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题开卷有益(山东省济南市)

1. 详细信息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忖度(cǔn)粗犷(kuàng)溯源(sù)怙恶不悛(hù)
B. 巨擘(bò)轮廓(kuò)悚然(sǒng)涸辙之鲋(fù)
C. 整饬(chì)浸渍(zì)拘泥(nì)有棱有角(líng)
D. 感喟(wèi)黏土(nián) 徘徊(huái)命途多舛(chuǎn)
2.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缅怀  采撷  欢呼雀跃  穿流不息
B. 斑斓  遴选  书声琅琅  苍天大树
C. 惊蛰  翔实  察言观色  含英咀华
D. 沧桑  震撼  眼花缭乱  凭心而论
3. 详细信息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______,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2)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还应加倍努力地学习。
(3)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一个_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A. 扶持 中止 亟需 B. 扶持 终止 亟待
C. 扶植 终止 亟需 D. 扶植 中止 亟待
4.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国平的《宝贝,宝贝》讲述的是妞妞的妹妹——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拍案而起,连连叫好。
B.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应是不刊之论,但目前有些人的语文观却并非如此。
C. 中国版的《奔跑吧,兄弟》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和韩国SBS团队联合拍摄制作,轻松幽默的游戏常常使观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D. 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因为时间关系,平时马虎点没关系,考试时认真就可以了。因而对平时的练习不以为然。殊不知,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5.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书中,李大猷博士用一百多种中草药名来作为各篇题头的“注解”,成就了该书独特的表达方式,被称为“中国社会的本草纲目”。
B. 新落成的湖州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不间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C. 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D.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6.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无误的一项是( )
A.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
B. “森林”这两个字由五个“木”字组成,它已经从文字的形象上揭示了森林的一个外部特征:“它有众多的树木”。
C. 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D.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7. 详细信息
从下面材料中提出五个关键词语,恰当的是( )
记者从中国最大的煤气开发公司中联煤气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煤矿瓦斯事故是我国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仅根据最近 15年的统计,因瓦斯事故而死亡的人数约占煤炭行业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30%——40%,占重大事故的 70%——80%,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500亿元。
A. 记者 中联煤气公司 瓦斯 死亡 经济
B. 记者 中联煤气公司 瓦斯 煤矿 事故
C. 瓦斯 威胁 煤矿 安全 损失
D. 瓦斯 死亡 煤矿 经济 安全
8.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贺信四种书信都是专用书信,而且都要以单位或组织的名义发出,不能以个人的名义出具。
B. 要使演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常常需要借助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段,如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等。
C. 简报的报头一般包含简报名称、期数、编发单位、印发日期等内容,有时还写明提醒事项。
D. 计划正文中的步骤和措施差不多,其中一项可以省略。
9.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和欧·亨利都是欧美国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分别是《警察与赞美诗》和《羊脂球》。
B. “泰山之阳”是指泰山的南面,“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地名)是在淮河的南面。
C. 古时乘车,站在车内左边侍卫的人叫做“参乘”。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 “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长幼顺序的称呼,“孟、仲、季”是古代表示四季每月先后的称谓。
10. 详细信息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A. 题目中,“南吕”是曲牌名,“四块玉·别情”是题目。
B. 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
C. “一点相思几时绝” 表现了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的现实状况,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D. 这首小令,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1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你去菜市场买菜,同样是一元钱一斤的蔬菜,你肯定会挑那些品质较好的。这虽是一种“利己”行为,却是合理合法的,没有人会指责你。如果你专挑那些黄叶、烂叶,把品质好的留给别人,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一种“利他”行为,反而会认为你精神有问题。
②当你用自己的正当收入去资助贫困学生、帮助特困户时,这是一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应该倡导。当别人因为能力或体力受到局限,完不成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时,而你有能力、有体力、又有时间,主动帮助别人完成了那件必须完成的事情,这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我们也应该倡导。当别人有能力、有时间完成某件事情时,却因为偷懒,不愿完成,你去帮助他完成,这虽然也是一种“利他”行为,虽不违法,却不合理。
③“利己”是人的天性,“利他”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既然“利己”是天性,我们就不能抹杀,只有承认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什么时候否定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什么时候就影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既要物质文明,更要精神文明,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承认“利己”的动机,更要倡导“利他”的行为,只有“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文明的国家,才能形成一个进步的社会。
⑤为什么要倡导“利他”行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大千世界,往往风云多变,有些意外的变故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旦出现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这个时候,一切个人行为都必须服从国家的行为,一切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个“责”,就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承担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效力的社会责任。否则,国家灭亡了,你也自然“灭亡”了,企业垮了,整体的利益没有了,你自己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就叫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牵动千家万户,多少人为之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甚至有的人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新风尚,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责任感。
