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2020-2021年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科学证明,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
A. 使用火 B. 直立行走 C. 劳动 D. 使用文字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A. 黄帝、炎帝时期
B. 尧、舜、禹时期
C. 山顶洞人时期
D. 半坡氏族时期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世界上的农作物最早在我国开始种植的是 ( )
A. 水稻、棉花 B. 水稻、粟
C. 水稻、玉米 D. 粟、烟草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
④分封制使西周大大地扩大了统治范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 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D.召集诸侯会盟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国 B.齐国 C.秦国 D.燕国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选项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
A.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筑
C.商业与城市的兴盛 D.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假如战国时期一个楚国的农民给远在齐国的朋友写信,最可能写在什么材料上?
A. 纸
B. 青铜器
C. 竹简
D. 丝帛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C.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对秦朝统一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朝统一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②秦朝的都城设在咸阳。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
④秦朝统一,严重危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刘邦项羽起义
C. 李自成起义 D. 太平天国运动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最相似之处是( )
A. 实施结果 B. 实施过程 C. 实施目的 D. 实施背景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加强思想控制 D. 注重儒家学说
1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下列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时期,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春秋战国时期
②秦汉时期
③夏商西周时期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因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方语言也有很多种,因此国家提倡说普通话。在古代历史上在北方推广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蒙古族 C.鲜卑族 D.氐族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9. 列举题 详细信息
列举题
(1)列举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三例)
(2)列举三国和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四例即可)
20.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
(2)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改革措施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4)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有何意义?
(5)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
21.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
(2)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
(3)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4)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