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至2020年初三9月月考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江苏省南通市紫石中学)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诗句里的美景,曾令人A (心驰神往/心惊胆战)。②最近我们能惊喜地看到大量白鹭áo xiáng在海安市城北的一片樟树林间。③这片樟树林,占地约300亩左右。④每年十多万只以白鹭为主的鸟类在这里繁衍qī xī⑤白鹭时起时落,漫天遍野,从高空俯瞰,村庄阡陌纵横,农舍俨然,水泊xiāng qiàn其间,展现出一派和谐安宁的田园风光。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结合语境,从文段A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3】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回望共和国历史,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举国同庆之时,学校将举办“为祖国献礼”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积极参加,来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吧!
(1)(家国文 我传承)汉字, 是当今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写好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汉字有篆体、隶体、草体、行体、楷体等字体。以“家”字为例,A为篆体,____为行体,_____为楷体,_____为隶体。

(2)(家国事 我探究) 人生重要关头,需要我们做出选择。请综合探究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从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材料一:钱学森经历了重重的艰难险阻后,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受到了最高规格的待遇,主席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国家以后的发展。主席曾经问过钱学森,为什么要执意回国,美国的待遇这么好,回来后悔吗?钱学森异常认真地说:“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八个字掷地有声,听者无不为其鼓掌。
材料二: 2018年 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大喊:“你退后, 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我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选择。 ”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对雷场救下战友这个选择,从未后悔过。
主要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名著阅读。
(甲)A 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 智深听得,枚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响,动掸不得。_A 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钱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么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乙)A 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选自《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选文中A是 _________(填人名) ,师兄智深的绰号为___________。
【2】甲文中的“两个公人”和乙文中的“三个人”都是受人指使要来谋害A性命的人,请分析A对这两拨人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4.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②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水调歌头》)
⑤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⑥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⑧《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远大政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额,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释]①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字、书籍、文章等。②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③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
【1】一二两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或异二者之为
②去之南都入学舍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
【2】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共两处)
遂 大 通 六 经 之 旨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________表达方式。结合乙文说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议论文《文明也是管出来的》,完成小题
文明也是管出来的
①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为何如此?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种对比也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②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观光摩擦”,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尊重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礼仪”。
③可见,文明是一面镜子,在比较中更能正衣冠、知不足;另一方面,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
④文明是管出来的,是因为在权利与义务这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者由于主人的疏忽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最近,国内多地出台针对“不文明养犬”的处罚规定,严厉处罚“遛狗不牵绳”等行为,也正是看到了“管理”之于文明养犬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⑤文明是管出来的,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比比皆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霄壤之别,这就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反过来,只要对违法行为持续“零容忍”,总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正是因为有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对网购的信任指数越来越高。“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⑥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好言好语的劝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也是一种唤醒,它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们对文明的敬畏,最终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选自《 人民日报 》2018年11月19日,有删节)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
【2】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意在告诉我们“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 。
B. 文明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约束形成文明意识,文明意识体现出市民的文化素养。
C. 在文明养成中自律的作用远大于他律,所以我们作者不主张过多的约束,而是倡导我们要自觉养成文明行为。
D. 第⑥段深化和强调了中心论点,意在告诉我们约束在形成文明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让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文明是管出来的”?
【4】第⑤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高铁占座,随意乱穿马路,景区乱刻乱画……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为配合谷城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请你为学校拟写一条文明创建宣传语,你会如何写?(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捞面条
①到洛阳出差一周了。
②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中,呆板的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我行李,一手拿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③门前小土坡在夜色下显得有些陌生而拘谨,似乎把我当成远方客人。得知我要回来,一进门就看到母亲正朝着门口快步走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拉我进屋。 “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像个得到心爱玩具后的孩子般兴奋,我便坐在沙发上。
④“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对我说:“我给你端来,你别起来。”不等我回话,转身到院子里了。
⑤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记得初中时候一天上午放学,由于母亲忙农活做饭晚了,我一生气准备不吃饭就上学去。母亲也是这样让我坐着,转身小跑到厨房为我做捞面。
⑥吃了无数次母亲做的捞面,但从没认真看过她擀面条的样子。想到这里,我轻轻来到院子里,厨房门开着,我站在离厨房几米远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亲。
⑦厨房里装的还是以前那种白炽灯,夜色包围下加上腾空的水蒸气,白炽灯散发的昏黄光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母亲就在灯下,正用擀面杖擀面,擀面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力气。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上。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
⑧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双手,曾经也是白嫩光滑,如今粗糙布满老茧。母亲突然抬头看到我了,急忙出来,问我是不是饿的受不住了。
⑨我慌忙之间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只对她摇摇头,不再看她,一个人回到屋里,坐下等着。
⑩不一会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我便又坐下来。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赶紧吃。
⑾母亲总是这样,吃饭时候总要催促我趁热吃。以前听到她催,心里总是一阵怨气,偏慢吞吞不紧不慢,任由她唠叨。今日我却拿起筷子,夹起面条送到嘴里。
⑿“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我点点头。“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她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往碗里倒。“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我摇摇头。“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完,她不肯去。
⒀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一小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1】作者为什么以“一碗捞面条”为题目?
【2】第⑤段中插叙的内容可否删去?为什么?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加点词给下面语句做批注。
摘录: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
批注:
【4】为什么说“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
【5】作者是怎样表达“母爱”这一主旨的?请从描写或选材角度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