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二历史上期课时练习免费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对上述思想理解错误的是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批判
D. 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 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 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 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 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任化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小一般原理。王夫之的这一思想
A. 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颠覆了“理在气先”的思想
D. 倡导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4. 详细信息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及:“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居,计十家而七……其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这种社会现象表明( )
A. 商品经济增强了私有观念 B.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
C. 孝敬父母的传统观念打破 D. 市民阶层的队伍不断壮大
5. 详细信息
顾炎武指出:“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这表明顾炎武
A.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 主张回归到“封邦建国”
C. 主张推行郡县制度
D. 旨在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A. 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 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
A. 反对尊崇孔子 B. 提倡独立思考 C. 反对专制皇权 D. 批判程朱理学
8. 详细信息
(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宁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3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
(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9.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儒家学说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较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讷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概括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儒学生命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