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试卷完整版

1. 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当我zhù( )立于星空之下,仿佛不是在看天,而是在与天空对话。望着天空,我仿佛能触摸到生命的宽广、人生的□长;能感受到时空的流逝、万物的生长;还能听到大自然的箫声从远古的岸边徐徐荡来,久久在耳边回响。只要一望着它,我就感到好像自由没有限制,美丽没有边缘,人生没有死亡。于是浑身颤栗,血液奔流,恨不得一头栽进它的怀里,甚至连灵hún( )也忍不住要为它下跪。
(选自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zhù)________立 ②灵(hún)________
(2)填入文中□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悠 B.幽
(3)加点字“颤”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
A.chàn B.zhàn
2.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古诗文填空。
古诗文中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表现力。诗中设问,波澜起伏,情趣盎然。
有人生哲理,“问君何能尔?(1)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浓浓乡思,“(2)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有孤独怅惘,“夕阳西下几时回?(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以典入诗,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如王绩以“(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望》)写出自己精神得不到慰藉的苦闷;李贺以“(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借景抒情,凝练传神,意蕴深远。如“(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寥寥数语,高洁志趣已现。(吴均《与朱元思书》)
3. 详细信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2)必敬必戒_____________
(3)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4)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选项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是古代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是唐时边塞的一个小国。
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指冠礼,古代男子十八岁行此礼,表示成年。
5.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必读名著:科普作品的阅读。
(跟法布尔学写作)
(甲)夫妻双双以同样高涨的热情,共同参与为儿子们准备面包的劳动,揉面团,运回家,入烤炉,样样都干。前爪上的小刀用力一划,一块大小正合适的粪屎切下来,供它们加工用。这时候,做父亲的和做母亲的齐心协力,共同摆弄切下的小粪块,轻轻地拍打,加力按压,制作成大豌豆粒般的小丸。
(选自《昆虫记·西绪福斯虫》)
(乙)产卵后,雌雄共同推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
(选自《百度百科·蜣螂》)
(1)比较(甲)(乙)两段文字,结合具体词句或手法简析法布尔科普作品的语言特色。
(跟法布尔学探究)
科学所做的也是用提灯照亮……捉灯人没有做徒劳无益的事,他毕竟是走在别人前面,发现了庞大的未知体系中的一个点,并且把这发现指给了他人。
(选自《昆虫记·捉灯有感》)
(2)阅读《昆虫记》后,你一定对法布尔这个“捉灯人”有了充分了解,他身上哪些可贵的科学精神打动了你?请举例说明。
6.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推荐名著,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一书作者主要回答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个问题,作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介绍了哪几种“量天尺”?
(2)《寂静的春天》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人们提出了什么警告?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祖母
雪小禅
(1)祖母去世二十多年了,这么快。那年我才十多岁,尚不知世事,又过了青涩少年的青春,“刷——”就到了中年。
(2)前几日与姑姑一家聚会,姑妈说起小时候:那时候你奶奶年轻漂亮,瘦高个,穿青布裤子白布衫,头发挽一个髻子。她早晨起来烧水做饭,然后我们哥仨站在枣树下一那时我大哥拉二胡,我二哥吹笛子,我唱歌……这句话说出来,全场静了。
(3)那是怎样的一幅美好画面,春日艳艳,一个女人在低头做饭,即使每日里劳作,衣服依旧那么干净透亮,三个孩子在枣树下拉琴唱歌。(A)枣花开了,香气袭人。那大概是姑妈最美好的记忆。而祖母的教育也影响了她的三个孩子——大儿子(我的父亲)一生痴迷于音乐,书法、科学,一把二胡拉了一辈子,并把自己的孙女培养进了兰州大学音乐系二胡专业。叔叔一生喜欢吹笛子,参军后转业到辽河油田,晚年仍然保持浪漫主义情怀,常常一个人去周游西藏、青海。姑妈更是浪漫了一生,当了一辈子音乐老师,弹钢琴出神入化。姑姑说:如果没有你祖母,我们没有这样好的情怀。
(4)而在我的印象中与祖母却不亲不近。
(5)我儿时在一个叫南燕务的村子里长至八岁。母亲生下弟弟便把我送到外婆家。母亲与祖母关系一般,自然会将女儿送给娘家养。在八岁之前,我对祖母的印象寥寥。她那时照看叔叔家的孩子,母亲自然不满,而我与祖母的感情几乎是空白。
(6)八岁,我回城里读书,总见祖母穿了白衫黑裤坐在枣树下听评书。哦,她长得真好看。和外婆比起来,真好看得多。身材亦好,瘦高的个子。外婆矮而胖,而且没有脖子,自然不如祖母好看。祖母身上有种莫名其妙的气息这种气息,甚是吸引我。她识过一些字,还会唱评剧和梆子,那些戏从她嘴里唱出来真是好听。
(7)但祖母与别的女人比来,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气场,她几乎从不出门,常坐在枣树下听收音机,(B)院子里有四五棵枣树,枣花开的时候落在她的发间,香极了。
(8)我却并不靠近她,她天生让人有隔阂感、距离感一多年之后,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心头一酸,那潜伏了多少年的基因或DNA,它们扑到面前,似是故人来。
