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期月考测验同步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平车站”、“北平西站”的站名一夜之间都改成了“北京东站”、“北京西站”。导致这一改变的直接因素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关决定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 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理清发展线索,提炼关键词,是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与以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年代标尺”方框③对应的关键词是


A. 井冈烽火
B. 当家作主
C. 开天辟地
D. 社会主义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11月,中国政府特别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发言指出:“从8月27日至11月25日侵略朝鲜的美国武装力量侵犯我国领空,据初步统计已达200次,共出动飞机1000架次以上,毁坏中国财产……自从6月27日以来,美国第七舰队即侵入我国台湾领海……”材料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0年入朝作战的原因是
A. 维护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安全 B. 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C. 捍卫我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D. 借此机会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儿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A. 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 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 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令的实施
A.激发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 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就是政治上的。”该材料中的土地改革“主要成就”是
A.实现了土地资源公有化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D.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西藏和平解放
C. “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7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评论:“一条铁带栓上了长江的腰,在今天竟提前两年完成了。有位诗人把它比成洞箫,我觉得比得过于纤巧。”“它”指的是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重庆长江大桥
D.长江三峡大坝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五年间,我国逐渐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转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资本和资源的严重匮乏阻碍了我国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实行了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
A. 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和沿江的格局
C. 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共同纲领》。宪法的颁布实施,为全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材料主要说明
A.《共同纲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里程碑意义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
A.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
B.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健全了农村的基层组织
D.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本来一个人一天切三十斤羊肉,切得很薄,合营后要求提高效率,每天切五十斤,结果只好切得厚一些。羊肉老了厚了,也就不如原来的好吃了。”该材料反映了公私合营
A.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B.大大提高商品供应量
C.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
D.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创建于1669年的中药品牌老店同仁堂,伴随着 1954 年的公私合营,工人们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生产、销售和开发新药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公私合营后的同仁堂( )
A.变资本家所有制为工人和资本家共有 B.变资本家所有制为工人所有制
C.变资本家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D.变手工劳动为机器生产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温州人朱永贵口述:“……大家心里都空前地被‘超英赶美’的宏伟目标刺激着,铁门栓、锄头、秤砣、秤钩,甚至连灶台上的铁罐都被敲下来,钢铁厂一下子到处是各式各样的铁器……”。该口述反映的历史事件
A.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C.积极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 D.为工业化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见证了时代风云、书写了社会变迁,勾勒出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依据所学知识判断,196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标题应该为
A. 《将革命进行到底》
B.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C.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 《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于工作,能保持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热爱,经久不衰、脚踏实地的干劲,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下列有工匠精神并成为石油工人楷模的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高考的内容有时会反映出政治的方向。1977年的某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但这个“纲”在1978年底被果断停止使用。题目中的“抓纲”是指( )
A. 以经济建设为纲 B. 以阶级斗争为纲
C. 以文化建设为纲 D. 以思想建设为纲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人民思想得到解放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两次“分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0年5月,邓.小平对安徽的包产到户予以肯定和支持,他对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业生产方式评价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上述材料中“发明”指的是
A. 一五计划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新发展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小岗村经济发展道路的变化说明
A.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
B.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D.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主要强调了( )
A. 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C. 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 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 开放港口城市 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浦东的开发开放 D.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4年,我国将上海设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设置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又设立上海自贸区。据此可知,上海
A. 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实验田
B.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C. 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
D. 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特区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图《1981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构成》,分析正确的是


A. 农轻重结构比例已严重失调
B. 国际市场限制初级产品贸易
C. 工业制造水平远远领先世界
D. 改革开放推动出口结构变化
31.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步”和“第二步”实现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三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做武装侵华的尝试。
(2)材料二中“历时三年与邻国并肩战斗”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在战场上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请任举一例。
材料三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有何特点?并从改革前后土地所有制、农民地位以及农业生产的变化,说明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4)请为上述三则材料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
32.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二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2)材料二反映了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严重失误?这种严重失误带来了什么后果?
材料三 建国后的1966年,中国迎来对于国家和人民损失极为重大的一场内乱。国家的各项工作陷入混乱状态,当时的国家主席受到了迫害,在被迫害时曾以宪法为武器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谁罢免了我的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但无济于事,最终被贴上了内奸、工贼等标签……
(3)材料三提到的1966年的内乱是指什么事件?被贴上标签的国家主席是谁?这场内乱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教训?
33. 综合题 详细信息
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光辉的起点”是党的哪次重大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会议后我国的工作重点。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由于政策偏离现实,致使农村经济恶化,各地又不时地偷着搞起“包产到户”,而政策则不断批判这种“资本主义倾向”。1978年12月,政策规定“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9月,政策认为,“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孙功、苏海舟《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1978年到1980年,我国政府对“包产到户”态度的变化以及促使该态度转变的原因。
材料三 三十多年来,虽然各个领域改革的推进程度并不相同,而原有的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未动,但这一轮改革毕竟使一个也对世界经济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局部地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实际上,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它在二十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摘编自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该方向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材料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4)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