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第二次校模拟考试在线测验完整版(天津市耀华中学)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心中喟叹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拾级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沿)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旗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砍斫,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 (细密/细致).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 (历历在目/赫然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鼎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祥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 (希冀/期望)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1】文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喟叹(kuì) 枝枝蔓蔓(wàn) 料峭
B. 拾(shí)级而上 砍斫(zhuò) 端祥
C. 靡(mí)费 坚劲(jìng) 间架结构
D. 亘(gèn)古 小憩(qì) 鼎礼膜拜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沿 细密 历历在目 期望
B. 缘 细密 赫然在目 希冀
C. 缘 细致 赫然在目 期望
D. 沿 细密 历历在目 希冀
2.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B. 他以独到的创见,总结在股票市场行得通和行不通的做法,为无数交易人指出了一条明路。
C. 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有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D. 海绵城市指的是降雨时能就地或就近吸收、存储、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贮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3.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孔子。
B.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 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的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D.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著名戏剧家、诗人,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
4.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①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
所缺少的。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孙琴安《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有删改)
【注】①兀募(ao):形容文词格调不同流俗。
【1】下列对唐诗七律压卷之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律压卷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推出的“压卷之作”争论比较激烈,但都是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推出的。
B. 《登高》与《秋兴》八首,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因为都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见长,都有气势浩大、骨力道劲的风格,皆被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
C. 沈俭期的《独不见》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各得其妙,而前者因其“高振唐音,远包古韵”,被作者视为初唐七律第~。
D. 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被人推为七律压卷,是因为它们工绝秀绝,浑厚兀募,同样体现了盛唐诗的博大气象。
【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严羽认为杨万里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崔颢《黄鹤楼》“以元气浑成为上”,应为第一。
B. 推选七律压卷主要考虑的是诗歌内容风格、气势以及诗歌在历史上的独特位置,至于格律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
C. 在古代人心目中,七律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风格见长,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而五
律可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乃至空灵幽淡,则容易创作。
D. 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多在初盛唐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博大的盛唐诗气象与七律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特点不谋而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象博大的盛唐诗风孕育出众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七律作品,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多有作品被选为第一。
B. 清人在七律压卷上争高低,虽然也推出了新的压卷,但还是沿袭了前人的审美标准,所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作品及票数最多。
C.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气象壮阔,雄伟浑成,明显异于当时七律的工巧之风,显得鹤立鸡群。
D. 古人没有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仅仅是因为评论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
5.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旬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认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救军至,贼乃宵溃。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李希烈陷汴州,人心震恐。时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昌深堑以遏地道,凡四十五日,不解甲胄,躬励士卒,大破希烈。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活捉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贞元三年,委昌北出五原①。岁余,授泾州刺史。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旬余而毕。平凉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瘗之,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葬于浅水原。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昌盛陈兵设幕次,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昌在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注)①五原:地名。辖区在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②泾州:地名。辖区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月不解 解:解围
B. 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 说:劝说
C. 躬励士卒 躬:亲自
D. 遏其要冲 遏:制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救军至,贼乃宵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C. 以扼弹筝峡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 旬余而毕 余固笑而不信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古代军队编制。在古代军队编制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行”在这里泛指军队。
B. 阙,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可借指帝王的住所。阙下,帝王所居之处,这里指朝廷。
C. 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主要指居丧或逢其他凶事时所穿的衣服,也可指日常所穿的便装。
D. 赠,死后追封官爵。皇帝赐予官员或官员的父母妻室等官职或爵位,生者称封,逝者称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曙希烈/退保蔡州
B.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C.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D.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昌有勇有谋,临危主动请缨,宋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他提出以酒曲充饥的建议,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并主动要求守卫东南角。
B. 刘昌御敌有方,率部以少胜多,他率三千人抵御李希烈的五万大军,对外据天堑防守,对内激励士气,军队坚持四十五日,终于打败敌军。
C. 刘昌尽职尽责,戍边不辱使命。他任泾州刺史时,亲率士兵耕作,保障了军粮的供应;他奉命修筑平凉城,并派兵把守,保障了边地的安定。
D. 刘昌有情有义,善待阵亡官兵。他初到平凉之时,将收集到的一百多位官兵的骸骨安葬好,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身穿素服到场祭奠。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话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2)昌在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3)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6.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 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抗 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为诗人旅居夔州所写。
B.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 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州漂流,燕子依旧展翅飞来飞去。
D. 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2】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
【3】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感慨人生短暂,是古代诗文的重要主题,曹操在《短歌行》中以比喻的方式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也用相同的方式直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③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以对比的方式哀叹:“④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苏轼也以对比的方式写道:“⑤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以对比的方式写了和苏轼相似的感叹:“⑥_____________,感吾生之行休。”
8.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台湾的小众
王安忆
自从接触台湾的出版业,学得了一个名词,就是“小众文学”的“小众”。显然是相对“大众”而命名。这一个简单明了的划分是从接受的立场生发的。于是,无论多寡,读者还是走进了写作的生活。有时候也会问一问自己:谁读你的书?
