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2019年高二上册历史月考测验网络考试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根据《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整理出战国七雄的士兵数(下表),并根据“把‘数十万’看作是‘六十万’,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6人,各出士兵2人”的研究成果,推算出战国中期七国人口总数约1500万。该推算

诸侯国

士兵

数十万

百万

百万

数十万

数十万

数十万

七十万



A. 数据来自史学名著,完全合理
B. 完整统计七国人数,可靠属实
C. 因运用了统计方法,科学准确
D. 史料依据不够充分,有待商榷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惠。”

《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左传·高祖本纪》



A. 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 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C. 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D. 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 建立世官制
B. 实行察举制
C. 强化“外朝”
D. 增设“参知政事”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考试成绩来录取应考者,而且还考察他们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时人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被称为“公荐”和“通榜”。据此可知,通榜公荐法
A. 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
B. 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
C. 体现了科举制度对公平的追求
D. 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A.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 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
D.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②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③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惬意
④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田庄手工业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甚至更多,而同时期的欧洲谷物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 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C. 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 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宋时江南地区农业发达,是重要的粮食输出地,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朝,谚语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时人指出“(江南)地窄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据此推知,江南地区
A. 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
B. 产业结构出现新态势
C. 海禁政策已趋向松动
D. 农业商品化程度下降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地区

价格

地区

价格

江苏

米谷每石1.5—1.6两白银

山西(部分地区)

米每石1.5—2两白银

湖广

米每石1.4—2两白银

山东(兖州、泰安)

米每石1.4—1.8两白银



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
B. 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趋向平衡
C. 南北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
D. 粮食大量进入市场成为主要商品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 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B.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C.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 史家撰述更趋客观
13.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晚期,割据的潘镇对所管辖领地内的矿治实行政府垄断。节度使私开钢矿铸币,造成唐晚期货币发行的混乱局面。官府垄断矿业也损害了矿区居民的利益,引起了不满,因此而导致的民变时有发生。北宋初年,政府对矿业开采及其冶炼权力进行改革,先后颁行了《严禁民众开矿令》、《矿冶章程》、《招募矿匠律令》等法律条文,在矿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打破了以往仅有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机构的管理体系,设立冶铸司作为管理矿治铸钱事务的专职机构,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体系。在官府的直接监督下允许民间探矿、报矿,并给予报矿人矿产地的优先承买权。亦明令禁止特殊场地的勘探和开采,以维护统治秩序和当地居民的利益。矿冶生产经营模式以招募制和承买制为主。宋代矿冶生产的兴旺和发达同时,矿冶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亦随之完备。这一改革促使矿业生产十分发达,宋代矿业发展水平在中国封建社会矿业发展史上处于一个高峰阶段。
——摘编自李强《我国矿业管理机构改革纵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矿业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北宋初年矿业改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