⑥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也许你一时一事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并不等于你一生一世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在特殊情况下,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需要你的帮助。这种互利互惠的现象,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真实生活。如果没有“利他”行为,也就没有善和正义,我们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再说,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的发展,个人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被淘汰,随之出现的多是机械化、集团化生产,在生产流水线上,我们每个人只能完成某一个工序或某一个环节,需要协作精神,你一个工序慢了,就会影响整体进度,你一个工序太快了,则浪费了人力资源。尤其是质量问题,可能由于你一个环节质量不过关,影响了整个商品的质量,在这种状态下,“利他”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⑦总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如何去引导“利己”动机,如何去发挥“利他”效果,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下列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自然段,举例说明有些“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合理合法的,有些“利他”行为则未必合理。
B. 第三自然段,主要论述了“利己”行为的积极作用。
C. 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着重强调了倡导“利他”行为的必要性。
D. 第七自然段,呼应开头,指出“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己”动机源于天性,承认人的天性,就要承认人的合理合法的“利己”行为。
B. “利己”动机的合理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是合乎人情常理的。
C. “利己”动机的合法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应该到得社会的承认。
D. 承认“利己”动机合理合法,就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是指“利他”就必须牺牲“利己”。
B.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指只要“利他”就能“利己”。
C. 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倡导“利他”有利于“利己”。
D. 在现代化生产的分工和协作中,只需满足“利他”需求,无须考虑“利己”需要。
12. 详细信息
(1)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④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目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⑤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绞,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3)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第(1)段第②句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被人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一笔带过。
B.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用简笔。
C.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一笔带过。
D.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大多数人不太喜欢,故一笔带过。
【2】下列对第(2)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渎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 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 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渎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文段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下列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
A. 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渎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 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 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 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渎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3. 详细信息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下列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第一组: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第二组: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 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相同。
B. 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 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不同。
D. 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宁许以负秦曲 B. 舍相如广成传
C. 间至赵矣 D. 且庸人尚羞之
【3】下列句子,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A.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B.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4】下列最能体现蔺相如思想性格的一项是( )
A. 善于言辞,足智多谋 B. 足智多谋,有儒将风度
C. 勇敢坚强,有大将风度 D. 足智多谋,勇敢坚强
14.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
(2)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_。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5)知之者不如好知者,____________。
15. 详细信息
下面是网络微博中的一段文字,请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冷静,莫让得意冲昏头脑。
当你失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快乐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快乐淹没理性。
当你痛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详细信息
下面是一个请假条,请指出在内容和格式上的四处错误。
王老师:
给您添麻烦了,非常不好意思。
因我爸爸到上海出差,代表他们公司参加一个商品洽谈会,一周后才能回来。而我妈妈从昨晚直到现在一直高烧不退,现在在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需要我来照顾。为此,特向您请假,恳请批准。
此致
敬礼
学生:李英
2013年6月18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心 系 一 处
①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哪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地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为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但丁先生却说:“绝对不是,我的最大特点是比较专心。”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者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⑤愚公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带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 , 。
(选文有改动)
【1】“心系一处”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心系一处”?
【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4】仿照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将后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再举出一个“心系一处”并获得事业成功的例子。
18.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如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人生不是演出,它从来没有彩排;
人生的价值,不是由长度而是由深度来衡量。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