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初二上期期末历史专题训练(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法国作家布立赛写的历史著作。封面上提到的“大劫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哪一款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观点(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方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60年代以来,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时候,处于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仅仅从“器物”层面进行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下列关于这一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19世纪70年代开始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D.主观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起来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鸿章认为“西洋方圆千里,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洋税。”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仿效西方这一做法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筹建新式陆海军
C.发展民用工业 D.派遣留学生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十九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变法图强”理解正确的是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开始知道西方的坚船利炮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0年5月23日上午,孙中山铜像回迁揭幕仪式在南京市新街口广场隆重举行。孙中山先生受世人敬仰,其丰功伟绩有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亲自发动武昌起义 ④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②④ D.①③④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陈独秀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地方。这里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一二九运动
D. 四五运动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这里“三十万冤魂”的遇难地点是
A. 南京 B. 北京 C. 上海 D. 东北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与“1937年”、“宛平”、“日军’’三个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7 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重庆谈判 B.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 D. 渡江战役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诗歌与口号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②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随着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近代中国出现了多种救国思潮。下列人物,主张“实业救国”的是( )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张謇
1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历史证明国共之间“合则两利”。依据图一、图二的信息,说出两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回答两次国共合作各自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材料二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1936年12月17日《桂林日报》
(3)材料二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陕变”的结局如何?
材料三1945年8月到10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中国共.产.党依靠千百万农民的支持,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
(4)材料三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认为,国共双方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