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2019年高二下半年练习历史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江苏省启东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

——

——

西汉

238

54

13

47

——

东汉

467

95

14

138

29


——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
A. 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B. 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C. 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做法
A. 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 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 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 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 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 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 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这一政策
A. 不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 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C. 服务于皇帝贵族特权阶层
D. 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爽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拜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澳门管理
B. 取消外交活动
C. 严控中外接触
D. 禁止海外贸易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这说明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商业经营不受限制
C. 坊市制度开始打破 D.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载,“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法律的调节作用日趋弱化
C. 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不断加强
D. 个性解放思潮的逐步发展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乾隆认为:“关口征纳米税,虽每石所收无几,商人藉口额课,势必高抬价值。”于是下旨:“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这一措施
A. 使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 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流通
C. 彻底解决了粮价上涨问题
D. 强化对海关的监管与控制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 清除侨寇残余势力 B. 开放海禁政策
C. 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 采取富民政策
21. 详细信息
《汜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 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 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A. 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B. 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
D. 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指施
A. 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 体现了政府的专卖政策
C. 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洲很多国家将10月12日命名为“哥伦布日”,并在这一天举行活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但在美国一些地区,如加州伯克利,这一天被称为“原住民日”。委内瑞拉从2002年开始把这个节日称作“原住民抵抗日”。这说明
A. 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 历史是非模糊莫辨
C. 不同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D. 观念冲突难以弥合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的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这一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 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
C. 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原始积累加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A. 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 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 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 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关于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原因
B. 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是英国崛起的基础
C. 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让其成为欧洲霸主
D. 工业革命是其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根本原因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琼斯的研究结果表明,1700年英国一英亩地能养活0.18人,一个农业生产者可养活1.7人。到1800年,一英亩地能养活0.26人,一个从事农业的人可养活2.5人。一个世纪中,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7%。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带来的农业革命
B. 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
C. 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
D. 工业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在一次演讲中痛叹垄断组织的扩张:“公民正在遥远的后方挣扎,或者在钢轮下承受践踏直至死亡,公司团体本来应该是受到法律仔细约束的造物和民众的奴仆,现在却变成了民众的主人。”这说明垄断组织
A.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权
B. 破坏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
C. 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要求
D. 造成侵犯人权和社会动荡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 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 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
B. 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C.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材料显示:我国的民族工矿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新高峰”出现的重要背景是
A. 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B. 清末新政的实行
C. “实业救国”的兴起
D. 辛亥革命的鼓舞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3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3年9月,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创造拐形工具代替手松螺丝零件,使每下一个零件就节省30分钟,一天多生产137个零件。这反映了当时
A.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 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
C. 大跃进的“浮夸风”
D. 生产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3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9年在第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报告:“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为2870亿元,比1958年的2050亿元增长40%,即增加820亿元。其中,工业和手工业产值计划为1650亿元,比1958年的1170亿元增长41%;农业总产值计划为1220亿元,比1958年的880亿元增长39%。”这体现了
A. 党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
B. 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C. 工农业协调发展
D. 我国经济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严重
3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指出,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取得了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胜利。工业总产值过去三年中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农业方面,由于1959、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计划没有完成。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A. 客观评价了“三面红旗”的作用
B. 主要针对工业进行必要调整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准确分析了工农业生产状况
3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
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 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 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3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对表中城市化率数据变化解读有误的是

年份

1950~1957

1958~1960

1966~1976

1978~1984

城市化率(%)

11.8~15.39

16.25~19.57

17.98~17.13

17.92~23.01



A. 1950~1957年城市化率有所提高是因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 1958~1960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大跃进”运动
C. 1966~1976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D. 1978~1984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4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 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上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 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 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

年份

1927

1928

1929

1930

离婚率

10%

15%

12%

3%



A. 新政有利于促进社会以及家庭稳定
B. 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
C. 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
D. 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4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为70多个,1931年增至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A. 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
B. 抓住契机推进工业化
C. 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 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4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某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 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4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台阶,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其中,第四台阶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调整
B. 科技革命的推动
C. 政治制度的创新
D. 侵略战争的刺激
4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反映了苏联农业发展状况,这集中体现了苏联

