将一封封信件寄给谁?无人晓得。街坊有闲者会在背后议论说,这“寄不够”在外面也没啥亲戚朋友啊,他家在刘家胡同算是“老地主”了,他这是寄信给谁呢?总之,这是个谜。
⑤据说,“寄不够”自他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就在刘家胡同里扎下了根,过去他的父亲开着一个油坊,四邻喜欢吃他家的油,小日本打进来的时候,放了一把火把他家油坊烧了,他的父亲因为反抗,腿上挨了一刺刀,还算不赖,保住了命。
⑧新中国成立后,“寄不够”的父亲瘸着一条腿,油坊也在大家欢呼胜利的歌声中重新开张,不过生意不好不赖,勉强能顾住一家人的嘴。
⑦后来,城市改造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他家的油坊再次遭殃,公家先在墙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拆”字。随后,推土机一声怒吼,一下就把油坊扇倒了,那里变成了一座商贸城。公家很仁义,为了照顾“寄不够”年迈的父亲,就让他在商城里当了卫生监督员。
⑧“寄不够”高中毕业时,已经成了一个敦敦实实的小后生。想不到的是他握起剪刀,学起了裁缝。他的父亲为此气得不轻,坚决反对。那段时间,父子俩没少干仗,经常能从家里吵到胡同口,一个提着扫帚追,一个慌慌张张地沿着胡同跑。儿大不由爹,父亲骂了一段时间后,看没有任何效果也只好作罢。后来,“寄不够”在商贸城里租了柜台,开起了裁缝店,接着又娶了媳妇,买了商品房,小日子过得蛮不赖。
⑨街坊四邻有人说,“寄不够”是从他父亲反对他学裁缝时开始跑邮局寄信的,确切否?谁也无法考证,总之他寄了40多年,每周都寄,风雨无阻,一直是胡同里的谜。
⑩“他外面到底有啥亲戚呢?”大家时不时就会这般议论。“寄不够”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有老人当面问:“你家孩子一直寄信,外面是有啥亲戚吗?”他的父亲听了,似乎也发蒙,头摇得像拨浪鼓。
⑾“寄不够”其实不光寄信,他也经常拿着信回家,这说明,信件是有来有往的,他和对方的互动很频繁。固定电话普及了,手机普及了,黑白屏换成了智能机,随便下载使用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不光能语音通话,还能视频聊天,人们相隔千里万里同样能面对面聊天扯闲篇。奇怪的是,“寄不够”照样跑邮局,照样寄信,这真是个怪人。
⑿“寄不够,你口袋里不是装着手机吗,为啥还一直寄信呢?”有街坊不解地问。
⒀“打电话和写信,各有各的味儿。?“寄不够”笑笑回话。
⒁问者听了忍不住“咯咯咯”笑得前仰后合的,说:“这还尝味儿啊,打电话是啥味儿,写信又是啥味儿,不会一个是花椒味儿,一个是茴香味儿吧!”
⒂也有街坊背后说“寄不够”有点傻气,现在寄一封信少说也得一两块钱吧,还得写,多麻烦啊,哪有掏出手机打个电话来得痛快。关键是他寄了一辈子信,这牵肠挂肚的亲戚或朋友总应该来看看他吧,但从来没有见他家来过啥外地亲戚,信还是依旧寄。
⒃去年,“寄不够”得了一场大病没有挺过来,走了。街坊四邻帮着他的儿女们张罗“寄不够”后事的时候,偶然发现在他的卧室里,放着一个大柜子,打开后,发现柜子里满满的全是信件。
⒄有仔细者清点,整整2236封信。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写着“方福生收”。在他床头的一个小书案上,还放着一封他临终前没有写完的信,信的题头称谓是:亲爱的自己。
⒅“亲爱的自己,你好吗?”
⒆“亲爱的自己,你一定要战胜这次的困难。”
⒇“亲爱的自己……”.
