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三中2019年高三历史后半期高考模拟带答案与解析

1. 详细信息
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65位。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百分比分别是78.95%、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是34.78%、65.22%。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这说明了
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C. 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D. 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
2. 详细信息
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内容

出处

“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后汉书》

“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

《吴时外国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

《魏略》



A. 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B. 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C. 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D. 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

3. 详细信息
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 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 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 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4. 详细信息
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 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
B. 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
C. 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
D. 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
5. 详细信息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B. 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C. 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6. 详细信息
如表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主要党派简况。这表明

党派

时间

创建人

概况

中华民国联合会

1912.1

章炳麟、程德全等

扶助共和政府,最先瓦解同盟会

民社

1912.1

孙武、黎元洪等

反对南京临时政府,拥护袁世凯政权,“反孙倒黄”“捧黎拥袁”

统一共和党

1912.4

陈其美、张謇等

谋求“江浙集团”领导南京临时政府



A. 党派政治立场完全一致
B. 革命党放弃了反满情绪
C. 革命阵营内部陷于分裂
D. 民国时期政治环境宽松

7. 详细信息
1924年7月,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余个团体联合组成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提出“扑灭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废除压迫中国弱小民族所定一切不平等条约”;9月3日至9日,上海废约运动大联盟更是掀起全国性的群众反帝国主义运动。这反映了
A. 南京国民政府擅长动员群众
B. 中华民族已有近代意义的觉醒
C. 北伐战争推动反帝爱国运动
D. 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骤降
8. 详细信息
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基础上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说明
A.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
9. 详细信息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离婚由一方提出,但不是由于对方的过失而是另有正当原因,.-…对当事人双方都不加制裁;……一方主张离婚却无任何正当理由,以致无过失的一方遭受损失,虽准许其离婚,但对主张离婚的一方给予制裁。这体现了罗马法
A. 反对婚姻自由
B. 保护弱势群体
C. 维持公序良俗
D. 引导公正理性
10. 详细信息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这一变革体现了
A.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B.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C. 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
D.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11. 详细信息
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了
A. 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B. 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C. 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
D. 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
12. 详细信息
如表是美国部分媒体和国会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词的使用统计情况。据此可知机构词汇1988年1993年百分变化

提到的次数

百分比的变化

1988

1993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38%

“西方”

46

144

+213%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

114

﹣68%

“西方”

7

10

+43%



A. 美国社会与政府意识不同步
B.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C. 世界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D. 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舆论

1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胚胎发育”模式,大多数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在16—18世纪的英国,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19世纪晚期,美国、德国采用电力与化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巨型私企有效调控重工业的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从而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老老实实地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1988—1998年,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高新技术创斯、高铁联网大动脉,逐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崛起现象,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目前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
——摘编自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40-1900年间,中国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虽不免于杂乱矛盾,却足以反映中国思想界的理性、智力精神与愿望.

1840-1860年

开始考究火器机械与轮船,追求外域知识。虽仅表现于个人著述,如魏源的《海国图志》,政府尚未提倡,但少数中国官绅已反省觉悟.

1860-1880年

中国逐渐接近近代西方外交规制和方法,但主要还是传统外交原则的理性运用,如王韬等人主张以孔子“忠信笃敬”作为外交原则;郑观应等人提倡“商战”

1880-1895年

李鸿章认为主权观念是近代世界外交制度的基础,主张关税自主,废除“治外法权”,有识之士中“变法”“维新”的呼声高涨,大胆讨论议院制度

1895-1900年

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对西学的吸收,促进西方政治思想的中国化。官绅积极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新思想,如严复介绍进化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逐渐成为讨论的热点.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史论结合)

15.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16.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整个1949年,尽管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但由于中国忙于准备解放台湾,苏联又不想在朝鲜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故中苏双方均不主张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毛.泽东访苏期间,由于苏联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双方在是否签订一个新的条约问题上分歧较大。最终,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谈判,新的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在1945年失去的大部分东西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收回,而苏联曾经实现的远东战略目标至迟到1952年底将不复存在。
就在斯大林与毛.泽东谈判中苏奈约期间,苏联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金日成在1950年4月从莫斯科回国后秘密访问北京,其目的是向中国“通报他们以武力统一国家的意图和在莫斯科会谈此问题的结果”。直到这时,斯大林才第一次向中国领导人表明,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就不便再提出反对意见了。
——据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谈判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谈判产生的影响。
17. 详细信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詹天佑自1872年11岁时赴美国留学9年,1881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从1888年开始,他投入到中国刚刚举步的铁路事业,1905年至1908年,首创中国独立筑路的奇迹——建成了艰险异常的京张铁路,震动了世界,为中国与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詹天佑对清王朝的所谓“新政”改革感到失望,1906年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在进行代价很高的试验以进行革新。今后发展如何,无人能料及”。作为邮传部侯补丞参,詹天佑1911年指出“邮传部正在收回所有的铁路干线,是善是恶,终将有报。我强忍着不作任何评论,而每一个人都和我一样,洞悉此事。”詹天佑对辛亥革命的发生并不感到意外,更不感到恐惧与忧伤。相反,他积极地迎接革命与新时代的到来。他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平静而友好地支持新的民主政权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
詹天佑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吾人居官者,世人恒讥之为刮地皮,孰知铁路工程师真乃刮地皮者。鄙人忝为工程师二十年之久,刮地皮之多,似以鄙人为第一,而天下肯以刮地皮第一自居,殆鄙人一人矣。化学家能将各种物质分化而变幻之,使人不知其原质为何物,亦能变异各种颜色,不啻所谓颠倒黑白也。然所谓政治家、法律家者则无庸费此种种手续,而亦能颠倒黑白也。则其学问既非化学家所能及,尤非工程师、矿学师所可能矣 。”
——据经盛鸿《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詹天佑在中国近代化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詹天佑能作出贡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