时间

粮食产量

粮食出口

1930年

835.4亿千克

483亿千克

1931年

694.8亿千克

518亿千克



A. 农业集体化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
B. 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加大粮食出口
C. 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对外关系改善导致了粮食出口的增加

4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这项“自上而下的革命”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大大增加——虽然是以杀戮、饥荒和大批的人口迁移为代价。对于斯大林来说,前进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他说,“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或100年”,“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蛋。”这种情况说明在当时苏联( )
A. 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
B.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
C. 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D. 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4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到1953年赫鲁晓夫三次在莫斯科附近试验种植玉米获得成功,他萌发了大量种植玉米的念头,60年代苏联出现大规模推行玉米运动。苏联能够大规模推行玉米运动的原因是
A.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 赫鲁晓夫想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C. 赫鲁晓夫试验成功的刺激
D.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严重失误
4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代学者在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世界的国家和经济的关系时说:西欧国家社会生活中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的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并具有爆炸性。西方国家的应对措施是
A.实行亚当•斯密的理论主张
B.确立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政府干预经济
4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和英国等国在二战中通过谈判协调,建立国际组织来确定了多方在战后世界金融关系中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 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B. 是美国单方面强加于世界的
C. 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的产物 D. 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
5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美国对外扩张及战争,美国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美元过剩”的影响是
A. 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标志着美元体系的崩溃
C. 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平衡
D. 不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
5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欧盟发展的过程看,所谓“国族国家”的主权(国族是在近代才被广泛使用的术语,顾名思义,同国之族),并不必然是绝对的。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据此,我们可以看出
A. 欧盟成员国外交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
B. 欧盟成员国“脱欧运动”的必然性
C. 欧盟组织权力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D. 欧盟组织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5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1970年西欧与美国经济对比表,对此表所反映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出口贸易

西欧

美国

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

885

426

钢产量(亿吨)

270.3

117.0

汽车产量(万辆)

936.4

824.4

水泥产量(万吨)

11120.3

6405.6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导致美国经济水平下降
B. 西欧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C. 欧洲的联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美国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

5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7年2月1日(当地时间),英国议会下议: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29日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英国“脱欧”由此迈出标志性一步。“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 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
B.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断
C. 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5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A. 中国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被其取代
C. 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
D.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5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
A. 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
B. 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
C. 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D.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5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87年美国宪法在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说明该宪法
A. 条款内容存在着矛盾
B. 旨在维护人民的权利
C. 有碍政府权力的行使
D. 具有权力制约的精神
57. 详细信息
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这里的“偏离”和“回归”分别指
A. 军国主义色彩、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B. 军国主义色彩、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
C. 专制主义色彩、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
D. 专制主义色彩、联邦制国家不断完善
5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1878年起,徳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以纠正。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这说明当时的徳国
A. 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
B. 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
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
D. 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
5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47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虽然马克恩、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名称。这反映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调整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
B. 认为“社会主义”目标也是共产主义
C. 有联合中等阶级革命的要求
D. 还未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6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直接导致的革命事件使俄国
A.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很快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出现了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
6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7年7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通过决定:“由于一系列国家都拒绝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决定表明捷政府拒绝巴黎会议的原因是
A. 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 B. 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
C. 周边国家已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 D. 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6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力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他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主张西欧联合。这反映了
A. 法国主张东西方联合制美
B. 法国力图对抗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C.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 法国恢复欧洲覉主地位的战略目标
6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说:“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利益。”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这一变化
A. 说明美国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意图
B. 反映了美国经济衰退、霸主地位丧失
C. 反映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较大改变
D. 源于石油危机引起的美国经济“滞胀”
6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3年,美国为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新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最终,该计划“流产”。材料主要说明
A.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 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
D. 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6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 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 时间的不断更替
C. 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D. 国际关系的变革
6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美苏“冷战”的开始
B. 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C. 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D. 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6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一幅柏林某个时期的城市状况简图。这幅简图反映出

A. 西欧政治上的紧张和对峙
B. “冷战”造成的民族分裂
C. 美苏争霸发展中的基本态势
D. 局部热战下的国际关系
6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 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B. 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
6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A. 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B. 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C. 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7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欧洲某时期的一幅漫画:“夹板”保护下的西欧经济。其表现的主题是