从销售的量看,我大约是归“小众”的,我也情愿归“小众”。决不是对大众有什么蔑视,而是自觉不够有大众对时代的热烈和激奋,常是居于寂寥的个人的内心,那当然是不能期待于太多人注意的角落。
本来,不大有机会去思想:“小众”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群。因是生活于“众”内,时久天长,谙熟得很,似乎已是水乳交融。挤挤挨挨的人中,再不相关,也终是唇齿相依。所以就站不出来,审视自己的受众。然而那年到台湾,这个问题却忽地第一次跳出来。
大约是因为疏离,一下子走不进去,就只得站开了看。还因为“小众”这个名称是台湾兴起,台湾便成了“小众”的策源地,就有些寻找源头的意思了。
到台湾,最先扑面而来的是,台北街头,汹涌而过的摩托车流。摩托车手多是罩着头盔,有的还戴着阻隔废气的口罩。看不清他们的面容,只有他们的身姿,是紧张和激越的,而且彼此相像。有些像科幻片里的太空人,或者玩具铅兵。他们坐在不熄火的腾腾跃动的车座上,只等前方路口交通灯一变颜色,哗地驶去。这真就是大众的身影,数量的大,以及效率,和时间赛跑的雄心,造成了一个行动的世界。在这世界里,那个“小众”的静思与玄想,还有栖身之地吗?他们不会变得太过虚无?可是他们不在其中,又在何处呢?
车往山上走了。离开闹市,耳根刷地静下。清晰可见一片雾游过来,朦胧了视线,再又飘飘摇摇地游走,真是仙境。车所停靠歇息吃饭之处,均有茶农开的茶店。不忙着买卖,先坐下,聊天,一边点火煮水。用小量子从茶袋里舀出新茶,倾进紫砂茶壶,滚水冲入。第一浦不喝,洗茶杯茶盘;第二浦才斟上,半口多的一盅。即刻,茶香满口。然后才谈交易。虽是一斤半斤的生意,也是寸步不让,每次压下五十元都须煞费心计和口舌。这是劳动的大众,跟“小众”无关。他们凭一双手吃饭,看人的眼光是直的,取钱交货的手掌心向天,良心也可向天。没有一点不该,所以就没有什么商量的。他们其实是过着一种哲人的生涯,不是用脑,而是用手足。田里的作物一日一日养大,成熟,变成衣食,思想也有了果实——人,便是为此活着。在寻找“小众”的路上,我显然走了歧路,好在并未白走。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存在着,像杯子中曼妙的嫩叶。这让我隐约有了关于“小众”的启发。
在高雄,我去了“眷村”。何谓“眷村”?1949年后,失利的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自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聚焦在一起,形成村落,使命名为“眷村”。其实有点像军队的“家属大院”。看一下“眷村”整条街上的餐馆招牌,就够我大吃一惊:重庆小面,上海小笼包、东北水饺……在“眷村”人到来之前,无法种植小麦的台湾人从不吃面食,“眷村”人用面粉把重庆小面改良为牛肉面,从此,台湾牛肉面成为台湾最著名的美食之一。而饮食的背后,是依依眷恋的故乡。每一个招牌背后的主人,肯定都有在大历史时代留下的记忆。我看着车窗外,这些人的脸重叠在一起,就有了一种历史的印记。历史悄然改变着一个人生活的底色,这应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记忆。这也是大众啊。但“小众”的自觉大约就来于此。
还有台南的大天后宫,那密密稠稠的烛火,且是象征大众的祈愿。都是微小的,贴己的愿望,可集在一起,却是壮丽。这些烛火挤得都能听见喊喊嚓嚓的声响了,五色的缎带也在风中切磋出寒牢声响,在虚空里盛满着热闹的人心。那热闹的缝隙里面,虚空穿墙而出,可就是“小众”?他们的清寂面容,映在烛火的溶溶光影。在那些结实,平俗,甚而难免粗砺的祈祝里面,是否寄寓着他们乖决的性情?给这热闹里注进一点警醒。
我猜想,“小众”大约就是这样包在大众里面的。在台湾仅去过一家书店,就是诚品书店。书店外车流滚滚,门口的小吃店前也是排着长队,热闹非凡,但是一推门进店,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依热是很多人,但听不到任何声音。他们或站,或倚,或坐,或凝眉,或微笑,或冥想……书店隔绝了闹市.他们每个人也隔绝了彼此,将自己关在大漠雄关的古战场,关在才子佳人的温柔乡,关在诗词歌赋的韵文里,关在诸子百家的思辨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真实,我感觉看到了渐渐渗进大众之中的“小众”。