(9)我已是,中年。
(10)后来,我与她同住。她的房间雅致,墙上是连环画《霍小玉》《穆桂英挂帅》……床下的柜子上有绿色暗花,纸糊的窗透出木头方格子,上面贴了她剪的鸳鸯。她仍旧一身白衫青裤子,美得有些沧桑,却自有让人想靠近又不能靠近的气息。
(11)虽然与她做伴,却依旧不亲近。我说话是细声细语,她睡西边,我睡东边。我假装睡着了,听她跟着收音机唱戏,后来真睡着了——后来的后来,我与戏曲结下极深的缘分:去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去很多大学讲戏曲,写了《裴艳玲传》。有三四年时间,都在和伶人打交道,那时祖母已离世多年,如果她知道孙女能唱程派《锁麟囊》该多高兴啊。每每想起这些,总会想起祖母。但祖母早已不在,早已不在。
(12)祖母心气高,是小镇上第一个去北京的老太太。她每次去姑姑家都要去北京。在我小时候,北京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而祖母能经常去,在北海、颐和园。故宫照了相回来,放在相框里,有邻居来便指给人家看。我站在一旁,恨她不带我。她不爱孩子,她爱她自己的世界——我越老越像她了,像得不留余地,像得片甲不留。
(13)她带我去赶集市,不似外婆那样疼惜地问我想吃什么,亦不会牵着我的小手。她疾疾地走到前面,像风。白衫子还是那么白。她的头发也有白发了,她的青裤子像有风。我想我不爱这个孤傲的老太太。我比她还倔强,绝不撒娇,绝不讨好她。以一种敌对的姿态和她抗衡着。但她身上分明有一种气质。让我难以离开,那是远比外婆更要迷人一千倍一万倍的气息。莫名其妙却又欲罢不能。
(14)她每每从北京和廊坊回来,都会带一些奇怪的东西回来——几个假领子、几块牛皮糖、一简麦乳精……她把假领子给我缝上:小女孩,就应该知道打扮自己。我留着短发,穿着男孩儿衣服,又丑又小又自卑。她的高个子白皮肤,她的白衫子青布裤子,她的居高临下,她的清冷。
(15)几年后,我长得又高又瘦。很多年后,我欢喜穿白衫子青裤子。很多年后,我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跟着唱戏。很多年后,我亦清高冷淡不与常人俗闹,亦格格不入只做那个唯一的自己。
(望·文脉)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闻·语言)
【2】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天生让人有隔阂感、距离感一多年之后,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心头一酸。那潜伏了多少年的基因或DNA,它们扑到面前,似是故人来。
(问·手法)
【3】文中有两处写到枣花,请任选一处简析其作用。
A.枣花开了,香气袭人。
B.院子里有四五棵枣树,枣花开的时候落在她的发间,香极了。
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切·主题)
【4】对文中“祖母”的认识和理解,下面三位同学各抒己见,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相关阅读
(甲)中国画的骄傲
黎孟德
(1)《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2)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3)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浆;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4)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浆,有的用篙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5)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席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6)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醪、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7)《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任务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8)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巨大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丛书初中卷,有删改)
(注)《读懂中国》丛书是针对青少年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现状而编写的一套系统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兼顾教育性和趣味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乙)《清明上河图》赞(节选)
杨新
(1)虹桥,这是全画的中心,也是全画中人物画得最密集,最热烈,也是最精彩的一段。
(2)这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桥面宽敞,桥身弧形,直接连接两岸,中间没有桥墩、桥柱。桥髹以红漆,远远望去,宛如彩虹。桥面设有护栏,以保护行人安全,两端立四根风信竿,为航行者指示风向。桥下两岸用石砌成,巨石之间连以铁细腰(俗称银锭),并设有人行道和上下台阶及护栏,这是专为纤夫而设计的。桥的架设,虽然用了铁码,但没有榫铆。这样一座桥梁,无论从力学结构,还是外观和使用,都十分完美,即使置之于今天众多的现代化桥梁之中,也毫无逊色,可是人们想不到的是,其设计者,竟是一个不知名姓的“牢城废卒”!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日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臒,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可见这种“飞桥”在汴京和汴河上,具有典型代表性,在《清明上河图》里作为重点来描绘,正是抓住了这一有特色的景观。
(3)飞桥没有桥柱,不直接受激流冲击,所以坚固耐用,五十年都不坏。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却经不住水漫虫蚀,如果不经常保养维修,是不能保存永远的。自北宋灭亡后,连年战争,南北交通断绝,汴河缺乏疏浚,逐渐为黄沙所填塞,桥梁也因废弃而倒塌,飞桥的建造也因此失传了。“飞桥”的建造和构想,应当说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创造和发明,因实物久已不存,如果不是《清明上河图》如录像般的记载,这项成果也就会被时间所淹没,那是很遗憾的。