【1】“寄不够”的信成为街坊邻居的谜,引起邻居诸多疑云,使情节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写在下面横线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时开始寄?无从考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手机为何还寄信?笑笑回答。
【2】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
“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寄不够,又去寄信啊!”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是哩,是哩。”
【3】文章写的是“寄不够”的信,可是第⑤~⑧段的内容和信件无关,能不能刪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读完这篇文章不由得让人掩卷深思,有人评价文章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为这一评价给出合理的理由。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_________
①9月9日,一则社会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地铁车厢里,一位身形矫健的大妈一屁股坐在了一个小伙子的腿上,“我有老人卡!怎么样,这个位子它就应该是我的!”中气十足的爆发力震惊四座。车厢里的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吓了一跳,气氛顿时僵住。视频发出不久,许多网友高呼“让座是道德,不让是权利”,为小伙子鸣不平,还有一些网友则感叹世风日下和大妈不雅的行为。
②在过去的新闻中,涉及到老人抢座的事件时有发生。2010年9月,广州地铁二人争抢座位时发生扭打,老汉咬伤了青年的耳朵和手臂,鲜血流了一地。就在前不久,岛城公交车上,一位中学生明明让了座,但是坐在一边的五旬大爷嫌学生让座太慢,一边发表着尖锐的言论,一边抬腿照着中学生就是一脚,随后又朝学生的头部拍了一巴掌……
③从小到大,我们不停地被教育要尊重长辈。结果,大部分的人只知道盲目地去尊敬,却并不去深究原因。那些传统印象中慈眉善目的老人,现在却因抢座位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老年人叫人不寒而栗。人人都会变老,但不是人人都能活成受人尊重的长辈。从第一例老人假装摔倒企图讹诈医药费的碰瓷事件发生,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之久,然而翻翻社会新闻,这种现象却没有什么改观,今年年初,云南曲靖的一个老人甚至躺到了警车下,开口就要2万。新闻一出,大家纷纷感叹,“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④我们还要去尊敬他们吗?“尊敬长者,尊重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年龄。如果一个人行为不正确,那么不管他多大岁数,都不能尊敬他,反而要去指责他。”这段话出自印度的良心阿米尔·汗之口。
⑤“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一个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停留在一个物质匮乏、道德缺失的社会中,那么生存下来的技巧往往不是教育,也不是学识,而是“弱肉强食”的社会经验。那些不具备良好成长环境,后天又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人,即便是老了,也无法变成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其中的“尊”,指的是尊重、尊敬老人,并不是无条件无底线地服从和忍让。
⑥然而,在那些老人倚老卖老、蛮不讲理,甚至做出有违道德的行为时,总有人上前说一句“算了吧,老人年纪大了!”但年纪,并不是为所欲为的通行证。仗着自己的弱势,便要全世界都来迁就自己。随意地侵占别人的利益,还把道德的幌子当作“挡箭牌”用得理直气壮,这些视规则如无物的人终将遭人唾弃。
⑦当人们为了得谋取利益而争论不休,大谈道德时,恰给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那就是规则。遵守规则不仅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往往也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而避免冲突,也只需我们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相互理解与尊重。规则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同时也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⑧在日本,年事已高的老人家,绝对不会在上下班高峰的时间去坐地铁。这不仅避免了给同车乘客添麻烦,也是对自己对身体负责。日本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只要孩子已经会走,就不需要任何人让出座位,甚至有些学校已经把“禁止在校生在搭乘公共交通时坐座位”写进了校规。在台湾乘地铁时,人们习惯把“博爱座”留给需要的人,很多年轻人即便是站着,也不会去坐那个颜色特殊的椅子。我相信,稍有同情心的人在看到孕妇、抱着婴儿的妈妈、年事已高的老人、身有残疾或腿脚不灵便的人时,都会毫不犹豫地让座。
⑨礼让和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没有性别、年龄之分。坐公交时,我也曾见到过白发的爷爷、奶奶用洪亮的声音说:“我不坐!我身体硬朗着呢,还有几站就下车了,你们小年轻上班也不容易,多休息会儿吧!”乘地铁时,我也曾遇到过,几岁大的小女孩给拎着行李箱一脸疲惫的叔叔让座。
⑩其实,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善意。但是我们所期待的善意是来自于内心的爱,并不是被“幌子”绑架的道德。
【1】请给本文拟写一个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9.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二)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①不回之本性,人主②不能屈③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④同人,有迂⑤其说者。予曰:“匪特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②人主:君主。③屈:使……屈服。④语:告诉。⑤迂:迂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B.亭亭净植 植:栽种
C.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沾染(污秽)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语段(一)中菊和莲所象征的两类人,他们的生活态度有何不同?
【4】两个语段中所写的牡丹的形象有何不同?
10.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園。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表达出诗人哪些情感?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 作文 详细信息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抉择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是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会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者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