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9年高三历史上册月考测验带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建国”在性质上总是与“分贰宗”相一致的。不管是封同姓诸侯或者异姓诸侯,均为周宗族的分宗。这反映了
①西周分封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②诸侯之间的等级相同
③周王通过分封直接管理地方
④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东方诸国出现了许多星罗棋布、“富冠四海”的商业都会,但秦国却没有一处。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东方诸国的经济实力强于秦国
B. 秦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C. 秦国经济政策有别于东方诸国
D. 秦国战争频繁破坏严重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著名的“通工易事”论,“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也就是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仁政”思想得到了践行
B.社会经济各行业间联系加强
C.官营工商业垄断地位被打破
D.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持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根源于
A.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
A. 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 法度严明利于统一
C. 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
D. 大一统是历史规律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 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 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 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记述

出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

《史记·平淮书》



A.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 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 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宋代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
A. 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 B. 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
C. 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 D. 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范式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 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
B. 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
C. 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D. 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贫苦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南朝时
A.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C. 门阀政治受到冲击
D. 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图片分别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这两制说法正确的是

A. 两制的设立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两制设立都体现权力分立与制衡,具有民主理念
C. 两制都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掌行政、军事、司法大权
D. 两制中皇帝拥有最高统治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这种记载表明
A.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B.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
C.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D.农业动力发生深刻革命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

唐太宗形象

出处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旧唐书》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王夫之



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有一种列入匠籍的工匠,称“当行”或“鳞差”。这种当行工匠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并且人数少,只作为辅助之用。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衰落
B. 私营手工业高度发展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史》记载:洪武年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明中期,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服用貂裘。”对材料认识最恰当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C. 商品经济发展停滞
D. 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相悖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 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 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C. 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 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反映了晚清同治年间地方督抚满汉比例的变化

年份

满汉总督比例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6:9

1861

5:5

4:11

1862

4:6

2:13

1863

3:7

l:14

1864

2:8

0:15

1865

1:9

0:15



据此可以推知
A. 督抚比例变化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B. 晚清地方行政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
C. 晚清中央集权制度已面临严重危机
D. 汉族地主官僚逐渐主导了内政外交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维新变法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下方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恩格斯在评价某一近代历史事件时说:“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剩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 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二: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材料三: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成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官话的变迁表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后,洛邑的当地方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所以也把汉朝的汉语标准发言成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北民南迁、“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南京话)。

唐宋

“洛语”以长安、开封为中心,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留学生皆学习洛阳官话。今天日本奈良口音中就保留了大量“洛语”。

元朝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历代战乱时期的“衣冠南渡”,使南京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逐成为官话。

旧北平话与南京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形成了北京官话(京片儿),成为今天普通话的基础。



——摘编自武春野《北京官话与汉语的近代转变》
材料展示了中国历代官话变迁的基本脉络,蕴含了许多汉语发展的信息。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具体,阐述史论结合。)

25. 详细信息
材料 西晋灭亡后的100余年间,北部中国先后建立了20多个割据政权,旧史称“五胡十六国”。南部中国的东晋是在南北方世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当时“举贤不出世族”,“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世族子弟骄奢淫逸,“不乐武位”,既无力收复中原,也为寒门庶族从戎武中崛起创造了条件。589年,隋统一南方。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旧弊”,在中央设置三省及六曹掌管全国军政机要,地方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栽减郡县数目,并将地方官的任免权收归吏部。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举人”,为寒门庶族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据吕克勤、徐耀耀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革除旧弊”的原因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改革的影响。
26.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材料:公输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有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遣云梯、钩强等武器,发明和删作了铲、钻、曲尺等工具。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了建筑行业之神。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导班神像,祭祀鲁班。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至夸。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鲁班文化的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