(4)我们先看水路,前面已经交代过。许多载重货船一艘紧接一艘沿汴河溯流而上,其中一艘正待穿过桥洞。由于这里河面较狭窄,水流湍急,桥梁又低,给行船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船工们都一齐忙碌紧张起来。有的在放倒桅杆,有的在用力撑蒿,有的则用篙顶住桥梁,有的在呼喊前面的行船注意,有的在桥顶上往下抛着绳索,船篷上则有人接应,就连在船舱里的妇女也趴住窗往外看。船工们的紧张呼喊,引来了周围许多看热闹的人群,跟着叫喊者有之,指手划脚出主意者有之,急得伸手而帮不上忙者有之,总之所有围观的人们都在关心着这艘航船的安全,桥上桥下,人声水声,连成一片,使我们观画者也心情紧张起来。
(5)这艘船是否能安全通过桥洞呢?画家已预示着我们: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在它前面的一艘大船也同样地经过了这样的险境,立在船头的六位船夫,除两人在拨动着橹外,其余的人都显得很轻松,有的在与桥上的人搭话,有的则还在关心着后面的船。画家的这一安排,即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又别具匠心,毫不露斧凿痕。在这一逸一劳的两艘船中,我们既看到了劳动者在与困难作斗争中,那种通力合作、众志成城的奋斗精神,同时又看到了他们在战胜艰险后的轻松和愉悦。能把一种劳动描绘得这样有声有色,体察入微,在古今画家中,的确是少见的。此外,这两艘船,一待入,一已过,使画面不因为桥而有所割断,就像中国写意画中“笔断意不断”那样,造成一种川流不息的动感,使观者毫无察觉地就进入到了画中,而离开画面时,却忘怀不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也许就是《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引人入胜、百看不厌的奥秘所在。
(选自《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有删改)
(注)《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这本书主要收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清明上河图》的相关文章,以全新的视角带领读者领会《清明上河图》的奥妙。
【1】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画中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地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2】和(甲)文相比,(乙)文写“虹桥”,增加了哪些内容?
【3】文章功用不同,所写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甲)文只写了两艘大船过桥洞,船夫们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乙)文除此之外还写了作者对这艘船能否安全通过的分析。请结合选文出处,推测(甲)(乙)两文作者分别这样写的意图。
9.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囊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乙)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於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①,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②。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③。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④以自卫,莫府⑤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未央:即未央宫,西汉宫殿名,当时为皇帝所居。②长乐:即长乐宫,两汉宫殿名,当时为太后所居。③将军屯:掌管军队的驻防。④刀斗:即刁斗。铜制的军用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敲它巡更。⑤莫府:即“幕府”。莫,同“幕”。古代军队出征驻屯时,将帅的办公机构设在大帐幕中,称为“幕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击 刀 斗 士 吏 治 军 簿 至 明 军 不 得 休 息 然 亦 未 尝 遇 害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军霸上________ (2)军士吏被甲_______
(3)然虏卒犯之_________ (4)而苦程不识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4】《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试分析周亚夫、李广、程不识在治军上的异同。
10.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如梦令
[明]李梦阳
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
【1】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
【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
B. 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
C. “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
D. 本词婉曲深细,表现了词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11.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针对下面材料中小文的说法,请你以同学的身份,在他的QQ空间上写一段话,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得体,100字左右。
小文很想代表学校参加台州市首届“成语听写大赛”,花了不少时间去准备,结果却在学校的选拔赛中落选,只能当一名替补队员。他在QQ空间发了一条消息:“花了这么多时间,才当个替补队员,有什么劲,我才不去呢。”
12.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总有一些期待会让我们欣喜或是失望,总有一些梦想会实现或最终落空,总有一些付出会有所收获或是留下遗憾……不论是快乐还是伤痛,都是人生的历练。
请以“我的一次历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班级、人名等;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