那么说,“小众”分明是布在大众里面了。那摩托车流,玩具铅兵一样置在掩护下的脸上,是什么样的神情?他们急骤地掠过,掠过,力不可挡,在那行动的身体里,有着如何的内心?是一个大秘密。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什么是“小众”,作者在台湾忽然想去解答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作者对台湾不熟悉,可以看得更加客观,更加清晰。
B. 作者将车流中的人们比作“玩具铅兵”,除了表现行人之多以外,也是在说明作者当时认为这些行人不是独立的个体。
C. 作者描写“眷村”,主要从饮食角度暗示历史对“眷村”人的影响。表达了台湾人思念故国这一中心主题。
D. 在描写天后宫的人群时,作者说他们“都是微小的,贴己的愿望,可集在一起,却是壮丽”,表现作者意识到了“小众”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为后文的领悟作铺垫。
E. 全文写了作者在台湾的经历,还有对问题的探寻,构思巧妙,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有得出答案,但是过程依然耐人寻味。
【2】试解释“在寻找‘小众’的路上,我显然走了歧路,好在并未白走”。
【3】这篇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主要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赏析画线的句子。
【5】如何理解结尾段,并分析其作用。
9. 详细信息
请根据下面材料并结合你的理解,运用第二人称为霍金写一句赞语,不得超过30个字。
2018年年初,也就是在霍金去世前四个月,一名国际摄影师应邀去为76岁的霍金拍照。当时霍金的状态很不好,围巾下面全是针眼,每天都要注射多次针剂以维持眼睛下面仅有的一小块活跃肌肉的活力。摄影师快要离开时问霍金:“您能不能再给我一个词,表明您想对这个世界说的话?”霍金艰难地用那一小块肌肉指挥光标,打出了一个“WOW”,(“WOW”是表示“惊叹”的语气词。)
10. 详细信息
5月4日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日,现任北京大学校长、著名化学家林建华先生在校庆大会致辞中将“鸿鹄之志”念成了“鸿浩之志”,引发了网友一片热议。林校长特意发微博致歉,主要内容是:“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很幸运,1977年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的讲话,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才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学水平上有很大进步了。”
(1)请简要概括林建华校长道歉信中所述自己念错字的四条主要原因,每一条不得超过6个字。
(2)作为高中生的你,如果给林建华校长的微博进行回复评论,你将怎样写?要求:内容充实,有针对性,条理清楚,语言得体;如果表示支持,不得重复林校长的理由;不超过120字。
1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世界那么精彩,值得我们去看看。我们去看世界,往往不是孤身一人,而是需要有所陪伴。有时需要带上物,有时需要带上人,有时需要带上一种心情或精神,有时需要带上……有所陪伴,你眼中的世界会更加精彩。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带上 看世界”中的横线处填入一词,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或套作;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