A. 西欧的经济极度凋敝
B.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C. 美苏冷战笼罩的欧洲
D. 经济危机下的欧洲
7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那种挑战”指
A. 不结盟运动的萌动
B.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 美苏冷战的正式结束
7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总统奥巴马仍在坚持1992年提出的沃尔福威茨理论,即通过武力在全世界保持一种美国领导的单极态势,遏制其他强国的崛起。沃尔福威茨理论提出的背景是
A. 东欧剧变
B.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7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这能看出
A. 欧盟经济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
B. 大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 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D. 欧洲一体化中体制性缺陷显现
7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A. 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B. 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7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以欧盟目前的体制形态来看,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职能配置上,欧盟都显示出一种超越国家的能力倾向。但是,如果我们追溯欧洲一体化的动力来源,就会发现,成员国家的利益驱动才是根本。材料揭示了
A. 欧盟建立的根本原因
B. 欧盟的发展途径
C. 欧盟的组织形式
D. 欧盟的性质
7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内部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该组织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7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事实上,从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发展来看,尚无一个缔约方和成员方因为加入该组织后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衰退,反而是加快了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顺应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益无害
B. 世贸组织成为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C. 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必然有利于经济发展
D. 闭关保守整体上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7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阿登纳强调:“法国和德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此后四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这一系列举动
A. 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B. 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
C. 提高了法德两国的国际地位
D. 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
7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们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这实质上说明( )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B.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C.美苏战时同盟结束D.苏联的实力比美国强大
8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8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 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 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 共同敌人法西斯被败后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8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 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 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 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8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格罗特《希腊史》中指出:“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
A. 实现分权制衡
B. 背离民主原则
C. 存在权力集中
D. 具有法治保障
8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雅典经常举办戏剧公演,舞台对所有城邦公民开放。在戏剧公演前,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等到比赛结束,由他们评出3位获奖者。古代雅典戏剧公演
A. 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利
B. 照搬了公民大会议事程序
C. 避免了民主政治的缺陷
D. 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
8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古罗马,法学家几乎都是一身数任,既是法学家,又是医生、律师、政治顾问和参谋;有的甚至直接就是法官,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据此可以推断,罗马法的制定
A. 受到专制政体的制约
B. 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C. 与社会经验密切相关
D. 彰显了自然法理念
8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罗马法规定,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这些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 抛弃传统习俗
B. 忽视公平公正
C. 强调等级秩序
D. 尊重家庭伦理
8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古罗马法
A. 限制公权滥用 B. 保障民众自由 C. 主张法律至上 D. 追求司法公正
88.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这一制度
A. 受到古代中国宗法理念影响
B. 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转型
C. 导致了英国中央集权的削弱
D.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8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据此可知英国
A. 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 B. 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
C. 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 D. 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
9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该观点
A. 主张中央集权体制
B. 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C. 强调法律至上思想
D. 凸显议会至上理念
9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
A. 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
B. 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
C. 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
D. 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
9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将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这反映了德国
A. 民主政治的缺失
B. 军事实力的强大
C. 历史传统的延续
D. 对外扩张的企图
9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农耕文明
C. 小国寡民
D. 民主政治
9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著名思想家顾准在论及古希腊政治制度时说:“直接民主只能行使于‘城邦’”其主要的依据是城邦
A. 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
B. 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意识
C. 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利的观念
D. 具有独立自治的特点
9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独立宣言》颁布后的美国“不能算是一个独立国家。既没有财权,又不能征税,更无法维持一支常备军,对新生的国家在许多方面起着消极作用。资产阶级和一切有产者都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维护既定的秩序。”这表明,当时的美国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 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 建立常备军来保卫政府
C. 必须改变现有的不合理体制
D. 增加税收保障政府运转
9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再版序言中反思道:“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革命导师的实事求是
B. 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C.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 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9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 国内各民族矛盾的激化
B. 受美苏“冷战”政策的影响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9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西方政治发展史上,权力中心经历了从神权到王权,又从王权转到民权的过程。从总体上来看,西方从王权转到民权始于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17世纪 D. 18世纪
9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这一制度
①有利于工商业者的发展
②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③实现了公民的普遍平等
④保障了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10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时有人抱怨说,罗马帝国的“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罗马帝国形成了( )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10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0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泰戈尔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